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田合禄:第一个发现“间质”是人体器官的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田合禄: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教授

这两天风传西方科学者发表在2018年3月27日《科学报告》杂志上的“间质”新器官一文。其实,第一个发现“间质”——即组织间隙是人体器官的人不是西方科学者,是中医田合禄。


田合禄在1991年出版的《生命与八卦——医易启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中“气街三焦说”一节明确说人体组织间隙,在《黄帝内经》将这个器官称作“腠理”,这个人体器官就是三焦腑。并在2006年出版的《中医太极医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2010年出版的《伤寒真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之中加以转载逐步完善,且在《伤寒真原》一书中附有下图:

田合禄第一个发现人体三焦腑——腠理——组织间隙这个器官,并以其为主体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融合《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论》理论为一体用于临床疗效肯定。

西方人不是讲知识产权吗?我们中医要争这个知识产权,这是有文可查的,他们只是通过实验证实了《黄帝内经》的解剖所见而已,但这种实验结论也是非常可喜的成绩,证明了《黄帝内经》作者的大智慧。

有一些国人的心态可悲啊!就像他们赞颂霍金声是一派叫好,而他们对我国的伟大科学家杨振宁却不断嘲讽。

《黄帝内经》三焦说探源


摘要:

[目的] 阐发三焦的《内经》本义、内涵和临床意义。       

方法  通过发生学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内经》有关三焦说的内涵,梳理三焦有腑三焦和部位 三焦之分以及手足三焦之分,重点论及足三焦循行路线和穴位、诊断部位以及病证与治疗,并阐明三焦的生理和病理。结果三焦腑是有形的腠理,具备能藏能泻的腑功能,三焦通则上下左右内外皆宣通。部位三焦统一于胃,实为一个三焦。三焦相火根于胃脆,主一身之阳气,相火主腐熟水 谷生化营卫气血。三焦出上为上焦,名手三焦,主心肺,一是主卫气的输布,二是统辖体表、肌肉腠理,三是通行营卫二气,四是通调水道,五是司腠理开阖;出下为下焦,名足三焦,主肾膀光的气化,排泄二便,传导糟柏,涉及到小肠、大肠、膀光及肾。结论  三焦有形有名,本于脾胃,位于肌肉,三焦腑是肌肉间之腠理,三焦相火主一身阳气。在中焦主腐熟水谷生化营卫气血,出上焦名手三焦主心肺,出下焦名足三焦主膀光肾。


关键词:三焦;三焦腑;手三焦;足三焦;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


自从《难经》提出三焦“有名而无形”之后,三焦问题就成了千古疑案。笔者认为,三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释疑还得从《黄帝内经》找根源。


1  少阳三焦相火

焦属于少阳。《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于此可知,三焦为相火,主人阳气。焦,是火热”“烧灼”的意思。“焦”字从火,能腐熟水谷,化生无形之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面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说:“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因为三焦是腑,中虚通行营卫气血,或写作瞧。《灵枢.根经》说:“渎者,皮肉宛瞧而弱也.....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着,毛腠夭瞧。”《灵枢.岁露论》说:“人气血虚.....腠理开,毛发残,瞧理薄。”

三焦属少阳相火,是人体阳气之源,主人体的基本温度。《伤寒论.辨脉法》说:“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至于少阳三焦相火所主阳气之源,《素问.阴阳别论》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六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诸阳之会,皆在于面。”《黄帝内经》说得清清楚楚,人体的阳气在“胃脘”,就是说在脾胃土。而脾胃土主四肢,故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及“清阳实四肢”。头为首为天,天为阳,故云“头为诸阳之会”。《黄帝内经》如此肯定地说人体阳气在脾胃土,根本就没有说过阳气在肾,奈何后世之人非要说阳气之本源在肾呢? 由上述可知,少阳三焦相火一一阳气之源当在中土脾胃处,以生化营卫气血,"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


