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和亲人如何“有话好好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转自niwo(ID:niwolamabang),专注于女性精神成长,有趣有态度!


无书导读:总是被外人夸赞和气亲切的你,为何一回到家里就控制不住自己,对至亲的人发脾气?不少在工作场合沟通起来滴水不漏的人,总是发现自己无法与家人进行哪怕最简单的交流,更有将误会逐年堆积,从而结下一辈子再难解开的心结。

人的一生与其说是由具体的事件构成,更不如说是布满了一座座悔恨和伤痛的碑石,而命运的河流永远只会推你向前,过去了就无法再回头。



处理我们与至亲关系的终极秘诀



  • 对父母:不要试图去说服他们


父母永远爱说的,就是那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他们根本不会按你的建议去做。抹去“说服”这一步骤,而强调“展示”。“我们不要去说服他们,而是要给他们展示,你是一个有着怎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个体,以及你对孝道、工作等问题的看法。经常跟他们聊天,把自己看法与价值观灌输给他们。”与父母之间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就可以了。她同时也强调,父母也需要空间,我们不要过多去干涉父母生活,比如上一辈的省钱习惯。

 

  • 对伴侣: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


爱人之间的大多数的矛盾,常常产生于想改变对方而不得的角力战中,这场战争常常磨得人心劳志损,即我们俗称的“磨合失败”。然而,这样的“磨合”是必要的吗?永远不要尝试去改变你的伴侣。而且要注意到的是,当我们想要进行交流和协商时,必须要在一个平面上。比方有的太太沟通的时候依然把自己摆在很高的地位,这样的沟通是不对等的,就是无效的。


  • 对孩子:不要试图去控制他们


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会导致孩子脾气大;父母经常苛刻呵斥,也会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对孩子不要总是以家长自居。”“你既是父母,也是和他们在人生中结伴成长的个体,你除了扮演父母的角色,还有朋友,知己的角色。”







亲密有间,保持距离


许多人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我与伴侣、父母是世界上最亲的人,就一定要好得像一个人一样。“我们要提防对亲密关系过度的心理安心度及无距离。至亲的人之间,也一定是要保持距离的。如果将另一个人拉得无限近,只会导致窒息,而窒息只能指向逃离。”

 

“永远不要再去想这件事,因为这是不可能,也达不到。”在至亲关系里,保持距离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尊重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不同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思想观念。如果一昧陷在无限地想要拉进你与伴侣/亲人的距离执念之中,就会一直纠结。


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永远都在找一个平衡,在找平衡的过程中,请记得弗罗伊德老先生留下的那三句话,“love yourself, take care of yourself and proud of yourself。”——自爱、自重和自信!







为什么对外人比较平和

对亲人却容易控制不住脾气


在我们的都市环境中,人与人常常以高效、和善的态度展开工作场合中的交往,有的人致力于在外营造一个很好的印象,在自己家中却面临着严重的情绪控制危机。常常在经典影视剧中看见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在外面很和气的“老好人”,一回到家就性情大变,我们常以为这是一个双向人格,其实不然。徐博士介绍道,这首先是由往往过度社会化的自我意识造成的。

 

人在经由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教育下,会形成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外面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即把很多的主观意识和良好的情绪稳定性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外在,而那些郁闷、沮丧等负面情绪,就会有一个压抑的过程,压到自己的潜意识里去,自己却不能察觉


人有两个意识,一个是主观意识,还有一个是潜意识。体现在我们社会化的自我里头的,99%都是主观意识。潜意识即本我,真实、放松、自在的人,也就是说它是不完美的,是一个未社会化的心理原态。

 

一个人他潜意识里压抑的东西太多之后,这些东西就会变成炮种。回去遇到点家庭琐事,一点就着,使你大发雷霆。这就是过度社会化的自我与潜意识产生的巨大分离,而产生的在亲密关系不能自控的一个危机。

 





你连自己都不爱,凭什么要求别人爱你

 

徐博士在国内读的医学学士,86年出去留学,工作三年后再去日本读心理学博士,然后到加拿大,在国外待了16年。她说:“回来之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很多国人根本不是为自己活,是为别人而活,为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而活。”


这样的人总是以他人的肯定与否来决定自己的自信及愉快度。当被别人肯定,在外得到认同后,回到家里也会向亲人寻求一个认同,这时候如果受到家里人的不认同,他/她就会发脾气;而当他/她在外不被肯定,产生焦躁和失落后,回到家里,亲人也不认同他/她,那他/她更是要发脾气。

 

“你连自己都不爱,凭什么要求别人爱你。”徐博士说,“我们不能为他人眼中的自己而活啊。”

 





什么容易造成我们情绪不稳定

 

父母的情绪化,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即使我们很讨厌承认这一点。我们的主观意识决定着我们的情绪水准,情绪水准接下来影响人的思维倾向,情绪水准决定人是否快乐,而思维倾向则决定着人的行为。如果从这条链的源头开始它就是负面的,就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了解到这样一个影响模式以后,我们规避负面结果的有一个方法——毋需抱怨,只要反复地强化你的自我意识:我不要变成父母那样,我要规避这个影响,然后将这个负面影响一点一点弱化,慢慢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过度面具化的自我。有的人说不知为何一回到家就对先生发大火,但在外又能保持一种紧张、专注力好的状态,其实这正是过度面具化的自我造成的。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家是放松的,因此一回到家就整个松懈下来,自律性低。


过于完美的人容易失控。很多人总是跟她说自己要把事情做完美。“但你要看到,没有人是完美的。你不需要在在外讲究事事完美,很多时候,你真实的、二的一面会让你更加可爱。”我们要知道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极度在外要求完美,回家就容易失控。

 

理性和感性完全分离的人容易失衡。曾经有位苦恼的丈夫来咨询,说自己的太太分裂成了两个极端。她是律师,在外是一副知性、有条理的样子,而一回到家就开始往死里作,完全以感性行事,不讲道理。这种现象正是理性与感性的完全分离和区隔,这样就导致了失衡。我们想要获得真实一点的自己,需要平衡自己在外以及在内的行为。

 


我们一起分享了很多的与伴侣、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秘诀,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漫谈结束的一瞬间,我们并不像简简单单地从一堂课中苏醒过来,而是仿佛找到了某些遗失很久的最柔软的感受。


在各种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加强情绪管理的意识,归根到底依旧需要锻炼我们这一项根本的技能——“有话好好说”。祝福大家!




本文根据 Niwo MeetUp 活动整理

主题:为什么对亲人容易控制不住脾气?


· 本次MeetUp嘉宾·

Dr. Mickie Xu 徐沐群 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医学博士

1993年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心理科博士

在日本东京的一所综合医院的心理科长达11年

现今在北京维世达国际医疗中心开设专门心理门诊


转自niwo(ID:niwolamabang),编辑无书



关注无书,回复非暴力沟通电子书,

或点击

- END -



如想加入无书充电团可先加悦读个人微信:nonobo-crystal,投稿69241356@qq.com

无书网——社会化学习社区,收集分享读书笔记,构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习网络。

更多精彩关注!


无书网:http://www.nonobo.com/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