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坚持品位的出版人必然获得奖赏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商务君按

歌手鲍勃·迪伦获诺奖,这件事出乎意外,但出版人也有中彩的。杨全强一向“不务正业”,谁知竟然喜从天降。这给出版界怎样的启示呢?

 

冯威 / 汉字淳化创始人


北京上河卓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总编辑杨全强


如果不算王宝强婚变过堂,去年10月最大的中国(世界)文娱事件(当然)是:新科诺奖授予美国歌手鲍勃·迪伦!


正可谓毛坑里面扔砖头——激起民愤。一方喊:这还了得?另一方道:有何不可?对此,我首先要说,各位,这是一个事实,无论迪伦是否仿效萨特。其次,作为一个出版人,我想表明自己中间偏右的立场:表面上看,唱作人以歌词得文学奖有点别扭,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或许有助于传统出版业的转型。

我获知迪伦得奖后,立马想起两个人:一个是我认识十几年的哥们、出版人杨全强;另一个是我的大学老师、文学理论家金元浦先生。


话分各头,各表一支。在我还年轻吃记者饭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因工作关系采访有关出版社时,喜欢留心各社的“怪人”。有一次,我采访某省某社的间隙,发现书单里有一批书特别“跳”:从选题到包装,根本不是一家人。好奇心让我找到了它们的出版人杨全强。老实说,这位老兄猛一看更像一个艺人,后来才知道他是行外进入出版业的,还办过杂志。我问他的出版标准,他说,北京的三联书店。我又问他,最近在做什么。他说,流行音乐。让我一头雾水。几年后,他引进出版了迪伦写作的长篇回忆录《编年史,第一卷》,大陆中文版名为《像一块滚石》。


我觉得,谈论其他高大上的东西都虚,对目前在某社驻京公司当老大的杨全强来说,他的人生可能就此再上一个新高度。他是在作者得诺奖之前中国大陆唯一引进迪伦作品的出版人。可是,《像一块滚石》卖得很一般,近年改回《编年史》就更一般。每次见他,都是“过今儿没明儿”的样子。我环顾他出版的作品,都是《编年史》范儿的,也只好没底气地鼓励他“明天会更好”。却没想到“明天”来得这么突然。


几年前,我在主持编辑一份出版专业期刊的时候,请同事写过一篇杨全强的专访。同事问我,杨全强是谁?我说,如果中国的图书编辑来一个大排名,那前十名中肯定有他。后来,我把这篇专访的题目定为:《恨不得天下好书皆出我手》。现在不同了,杨全强和他出版的作品即将广为业内所知。这是一位出版人坚持品位得到的奖赏,偶然中全是必然。我要是迪伦出版物的经纪人,就让杨全强首选版权:知音难得,贫贱之交啊。


几家欢乐几家愁。我最近看到一些国外报道,说是编辑报怨把诺奖授给迪伦是对文学和出版的背叛。这话也是半有道理,半显酸味的。由于作者可以成书的文字太少,想必奇货可居,没钱可挣。但是,这些不能放到桌面上来说,能讲出来的只能是骂品位。


这让我想起了20年前撰写毕业论文时向导师金元浦先生的请益。我当时定下的题目是《论文学作品的客观价值》,大意是讲:小马过河,但河的深度是固定的,不同动物过河感觉深浅不同。金老师是顶级的接受美学专家。他当即问我一个问题:好多现代中国人认为经典的唐诗,当年就是歌词,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一下就懵圈了。现在,我特想听听迪伦的回答。顺便说一句,从目前迪伦沉默的表现看,我赌他会以某种方式领奖。因为他要做的,就是与一般人想的不一样。

 

鲍勃·迪伦获奖之后,《编年史》立即摆在了实体书店的明显位置




点击关注我们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