2    腑三焦说


2.1 三焦腑 三焦是一腑。《素问·五脏别论》说"夫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脱,此五者……名日传化之腑。"《灵枢·本输》说 "三焦者,中读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于此可知,《黄帝内经》肯定三焦是一腑,腑的功能是能藏能泻。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 "腑者为阳……胆、胃、大 肠、小肠、膀脱、三焦六腑皆为阳。   "进一步肯定三焦是阳腑。《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此文肯定三焦是人体脏腑十二官之一。

2.2  焦腑是腠理  《灵枢本脏》说:“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陳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中华大字典》载:“腠理,谓文理逢会之......,肌肤之文。”《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何谓文?《经籍篡诂》载:“文者,物象之本。”《系辞》说:“物相杂故日文,文不当者,吉凶生焉。”理就是细胞与细胞组合排列的纹理。细胞与细胞排列之间的空隙,或称间质之处就是腠,合称腠理。此处通行营卫气血,是组织交换之处,符合腑能藏能泻的特点。经云营卫气血通腠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就是说,营卫气血运行畅通,经络无阻碍,腠理固密,就能活到天赋寿命。营卫气血是人体健康的基本物质,《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天命就是天赋的寿命,即自然寿命。气血和平,就能活到自然寿命。如何达到腠理固密呢?《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众多细胞组成了肌肉,肌肉里面有腠理,腠理是三焦腑而有相火卫阳之气,故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训饱满、丰润。肥腠理,指腠理丰满,不丰满谓之瞧。必须卫气和,腠理才能致密。《灵枢.本脏》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太素经》说:“月满则海水西盛,人焦理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焦理薄。”杨上善注:“三焦之气发于腠理,故曰焦理。”《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焦是心肺,不单指肺,心主营主血脉,肺主卫主皮毛,故能温分肉、肥腠理、充皮毛。反之,开发皮毛也可以宣发心肺E焦,因为皮肤上的毛窍本是气门,是三焦主呼吸的主要通道。腠理在皮肤肌肉之间,通腠理就得调和营卫。

《吕氏春秋.先已》说:“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明新弃陈,即指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说明腠理畅通,此阐明了腠理间可进行新陈代谢的功能。
《灵枢.论勇》说:“勇......三焦理横,怯士者.其焦理纵。”所谓“三焦理横”“其焦理纵”,理横指腠理间的营卫气血、津液充盈饱满,理纵指腠理间的营卫气血、津液不充盈不饱满。比如一个气球,如果充满气体或水液则气球就胀满,否则气球纵缓。所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说:“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慎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没有了营卫,三焦腑腠理就是纵的,不能“肥腠理”就横不起来,故“身体羸瘦”。
  肌肉间的空隙多不可数,无有具体形状,为营卫气血、津液往来之处,所以《医学发明》说:“三焦,有名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故呼吸升降,水谷往来,皆待此以通达。”《难经》谓:“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也。

腠理间进行气、血交换,谓微循环。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运送养料和排出废物。在微循环中,同时进行三个工作:( 1)血液交换,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2)气体交换,动脉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中,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进入静脉血液中;(3 )生成组织液。所以,三焦既主诸气,又主通调水道,及为水谷之道路,或称之为气街。

《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说明三焦腑一气街的作用是秘津液于腠理间和温肌肤。又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膀,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素问.宣明五气》说:“下焦溢为水。”此讲水肿的形成在于腠理微循环间,隧道不通,血、气阴阳不和。《中藏经》总结三焦的功能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日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则日三管,中则日霍乱,下则日走哺,名虽三而归一,有其名而无形者也。亦号日孤独之府。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上者络脉之系也,中者经脉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属膀胱之宗始,主通阴阳,调虚实呼吸....三焦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宜修养矣。”

