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每周读书 #140 未来向与复仇计划——东野圭吾《拉普拉斯的魔女》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从《放学后》开始读到东野圭吾的小说,从此便成了这位作家的书迷。2015 年 5 月出版的《ラプラスの魔女》,直到今年(2017)1 月才有简体中文版,我第一时间就买下了。


东野圭吾从 1985 年出道 32 年间,每年都能保持高产的出版数,年均出版 2.8 部单行本(90/32=2.8)的数字是非常可怕的当然有些作品是连载完了才出的单行本)。这期间,他尝试过许多稀奇古怪的话题,探索过很多歪门邪道的领域。然而他获得评价最高(获奖)的几部作品,却大都是涉及人性的阴暗之作。像《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幻夜》之类。在涉及脑科技、平行世界、超自然和性别认知障碍等比较少见的领域,作家都曾做过探索,但是这几部作品却都没获得普遍的好评。2015 年这部中译为《拉普拉斯的魔女》的小说,我个人觉得,也属于是中规中矩之作。


故事以一场夺命的龙卷风自然灾害为序章,这场龙卷风夺走了女主角羽原圆华母亲的生命。当时圆华还是小学生,不太情愿地和母亲一同到天寒地冻的北海道外婆家探亲。这场事故成为后来主线的重要契机,这里且按下不表。


故事进入主线之后,通过在负责护卫圆华的保镖武尾彻、圆华的助手桐宫玲、地方刑警中冈佑二、大学教授青江等主要人物的视角切换,盲人摸象式地还原两场命案的真相。每个人物都在“接近真相”这件事情上起着推动作用,但作家又非常狡猾地把重要线索隐藏在在每个人的盲区里。随着剧情的推进,多个不同的视角得以慢慢拼接在一起,揭示事实。这个过程是推理小说的经典手法,不过本作中人物的群写却是颇具难度的。因为群写容易让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投资分散,如果人物联系不足,就可能让读者产生困惑与断层,而一旦分不清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又容易造成读者的投资落空。在这点上,作家的群写能力之强,很值得称道。


比如警卫视角里,女主角圆华的行为有些异常,这种异常从警卫的视角延续到了教授青江的视角里,而通过在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事件里安插同一个人物,让不同的视角有了一个共同的落脚点,自然地衔接了在了一起。其他人物的视角切换也多是通过这种手法,通过简单几句点出新出场人物的身份之后,很快地切换到两者之间有着强关联的事情上。这就让读者的阅读重心得以通过“接近真相”这条主线稳稳地向前行进。而在群写比较糟糕的小说里,最常遇到的就是,一个新人物以一种与前者毫无关联的姿态出场,直到平行情节过了很长一段之后才有所交织,简直就像看两个完全没关系的故事一样。


除了群写手法娴熟之外,悬疑小说最重要的悬念设计,作者也是驾轻就熟。先是追踪“凶手是谁”,从而引出故事中的故事,通过多种“不可能”进行反转。小说就是讲故事,故事讲得好不好和巧合讲得是否自然有关系。如果巧合很多,但是解释得通,或者在故事的大背景下读者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那就是一种设计得好的巧合。比如在《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在谷底等了一十六年,若不是杨过刚好看到了老顽童养的蜜蜂上的小字,这一对苦命鸳鸯又怎能劫后重逢?而这等巧合虽然有很明显的人为痕迹,但是读者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早被黯然销魂掌给打得意志消沉,为这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惋惜。此时十六年之约已至,本抱着一丝希望的心情再次陷入绝望。此时看到“情谷底”,“我在绝”,又怎不觉得酣畅淋漓,苦闷的情感有了宣泄之口,成就一个情感波动的巅峰。


但是这种处理巧合的心思很难。在《拉普拉斯的魔女》中,作家设计了一种“未来向”的技术,并以人脑潜力无限作为背景。然而这种类似“大脑的百分之十神话”早已被证伪,在这里用作全书基础显得有些薄弱。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理解到“魔女”的真相时,会觉得这里的设计不够新颖,不足以支撑“魔女”的概念。


作为一个娱乐向读者,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想放弃不读,最好的做法就是接受作者设计的大前提(不然我后半本书还没读完怎么办?)。就好像读科幻小说或者看超人动漫一样,必须接受了大前提,这些故事才有可以发挥的场景。而且,脑科技这种概念,虽然是本作的基础,却不是作家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核心还在于大魔王与复仇男主角之间的纠葛。


小说中使用了大魔王的博客这样一个故事中的故事的手法。这种手法在今天的文字作品里也不算新鲜了(读者的要求真是越来越高了),但是大魔王的文笔不错,故事也算值得一读。只是还和前面提到的脑科技一样,依然觉得份量不足。


警告:以下内容含有剧透。

首先故事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的大脑还有很大的空间没有发挥,一旦发挥出来能力堪比一台超级计算机。这个理论本身站不住脚,而作家也根本没有费力想让它“站得住脚”,本着能忽悠过去就忽悠过去的想法,和以往作家写过的涉及科幻和前沿科技的几部作品类似。接着小魔王男主角的故事里牵出一场多年前的命案,然后开始解释小魔王的犯罪动机,从而牵出大魔王与多年前的命案有关。而这个命案的动机很值得怀疑。作者大约是站在日本“匠人精神”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如果读者熟悉日本文化,应该会听说过“寿司之神”与“豆腐之神”之类的故事。这算是日本人“花一生的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已经非常了不起”这种精神的典型例子。


而大魔王在本作中被设计成一个有“匠人”般坚持的“电影人”。只不过他的这个坚持有些过分,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而为了解释复仇的小魔王为什么和大魔王一样,作者祭出了“罕见的遗传病”这个非常偷懒的理由。当然这个理由是在尾声的时候才揭示出来,尽管如此,读到这里,这部作品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推动因子已经都被安排成一种巧合


而且这个巧合还不是出现在读者情感的高潮,没有什么自然的铺垫,就是在“需要转折的时候”,出现了。我本以为作者敲着密集的鼓点就要引出一个惊天大秘密了,很开心地期待着的时候,居然给出了这种薄弱的理论基础和转折的理由。真的是挺失望的。


再提一个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方。当刑警因为追查命案的缘故找到圆华的医生父亲的时候,助手桐宫玲仅在一页纸的篇幅里就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青江教授。前面说群写最怕的是多个人物之间没有联系,但是作者在我说的这个案例里面,却非常生硬地强行让这两拨对立的人正面联系上了。我不是不想让他们尽快相遇推动剧情,但是我很难接受这种“普通人也能像超人一样瞬间找到自己要找的人”这种牵强的理由的。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放在东野圭吾的所有作品里绝不能算是上乘之作,但是单纯从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作者优秀的群写(忽略上文提到的牵强),流畅易读的风格,娴熟的悬疑设计,仍然让本作具有不错的可读性。所以我的想法是,作为一本休闲读物,这本书可以一读,但是放在作家以往的作品里看,只能算中下之作。


参考资料

  • 本期书名: 拉普拉斯的魔女

  • 作者: 东野圭吾

  • 译者: 王蕴洁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 9787550293151

  • 版本: 纸质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