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儒学研修营 | 由艺臻道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朱岩老师:

祖籍浙江海盐,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佛学学者,自诩为“传统文化的义工”。北京大学软实力研究生班兼职佛学教授、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国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部兼职国学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兼职昆曲讲师。  

著作:《纪事》《南朝纪事》《海盐 嬴政二十五年》,主编《古海盐文化实录》九卷十册。


1

“艺”


“艺”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艺”是君子实际操练自己的途径,它从来没有被排斥在文化之外,而是和主流文化紧紧相连的,读书人在古代没有不通艺的。现在我们可能说自己没有艺术细胞,但在古代如果一个人不通艺,则是学识与才情修养不够的问题。读书是为了明礼,明礼是为了践行,践行是为了内在修养的提升。怎么去提升内在的道德和修身功夫?艺是一种方式,故古宿所谓:“游于艺”。在中国古代文化形态当中,从来没有把艺当做一个专有的门类。在高雅艺术的领域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单独的艺术行业,相反民间,乃至勾栏瓦肆中,那些为稻粮谋的所谓民间艺术,并不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这套流行于民间,以赚钱为目标的艺术,在民间一直存在,但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2

雅与俗


「雅「这个字实际上就是「正」,雅乐就是正乐,雅音就是正音,正就是不偏,中正。在孔子这个时期就已经提出「正」,「正」就是两边都不偏,过喜过悲都不是正,《二泉映月》就不是雅乐,过悲了。所以说,哀而伤,乐而淫,这些都不是雅乐,「雅」实际上是有一个尺度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尺度放下了,这个光变成「乐」或者说所谓的「艺」,这个「艺」就没有道德上的意义了。所以说,儒家认为失去「正」的艺都是俗的,保持「正」就是雅。

在古代琴学中有「清净淡远」,这种观念不仅限于古琴,而是中国古代高雅艺术共同的追求。比如说绘画,特别是宋明山水画,不懂得人认为看起来很沉闷,当有了文化情怀之后,再看就懂得什么叫“清、静、淡、远”。古琴远没有古筝音色甜润,听起来总有弱弱淡淡的哀伤,这就是度,不会让你听了之后,哀伤之情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有的电影一定要让人哭的稀里哗啦,有的小品非要让人乐得前仰后合,但哈哈一笑之后仔细一想什么也没有得到,这就有失中正,只能说它是俗。当你的情绪不被过分的快乐或哀伤左右的时候,你就具有了某些君子之风,不会轻易抱怨,亦不会过分赞美,这便是近乎“喜怒之未发”的中正境界,这才是我们所称之“雅”。这也就是儒家所说“仁”的境界。故而,艺的学习与践行,就是君子修身养心,而最终达到悟道的重要修学途径,它与炫技、表演,乃至各种营生,都毫无关系。艺实为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境界的追求,与品味的高低,都是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


3

礼乐与征伐


礼乐在古代是和征伐结合在一起的。在战国之前,即使国与国之间的征伐,也是建立在一种严格的礼乐之上的,不像后来就像打群架一样。为什么把仁放在第一位,把其他放在后面呢,这就是所谓中正的问题。先秦的时候,特别是战国以前,诸侯国之间的征战是很讲礼的,征战之前一定要先约战,对方应战了才能打,如果不应战,而采取偷袭及各类诡诈之术是可耻的,甚至会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共同讨伐。如果俘虏了对方级别高的人,比如抓住了对方的国君,第一件事就是下马解下盔甲,行君臣之礼,之后才把他当做俘虏。这种高度文明的状态,才会引来四方来朝的结果,文明度高了,四方的野蛮民族自然归顺于你。礼乐和征伐都是来源于礼,在先秦以前,很少看到穷兵黩武的现象。


4

中国的雅乐

    

中国的雅乐不是一个人的独奏,也不是一个人单唱。八音之和即为雅。八音是指“丝、金、石、竹、木、土、革、匏”,还有五声“宫商角征羽”,八音和五声合起来就是雅乐。这就是组成古代雅乐的体系。

雅乐这个体系开始就是所谓的官学。官学以前是宫廷里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个时候宫廷这套文化就没有用了,孔子就把雅乐带入民间。但不是传到民间的艺人手里,而是传到读书人手里。我们知道,六经当中《乐》已经没有了,但乐最后要落实在一个内容上。《诗经》就是诗的最早的形式,到了唐之后,就有唐诗,有了五言,还有七言。明清时期,还有九言诗。后来还有了词,词的来源其实是隋唐时期,从西域来的一些各国商人,将他们民族的歌舞和乐器带到中原来,这些音乐被我们听到了,因为当时听不懂西域的语言,我们就自己填词,所谓倚声填词,经过我们的改造,这些乐曲慢慢和中国文字的音韵结合起来,形成各种曲牌,所以词是长短句,与传统的诗不同,每个词有一个词牌,按照不同的长短句,填成我们现在的词。我们现在所见的古代诗词,原来都是唱诵,或说吟诵的,在古代,是没有单纯的朗诵。

很多人根据当地的歌调和方言习惯,慢慢就变成了后来的曲。曲和戏是两种形态,但后来的戏和曲具有某种传承关系。当时,北边是元曲,在南方同时也流行着南曲,有四大声腔。所以,曲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最后辉煌。再往后,到了近代,戏曲就没有曲牌了,慢慢以俗字俗句入戏,逐渐走向世俗化。


5

雅正之路

      

中原韵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普通话。明清基本延续了宋代的声韵。讲究四声,“平、上、去、入”,与当代的普通话有很大区别,普通话中,一声、二声对应的是古代中原音韵的平声,三声对应的是上声,四声是去,而入声,普通话中已经遗失。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四声中,其实是没有入音的。现在我们的艺术进入了一个极其扁平的时代。文化这个东西真的不是我们想象的皮毛的东西,特别是中国文化,一定要走雅正之路。当然,曲高和寡,高雅的文化不一定能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如果传播,必定需要降低门槛的。我们不要只是皮毛性地去追随高雅文化。学中国文化在于能够通达。什么叫达,先要通,不通则不达。比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条腿,我们既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这是达。当我们走到一定高度就会发现,儒、释、道三家都是通的。谈到艺也是一样,诗、书、画、琴、棋,到了最高境界也是一通百通。


6

关于“国学热”


现在“中国文化”成泛滥之势,出现了国学热,这在大众文化普及的层面看,或许是一件好事,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任何一种文化,变成了时髦和流行事物,自身就回贬值,因为它要改变自己,来取悦大众。这样便失去了文化本身的教化作用,而变成了文化圈地运动,文化必须要保持自己的特性,又不至于因为这个特性而去伤害其他文化,这就是中正,也即是大雅。八音的配合就是如此,和而不同。所以要有自己的特性。


编辑:陈昭颖

文案:候焯潆 曹煊茗

审核:朱岩老师


南书院

幸福人生交流◆弟子规夏令营◆师资培训班

医启蒙◆诚明课堂社团联合会◆义工研习班

群书治要研修◆少儿国学班

电话:0510-86189607

jnshuyuan@163.com(活动报名邮箱)

jnsyzyz@163.com(志愿者邮箱)

官方QQ:305464072

官方QQ群:281984379

官方微信号:JYJNSY2012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