  “络脉之系”即指腠理间的微循环,“经脉之系”是指血脉对气体的运输,“水道之系”是指组织液的生成流通。这组织换气的功能遍及人体的所有部位,大象无形,故E 三焦有名无形。
腠理是先天精卵合子DNA 体细胞所组成,为先天心所主有形命门,所以三焦是先天命门之脉。


3    三焦三部说


 3.1  焦三部说《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日营气.....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人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人膀胱焉。
  经文指出,三焦的源头在胃中,称为中焦,云“中焦亦并胃中”。少阳三焦相火主阳气在胃中。《素问.阴阳别论》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难经: 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如沤。
  “上焦出于胃上口”,胃上口指责门,指上焦的根源在胃中。“下焦者,别回.....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回肠是小肠。大肠属下焦。《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下焦根源也在胃。
  清初罗东逸尝著《内经博议》四卷,独倡言胃部E焦说。《内经博议.太冲三焦论》谓:“论三焦,则《经》日:‘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之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别回肠注于膀胱。’而于阳明胃之经络,则日:‘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其直者,缺盆下乳内廉;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此与三焦同行在前,故知三焦者,特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阳明胃之地,三焦之所主,即阳明之所施。其气为腐熟水谷之用,与胃居太阴脾之前,实相火所居所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如沤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焦如读者,状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是以名为三焦者,特为两阳合明之胃,与相火之所职之耳。其为后天谷神出化之本,以出营卫,以奉生身,使肾之气上升于肺,下输膀胱,后天之能事毕矣。”[2]

罗东逸据《灵枢.营卫生会》及《灵枢.经脉》所言焦经气的循行,基本上与胃经的循行如出一辙,从而提出三焦为“胃部上下之匡廓”的创说。罗氏能把焦的行气、走水,如雾、如沤、如渎整个气化作用概举无遗,得其机要也。由此来看,虽然三焦名义上分为上、中、下三焦,即胃脘以上的胸中部位为上焦,系心肺所居;胃脘部至脐腹以上的部位为中焦,系脾胃所居;诸肠及膀胱所处的腹部为下焦,但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三焦,根源于胃脘,称为上脘、中脘、下脘。《灵枢.五味》说:“谷始人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根于胃而后出上下两焦,只是按脏腑所受三焦阳气后分工不同罢了。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好比一个连队打仗,一排攻左侧,二排攻右侧,三排攻中间而已。

由上述可知,少阳: 三焦在胃脘,其所生化之营卫出行两道。如《灵枢.五味》说:“谷始人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张介宾注:“谷之精气,先出于胃,即中焦也,而后至上下两焦,以溉五脏。之,至也。溉,灌注也。两行,言清者人营,浊者人卫,卫行脉外,故营主血而濡于内,卫主气而布于外,以分营卫之道。”胃中的精微,《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可知胃中的精微就是营卫气血。如《灵枢.卫气》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人于脉也。”《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素问.痹论》说:“卫气者,水谷之悍气,其气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故循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气从中焦出来之后行于经脉之中,卫气从中焦出来之后行于气分之中,所以分为两道。又《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由上述可知,脾胃主肌肉,肌肉内是腠理,腠理是焦腑而行营卫气血,所以脾胃和三焦还是一家不分离。于此可知,三焦又主胃肠、黄庭、命门。三焦腑是腠理,所以三焦遍布全身内外,而分为上中下三部。

虽然人体都是由细胞生成,但不同部位的细胞其功能不同,即不同部位细胞组成的“器”的“生化”功能并不相同,如五脏六腑的功能各不相同,所以《黄帝内经》按其功能不同分为上中下三焦,二者是统一的,并不矛盾。上焦宣行卫气偕营气运行而“如雾”,中焦腐熟水谷而“如沤”,下焦气化而“如读”,其实这都是少阳: 三焦相火的作用。

