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金像奖访谈】| 程玉杨:让技术技巧为思想内容服务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程玉杨


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艺术摄影类获奖者程玉杨曾是一位职业摄影记者,并捧得中国摄影记者最高奖“金眼奖”,但开创“矩阵美学”,却让他一跃成为了一位艺术家。他以他所喜欢的“黑白颠倒”的影像世界,尝试着揭示每个人在梦醒时分的内心世界,他在最传统的手法中注入当代艺术元素,从而达到诠释社会的目的,让他“成为一个‘追梦人’”。在与本报记者陈昭毅的对话中,程玉杨诠释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



程玉杨作品

《北京751》

《圆明园》



访谈对话,这就开始


陈昭毅:您转型的初衷是什么?又是什么让您成功地完成这次转身?

程玉杨:1990年,我调入北京日报摄影部,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完全是出于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这个职业充满冒险和牺牲精神,每当节假日和重大事件时刻,摄影记者总是默默在幕后辛勤劳动。虽然现在离开一线,但这仍是我一生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岁月。离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日益先进的图片数字化和摄影的快速高度普及,以及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带来的冲击。

  

在2004年前后,我就开始为从一线退下来后如何发展做出设想。2009年从报社摄影部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我再次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经过长达半年的辗转反侧,我毅然决定放弃多年的纪实摄影,重新回归儿时的艺术创作梦想,做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从2008年采访汶川地震开始,我从倒塌佛像的遭遇中领悟到人与神、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尝试用艺术形式去诠释这种关系,最后作品《神·人》被编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当代艺术教育高等教材《摄影批评方法》一书。如果说《神·人》是转身的开始,那么,《返》系列作品则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更确立了“矩阵美学”的样本。我尚不认为我已经成功转型,只能说是已经从新闻和纪实摄影转向了艺术创作,但要达到艺术家的巅峰状态尚需奋斗和积累,未来之路还很长。


从新闻摄影记者转成摄影创作最大的困难是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记者追求的是新闻的五要素,新闻摄影是新闻现场的忠实纪录的见证,不应掺杂个人思想观念,追求真实可信,而艺术家创作则完全不同,艺术作品是思想观念个性化的自我体验,不需要真实性,所以二者之间有很大的鸿沟不可跨越!我首先从改变思想观念入手,放慢工作速度,由于20年来的记者生涯养成的快餐式创作方式已经不再适应走艺术创作,我放下了手中的135数字相机和胶卷相机,自己购买一套林哈夫4×5大画幅相机,期望少一些拍摄多一些思考,以创作出数量不多质量高的艺术摄影作品。转型的条件和环境全凭个人的天时地利人和及各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程玉杨作品:《神·人》系列作品


  

陈昭毅:您眼中的摄影原本应该是怎样的?

程玉杨:在摄影术发明到今天的170多年间,摄影从化学试验到艺术创作这是一个漫长而渐变的过程,探寻其本源是困难的。从摄影术发明到摄影到照相机的普及后,摄影有两大功能:第一是它强大的记录功能,这种功能一直延续到今天;第二是创造动人影像的功能,这种功能目前随着图片的泛滥而逐渐衰弱。在我心目中,摄影应该是摄影家充分运用摄影的一切手段和形式来完成作品,不应借助其他的任何手段。

  

陈昭毅:每个摄影人都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您所理解和追求的摄影,与现在所进行的摄影有出入吗?

程玉杨:其实不仅仅是摄影人,所有人都会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关键是如何去看待和处理并调整。我青少年时期的理想是要成为一个绘画大师,当初追求摄影是对无法进行的绘画艺术的一个再续,也是我调整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结果。当初学摄影仅仅是想做一个优秀的摄影家,而现在我所做的摄影创作符合我的理想,那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做别人做不到的”。

  

陈昭毅:是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矩阵美学”?

