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北京市养老模式研究及对策建议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方“智能养老瞭望”可以订阅哦

导读: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15万,占总人口的23.4%。到2050年,户籍老年人将超过630万,每3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进一步迈入超老龄化社会,且这种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将持续数十年之久。北京作为首都,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多样化发展,但养老服务的供给方面却呈现总量不足、结构单一的情况,供需失衡较为突出。同时,由于土地、房屋、人力成本较高,发展“保本微利”的养老事业尚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设计合理的养老模式,并为多元化、多样性、品牌化养老服务和机构提供金融支持,将养老行业培育成为商业可持续的领域,保障其长期稳定的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居家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养老机构缺乏场地,市中心房屋出租成本较高。老旧小区缺乏场地,亟须政府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新建小区规定配套养老用房,但缺乏与运营团队对接。同时,社区服务的能力及辐射程度欠缺,尚不能提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送餐、助医、日托等服务。

二是养老机构性质导致融资渠道受限。社区养老的投资主体体量较小,多为轻资产运营公司,由于缺乏信用和担保并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导致融资渠道单一。

三是缺乏与政府的合作机制。目前,政策倡导“银、政、企”合作,将养老服务纳入财政预算,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提供一揽子的融资融智支持,但该模式涉及包括民政、财政、规划、发改、卫生等多部门的协调,尚需政府转变观念、建立机制。

(二)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存在问题

机构数量不足。目前北京市政府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覆盖面、基础设施、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普遍不能满足需求。

区域分布不均。集中在市区的养老机构数量较少,床位紧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很多养老机构尚不能满足不同身体状况(自理、半自理、失能)的老年人需求。

养老机构市场定位尚需明确。目前,为保证稳定收益,已建成的养老机构收纳对象以中高层次收入的老年人为主,入门费用较高。但是,针对普通工薪人群,面向社会大众的养老机构,还存在较大缺口。

2.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面临问题

一是养老企业的性质对未来发展产生制约。养老企业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影响相关税收政策以及收益流向。由于非营利机构在投资和利润分配方面的限制,以及政策转型,现在新建的养老机构大多开始转向直接在工商部门注册的营利性养老机构。但是,营利性养老机构享受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受到限制,自身财务压力较大。

二是新建养老机构土地成本较高。土地和房屋成本占据养老项目投资成本较高,直接决定养老机构后续收费标准等。

三是各部门尚需充分协调沟通。新建养老机构涉及行政部门较多,包括民政、发改、国土、规划、住建、消防等审批许可,护理院建设还需卫生部门批准,申请周期较长。

四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非营利机构享受民政部门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优惠政策,但是补贴款项落实到项目上周期较长,需要企业前期垫付,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

五是医保定点资质较难获得。由于近年来对养老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旺盛,但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中只有少数配备了必要医疗设施、器械,能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不足机构总数的15%。通过调研发现,入住率较高的养老机构均配有较为优质的医疗资源,包括医保定点医院、与公立医院合作协议、公立医院医生交流问诊等。但是,民营企业投资养老机构,较难获得医保定点资质。

六是人力资源不足。目前北京绝大多数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为来自其他省市来京打工的中年女性,流动性大、专业素质低下,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全方位医疗服务,不但影响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同时不利于机构建立品牌效应。

推动北京市养老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投资力度,优化供给侧结构


养老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如何吸引社会投资,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是要加大投资力度,并给予优惠和激励政策。一方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发挥政府在居家社区养老方面的主体作用,弥补目前在地理上和服务范围上的缺失,优化供给侧结构,构建全面的养老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给予企业实在的支持政策,激发其参与热情。

一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坚持完善家庭照料支持政策。北京目前的养老行业更侧重社会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的关注相对较少,政策支持和人力、财力投入不足。建议进一步完善推动居家养老发展的政策,积极为家庭照料提供各类支撑。可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在家居住并接受亲属照顾的失能老人提供与专业机构养老相同的津贴,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聘用养老运营机构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提供做饭、洗衣等居家服务。

二是以社区养老为依托,加大基层社区资源整合力度。考虑到北京土地价格高昂的现状,社区养老的场地问题需要政府主导解决。建议通过制订计划,加大力度为现有社区解决土地、房屋的问题。设立量化目标,确保每个小区在一至两公里范围内至少有一个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服务。

三是加强政府部门合作,推动各项优惠政策实际落地。《关于加快北京市养老机构建设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对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提出了众多优惠和扶持政策,但部分政策尚未实际执行。养老服务体系涉及民政、发改、国土、环境、行业协会等,优惠政策的落实还涉及到水电气等部门,因此建议加大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有效配合,将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二)整合各方力量,降低养老用地、用房成本

养老服务机构的总体投资中,土地、房屋的固定成本较高。投建营利性养老项目,即使土地无需招拍挂只补缴土地出让金(租金),成本也较为高昂,会给养老机构运营初期带来较大困难。由此,部分企业只能折中地选择在所属一些冷门或者相对偏远的土地上开办养老项目,但这样后期运营难度更大。

一些企业考虑利用北京市周边农村集体土地建设养老机构。但目前对于农村集体土地用于养老机构建设仍存在政策空白,通过签订集体土地租赁合同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形式没有明确的法律保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养老用地的政策,探索北京市农村集体土地用于经营养老机构的可能性,一方面可以降低土地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带动养老机构周边村民就业。

(三)重视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团队

人才队伍建设是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中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养老行业中,运营管理较为薄弱,缺少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从业人员呈现高龄化趋势,素质偏低,缺乏充分的医疗养护知识。因此,对于养老团队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一是鼓励养老运营公司发展,结合中国国情开拓实践。运营团队是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目前北京已经出现了以诚和敬、寸草春晖为代表的养老运营公司,专门提供专业化医护服务和运行管理经验。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对此类轻资产的运营团队输出公司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并推进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通过配备专业师资力量,强化在岗人员的培训,并设置激励机制鼓励从业人员接受再教育。同时,建立学校和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学校成为养老机构的人才供给后方。

三是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待遇。养老护理从业者流动性强,流失率高,建议通过设置合理的薪酬制度,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养老行业工作。

(四)重视医疗服务,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医疗是养老的最终落脚点,目前许多配有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门槛高、收费贵而令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同时由于耗资高,审批手续复杂,服务主体参与热情不高,医养结合发展较弱,因此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医疗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充分利用一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与养老机构共同举办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

二是简化医养结合审批制度,提高养老机构医保定点覆盖率。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涉及管理部门较多。因此,应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医养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简化和明确审批流程,提高医保定点覆盖率,使得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医养结合服务。

(五)“银、政、企”密切合作,推动金融支持养老建设

养老行业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对融资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需要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促进金融创新,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

一是推动PPP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支持居家社区养老以及公立养老院建设。以区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养老驿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居家社区养老项目的建设,采取安排项目财政补贴资金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等措施推动项目实施。

二是可搭建支持养老企业的统贷平台,与政府密切合作,共同建立帮助中小养老企业融资的贷款平台、担保平台等,进一步完善信用结构,提供“一揽子”融资支持。

三是发挥金融机构各自的优势为养老行业提供支持。国开行可发挥大额、长期、低息贷款的优势,弥补养老项目保本微利、投资回收周期长等瓶颈。

养老事业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老龄化进程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北京作为首都,因庞大的人口基数、高企的土地价格,在养老建设上面临更大挑战。养老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主动引导,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模式,建设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全文完——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智能养老瞭望工作室

声明

本号发布的所有原创内容,版权归文章作者或版权人享有,未经授权,不得进行转载或使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