总之,三部三焦属于胃,少阳: 三焦相火本于胃脘,实乃是一个三焦。脾胃主肌肉,肌肉之中是腠理,腠理是三焦腑。

 3.2  手足三焦

  3.2.1  手三焦《灵枢.经脉》说:“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嚅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人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人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心包络主脉,三焦腑是腠理,三焦和心包主循环系统。小肠主营血原料供应,心主血脉运行动力源。

3.2.2  足三焦
3.2.2.1  足三焦经循行路线和穴位足三焦经脉起于足大趾三毛,循足大趾足少阳经脉所起,上行足背冲阳穴,上行足太阳和足少阳之间,上踝五寸,过足太阳跗阳穴、足少阳阳辅穴、足光明穴、阳交穴(《铜人》名阳维)、往上有阳陵泉、膝阳关,其别人贯喘肠过足太阳飞扬( 笔者按:应为阳字)穴、委阳穴、承山、承筋、合阳、会阳等穴。因为三焦相火为人身一轮红日,主持诸阳,故所过穴多姓“阳”。然后“并太阳之正,人络膀胱,约下焦”。所谓“并太阳之正”,就是并人足太阳正经上行,经历五脏六腑,故五脏六腑的俞穴都在背部足太阳经。足三焦“人络膀胱”,故膀胱经的募穴叫中极。足三焦主治膀胱之虚实,实则癃闭,虚则遗尿。足三焦之病,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足三焦经的循行路线见图1间。3.2.2.2  足: 三焦经诊断部  足: 三焦不但有循行路线,有穴位,还有诊断部位。《内经》总是“三焦膀胱”一起谈论,就是因为膀胱的气化全靠少阳三焦相火。少阳焦相火不足或衰亡,足太阳之气就会不足或气绝,则会发生“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的太阳证候,这是以少阳三焦元气来“决死生之要”的方法。如《素问.部九候论》说:“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又说:“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不仅如此,连足太阴经都随足三焦经上行外踝之上。如《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并在外踝之上形成诊断区。足外踝上五寸处即是足光明穴,是足三焦循行处,以左手按住病人足踝上五寸处,以右手弹病人足踝上足三焦循行处,看其振动波传及按在足踝上五寸左手处对左手的振感反应,以定少阳三焦相火的衰盛情况,并以此定养生和治疗方案。手外踝上五寸在三阳络穴附近,三阳络穴是手三焦经的络穴。足外踝尖 上3 寸有悬钟穴(一名绝骨,八会穴之一的髓会),《针灸甲乙经》称悬钟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指胫前动脉),足三阳络,(《外台》卷三十九作“足三阳大络”。《铜人》卷五、《圣济总录》均作“足三阳之大络”。)按之阳明脉绝( 用手重按则足背动脉不跳动,故云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绝骨穴就在足三焦经上,故称足三阳络,与手三阳络应对。


 3.2.2.3  足三焦的病证与治疗《灵枢.邪气脏府病形》:“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笔者按:委阳为焦之下合穴)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人贯喘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人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笔者按: 外踝上五寸一光明穴,足少阳胆经之络穴)
《素问.刺腰痛篇》:“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瘠,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王冰注:“肉里之脉,少阳所生,则阳维 之脉气所发也....绝骨之前,足少阳脉所行。绝骨之后,阳维脉所过。故指日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也。分,在足外踝直上绝骨之端,如后同身射之二分筋肉分间,阳维脉气所发。”( 笔者按:分,张志聪认为是足少阳阳辅穴,笔者表示认同。)

《素问.刺腰痛篇》:“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笔者按:内踝上五寸为蠡沟穴,为足厥阴肝经之络穴。足厥阴络脉自内踝上5寸处的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部上行到睾丸部,结于。)

《灵枢.四时气》:“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按:太阳大络指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三焦下合穴委阳。)

《灵枢.口问篇》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晚。补足外踝下留之。”李东垣谓此是治“三焦元气衰旺”之处,真是老到之言! 足外踝下指足少阳胆经丘墟穴,不是昆仑、申脉。