程玉杨:矩阵美学作品集思想性、独创性、稀缺性、唯一不可复制性、高难度性于一体,矩阵的美学,美学的矩阵; 创新的艺术,艺术的创新;把工与艺完美结合,用心创造极致艺术。用全新的艺术语言来呈现出不同的当代艺术影像,运用文学艺术中的排比句式构成新的矩阵,把中国画散点透视多点聚焦原理融入其中,让当代摄影艺术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成为现实,让摄影作品原作变得有意义,使其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程玉杨作品

《北京751》

《圆明园》


《故宫》


 《颐和园石舫》



陈昭毅:“矩阵美学”作品之所以能获得业界认可,最重要的因素都有哪些?您个人最喜欢的是哪幅作品?

程玉杨:“矩阵美学”是艺术评论家杨子浪对我作品的创作风格提出的,我认为“矩阵美学”系列作品能得到业界认可有5点。

  

首先是作品形式的创新性,创新是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墨守成规走别人走过的路是艺术创作之大忌,这种用8×10英寸多点聚焦拍摄、相纸直接拍摄负相拼接,让多元的传统摄影诞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二是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我的作品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一帧帧拼接的原始图像和特别保留的画面未曝光的白边阻隔着连贯的视线,营造出叠加的视觉效果。

      

三是作品透出反叛和逆向思维。当下人们都在追求高效快节奏,而我拍摄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前后用了近3个月才完成!大家都在追求拼接图像天衣无缝,而我的作品却似接非接,追求藕断丝连。彩色和黑白相纸是用来洗照片的,我却用来直接拍摄。

      

四是这些作品原作的极致影像效果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相纸直接曝光冲洗,没有中后期修改环节,原始影像极具视觉冲击,感染观众。但要达到最佳视觉效果,对于宽容度极小的相纸来说,拍摄难度是相当大的。

      

另外,作品的思想内涵也是重中之重,这些作品的选材是我们熟悉的人类场景,我通过矩阵的特殊艺术形式来诠释“永恒”

  

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九龙壁》,它把《返》系列作品的创作形式又进一步拓展。我非常信服、推崇“极致就是艺术”这一观点。2012年是龙年,我决定以龙为题创作。正值6月,我在烈日下把8×10相机架到了2.5米高,每拍摄一张要上下梯子4次,共拍摄了近一万张,耗时3个月,终于完成了一幅由210幅8×10英寸彩色银盐拍摄拼接而成的、近9米×1.5米的巨幅九龙壁。在《返》系列作品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程玉杨作品

《平遥古城》


《故宫铜狮》


《故宫铜狮》


陈昭毅:您的作品关于“工”和“艺”的讨论最多。一部分观点认为,“矩阵美学”更偏向于“工”,另一种观点,也是大多数观点则认为手法与形式是“矩阵美学”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体现。对这两种观点,您怎么看?

程玉杨:如果说我的“矩阵美学”作品能引来关于艺术创作及作品中“工”与“艺”的争论,那很有意思。我的观点很简单,艺术的构成要素就是工和艺,缺一不可。单从艺术两个字的构成来看,艺是思想内容,术是指各类技术技巧,也就是说高级思想境界用高超的技术技巧呈现出来,由此可见“工”和“艺”并不是矛盾体。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因此很多人不认为摄影也要像绘画那样从基本造型开始练习,很多梦想速成摄影艺术家的人更不可能潜下心来去学习摄影。

  

第一个观点认为“矩阵美学”得益于实现方式和展现形式,我想以《九龙壁》为例。我一直在寻求中华民族图腾的含意,用大写意的方式、全景式构图来表达这个图腾,如果是用数码相机作为创作工具的话,不会有这样的创意,创作的思维方式和呈现形式完全不同。


程玉杨作品:《神·人》系列作品



我不会放弃对“工”与“艺”两个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不为技术而技术,也不为观念而观念,让技术技巧为思想内容服务。


最后把我喜欢的三句话送给大家:你的责任就是你的方向,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资本;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复杂做,你就是行家;美好是属于自信者的,机会是属于开拓者的,奇迹是属于执着者的。



·文章选编自《中国摄影报》·2017年·第6期·2版。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中国摄影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