3.2.3  少阳统肺肾  《灵枢.本输》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灵枢.本脏》又说:“肾合三焦、膀胱。”属,训连接,指少阳三焦的下焦一足三焦连接着肾和膀胱,肾经又上通于肺,故云少阳统肾肺。又《黄庭内景经》肺之章说“肺之为气三焦起"I,《脾胃论.五脏之气交变论》说“三焦之窍开于喉,出于鼻,鼻乃肺之窍”,又说“一说声者天之阳......人为喉之窍,在口乃三焦之用....三焦于肺为用”?5?。三焦于肺的关系当属于上焦一手三焦之事。于此也可以看出少阳统帅着肾肺两脏,也证明三焦有手三焦和足焦之分。


4      三焦生理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日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可知三焦为传化之腑,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难经.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说明三焦相火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难经》说三焦主原气。综上可知,三焦有三大功能:一是腐熟水谷,化生营卫气血,所谓传化水谷也;二是主原气,宣通上下左右内外; 三是主水道。

4.1  上焦

《灵枢.营卫生会》说:“卫出上焦,上焦如雾。”《素问.调经论》说:“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灵枢.五味论》说:“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津液五别》说:“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灵枢.痈疽》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灵枢.肠胃》说:“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幖悍滑疾。”《灵枢.本藏》说上焦卫气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功能,还说“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即布于表。由此可知,上焦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卫气的输布,谓“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幖疾滑利,不能人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幖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邪客》)。卫气属于阳气,故云“营诸阳”“温皮肤”,其特性是幖疾滑利,运行不休。第二,上焦统辖体表、肌肉腠理,故能“温肌肉,充皮肤”及“熏肤、充身、泽毛”“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第三,通行营卫二气,因心主营、肺主卫。第四,通调水道的功能,即水液代谢功能。第五,司腠理开阖。

4.2  中焦  

《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并概括中焦的功能为“中焦如沤”。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如《难经? 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

4.3  下焦 

《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人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人膀胱焉....焦如读。”《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內,以传道也。说明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下焦涉及到小肠、大肠、膀胱及肾。


5     三焦病理


《灵枢.邪气脏府病形》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灵枢.决气》说:“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灵枢.胀论》说:“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灵枢.大惑论》说:“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素问.调经论》说:“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素问.调经论》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灵枢.大惑论》说:“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灵枢.经脉》说:“三焦手少阳之脉....动则病:耳聋,浑浑煒煒,溢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脱眦痛,颊痛,耳后肩嚅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人贯喘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人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灵枢.四时气》:“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综上可知,《黄帝内经》三焦病理以上焦一手三焦和下焦一足三焦为主,上焦以肺的宣发和肃降失常为主,下焦以膀胱肾的气化失常为主,中焦以胃脘不通不能生化营卫气血为主。


6  小结


《黄帝内经》全面论述了三焦学说,认为有腑三焦和三部三焦之分,三部三焦本于胃,实仍是一个三焦。焦腑是腠理,具备能藏能写的腑功能,所以《中藏经》说三焦通则上下左右内外皆宣通。三焦根于胃脘,主腐熟水谷生化营卫气血。其出上为上焦,名手三焦,主宣发营卫通腠理和肃降而通腑道; 出下为下焦,名足三焦,主肾膀胱的气化。



病气是什么

曾骞




病气是什么  ▲ 曾骞(散人)



早年学医时,父亲和我谈过病气的事。当初觉得玄妙。随着操持这个行当日久年深,越发有感触。最初,对病气的感受是做外治。

 

很多同行想必有类似感受。比如,有时当你给某个肩膀痛的人做完外治,接下来自己的肩膀也有类似症状。其他部位的外治,有时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在行医的早期三四年里,外治做得非常多,我自己也经常这里痛那里痛。往往一休息,就好了。

 

非常疑惑。难道行医帮助别人时,自己也会受到侵害,这有点不公平。好心有好报才对。这是最初很单纯的想法。常反省,是否手法有问题,是否拙力。认真思考后,都是非常符合规范,而且施巧力,病人本身的治疗效果也不算差。当时百思不解。后来才知道,其实我并没有真正了解一些能量规则。

 

在那几年里,我甚至都已经有点习惯。管他呢,反正替人受点罪,但同时心里多少有点不舒服不开心。

 

用针,有段时间非常猖獗。每个月下的针次几千针次。还不会是那种扎刺猬地扎,每个人用针不超过六枚。在这个时期,处治了很多疼痛病人,以及普通的内科病。干下来,发现一个问题,扎某些病人后,自己会喘气,流汗,非常累,甚至眼皮打架。离开诊室,走到室外空气好的地方,这些症状很快消失。在使用汤药过程中,也时常会发生切完诊,开完处方,人觉得非常累。有时甚至给一些心口痛的病人切脉时,自己心口也会不舒服。类似的感受体会太多了。也问了朋友,大家也有相关经历。于是开始严重关注这些现象。

 

记得特别清楚,有次给癌症病人扎针,扎了不过四五针,扎完顿时胸口非常闷,手打抖,全身出汗。有人告诉我,是我身体太弱。但自己感觉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前一个病人也扎了,自己没有任何不舒服。在给很多阴寒非常重的病人治疗后,自己也很容易疲惫,哪怕时间很短暂。有时甚至头晕。有时甚至在进行问诊时,都能感觉到病气上身。在我认识的朋友里,有人甚至敏感到,只要为重病人切脉,自己的手臂就会发麻。在一些带诊中,也发现一些学员在接触重病人后,自身出现有浮肿、厌食等现象。在观察一些长期对重病人刮痧、针刺、行外治手法的同行后,发现其自身也气运不足。有的身体长期低弱。尤其是那些长期从事足疗以及按摩的从业者身上,往往有说不清楚的身体问题。也就是说,病气传导肯定是存在的。

 

在这些年来,对病气不断深入体会和认知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认清医者与病者之间存在的,那各种无形关系的过程。

 

首先,病气不是迷信,真真实实存在。非物质性,却由物质背后,携带着的一种对人的精神与情绪产生影响的无形场域。因心念的作用有所染着依附,令人沉重阻塞的低频率。与有害微生物传染不完全是一回事。举个最简单却残忍,关于无形能量存在的例子。那些屠狗杀牛为业的人,狗和牛见到这些人时,都是腿软的。尤其是把狗拉到屠行附近时,再凶的狗都直接怂掉。这个世间的有情生命,都有自己的能量值。


为人看诊,实际就是一种能量场与另一种能量场之间发生相遇,碰撞,交换,以及深入。有足够临床经验,也有一定觉知能力的医生,都会发现一个真相,那就是,基本上效果好的病人,是因为你压得住这个场。 

 

能量的高低,与心念的作用,起了很多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世界本身就由有形与无形共同组成,世间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靠别人在周围或身边支撑,这是一个错综复杂且庞大的链条,每个人都在链中,并也是其中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有形的物质交换,也有着各种情感情绪的精神上的无形交换。病气的传导性,自然也是无形交换的一部分内容。医者与病者,难以避免需要发生精神、情绪、情感的或多或少交换。物质层面上的荣枯老嫩,我们通过有形形式规避,而无形层面的荣枯老嫩,则往往容易被忽视。

 

凡有气者,必有其象。就像天气,各种样的天气,各种样气象。晴朗,清风,暖流,或雷雨,狂风,火山、暴雪。人也一样,正气正色,恶气恶象。五脏主藏了精气,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当五脏不定时,自然正气不足,因此恶色之人,多带病气。尤其久病的人,神散精弱又怠滞,向外投射的不再是令人舒服的情绪,往往多是染性极重的浊气。很多疑难慢病,当你深入了解后,都会发现背后有大量的因果业力存在。一个人得病那么容易吗,没有一个多重相续的恶因累积,想得到一个慢性难愈的病还真不容易。

 

那些神容枯槁,精思萎靡,眼神涣漫,羸瘦音陷,行履摇晃,肌蹇肉涩的虚弱背后,存在着大量负面情绪投射。

 

多疑、恶语、嗔怒、幽闭、阴暗、淫腐等。时隐时现,或直接放射。

 

可以想象,其实一个医者坐在人流转动的诊室,每天要经历各种天气。刚吹过一阵龙卷风,又来了一场暴雨,接着又是一阵炙烤,随后还可能迎来一场冰雹,就在乌云中穿梭,在暗潮或汹涌洪水中颠簸。充满了各种外在的陷阱。

 

所以不要说看诊了,就想一个最简单的事,在中国人的传统中,见面行礼是作揖。子路拱而立。作揖,大概可追溯到《周礼》。彼此不发生肢体接触。不明白深意的人,以为很保守。其实这是非常有讲究的自我保护。古人就很有智慧,哪怕正常人之间的相遇,也注定了是很多无形能量交互的过程。

 

持医为业,真的让我明白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首先不要陷入各种陷阱,虽然还是常会陷进去。检查自己是否容易陷落,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的所作所为,大多不自觉地,都出于某种期待。并不是完全毫无造作的真诚。因此,自身多少都是有所软弱,如果自身福德不足,于是才容易受到无形的伤害。如果没有内部的敌人,外部的敌人构不成威胁。

 


病气环绕之处,深渊与恶龙同在。怎样不掉入深渊,不被恶龙反噬,这是交给医者的一沓功课。为医者,自身有几大内部敌人。希望得到病人的赞美,不希望受到病人的批评,希望自己对病人的付出有所回报,希望声名远播,不希望默默无闻以及受到忽视。这些内部的敌人,让我们多多少少地变得了造作不真诚。往往鬼使神差地勾人中病。同气相求,不然发生不了感应。

 

生命自有出路,染受病气后,我们自身的身体也会发生排异现象,很多同病现象本身就是排病现象,对这需要保有清醒的认知。比如为人扎治腰痛时,自己的腰也同时或随后痛了,这是排病现象。人体把多余存在排出的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感知。在正常的机体运作下,我们实际上是感受不到自身任何器官的,一旦感到得到器官所在,就是那个区域出了问题。在观察各种样的自身机体感应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观察心性是否已经发生了染着:正落入了那些陷阱之中?所以说,就看怎么看病气,某个角度而言,病气实际为我们的上师。


实际上吧,我个人的体会,每一次遇到病气时,如果能够做到良好的自我内在转化,就会得到一次剥掉自己外皮的机会。


补充一点的是,最容易感受病气的机体区域,就在各大关节处。比如肩部,肘部,腕部,髋膝踝部等。这是最容易受到外来气象侵袭的骨骼部分,都在转轴处。这些地方,筋骨交错,气血消耗量大,也是内外循环交合的大口。要保证好这些部位不过多凝结,当发现这些地方筋骨僵硬时,要及时做好分捋松和。再就是人体的纵线,眉心,胸口,小腹,以及背面的腰骶。再就是掌指关节。可以用保持观察呼吸的习惯(身体正直),来保持好这一区域的气机通顺。这些所为,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使得身体能够有排病的力量。但真正的力量,还是来自于内在。



身体总会有积重难返的那一天,如果不在那一天到来前,不断地反省,那么随着病气的累积,自身一定会出现大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医者会疑惑于,包括我自己也曾经反问,为人看病消除痛苦反而受伤的不公平所在。不公平这个词语,只是相对的,福德不足时,人才会感到有所不公平。


事理不通透,身体也不通透,物质和灵性双缺失,病气不伤你伤谁呢。反过来讲,当事理与身体都越发通透时,被伤害的机会自然少了。所以,病气怎么会不是上师。一点点做,就会有希望。而且还不能对自己的生命说出谈判的话,比如我给你这个,你可以给我那些吗。都不存在。只有劳动的道路上自己捡起自己的脚印,深浅自己知道。

 

忧患也是自己见证。行医,肯定要保护自己。实际就是从避免恶因的累积着手。不轻易戕害病人的气血力量,而是真心明白,所谓看病,只不过是在帮助病人完成能量的恢复,以便自身来完成平衡。秉持这样的观念,就自然减少恶因的累积。就可以不断地从正信认知中获得持续的美妙助力。


保护病人,就是保护医者自己,保护好医者自身,也是在保护病人。


不善缘分当然也要尽量避免。想说的是,正常情况下,看诊,一定是以余力而为,顶残力而耗得不偿失。本来你是东风,可能就会被西风压倒。用一个平常人的心态要求自己,在能力范围内做事。自己能量有多大,则办多大的事。很多好事往往怎么办坏的,就是逾越了实际能力造成。最容易迷失的时候,也常常存在,基层的医者,其实往往因为大量的诊务身不由己,常常心力耗竭。这种状况,只能尽量在觉知中去发现自己是否陷入在陷阱中。好在以往贤者都留下过一个教导,外劳形于事内无思患才为功。事上即便劳务太重,但有人心不着事,真做到了,很了不起。真正能这样为事,才有可能在日后的成长到来后,完成更大广阔范围的目标。


八风往来于世俗之间,淳德全神是要不断做功夫。 


除了避免卷入那些自己能力所不及不可强为的医患关系中,检查内部的敌人也是一种保护方式。从有形可控制层面,我们可以做很多行之有效的排病方式,比如练习充足阳气的方法,包括太极、五禽、易筋等。比如每日临诊前祈祷,以规矩自己的正确发心,下诊后保持静坐,或站桩,焚香点灯,弹古琴,读诵经典振奋精神力量,多到清爽开阔的生养之境中漫步以化滞气,以及我们戴着黑曜石,诊桌里放置朱砂雄黄甚至符纂等花招,但种种的这一切有形的作为,实际上总要目的,无非还是为了能够使得我们有能力以及有觉察,能够返回自身内部心性,检查那几大敌人的存在。

 

一个人生病,无非是来自于生理原因,业障原因,以及宿业原因。一个医者,也有自身的业所在。这一世能为医,想来本身就是上天赐予的一条可行证,修习心性的最好道路。之前也说过,在这些年来,对病气不断深入体会和认知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认清医者与病者之间存在的,那各种无形关系的过程。所以,对于很多所谓的病人,想说的是,在有形的治疗,比如针药等之外,不能自修自悟,用心之念力和言行与善意去斩断孽缘的联结,那么,真相就是,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任何医药能够令你获得重生。如果一个医者,如果能逐渐从治病看诊中,不断体会和觉知到能量付出与转化,以及补充的过程,那么我想这才是从根本上,开始回到了觉知路上。

 

当我们看到一个为了金钱而奔波劳碌生病的人时,或许我们应该能够看得到,人们都太容易认为金钱等同于快乐的要素了,因此不断地卷入其中,最后以骨骼和血肉来换取黄金,后来又在疾病中不断失去了黄金。这只是举一个例子。实际上,在看诊过程中,可以借由病家之痛苦,反观很多。最后你会发现,整个日常生活的徒劳性,如果只是在于索取的话。为医的最大收获,我想,就是先知身体而后知世界。


通过行医营药研针习诊,要最终获得的是智慧果实,而非以命换命。


我们在生活中受挫折,然后生病,说到底,其实就是在于我们对情绪没有控制能力。同样的,一个医者,在行医中受到挫折,我认为技能还是其次的,重要的在于,也是对情绪失去了控制能力。因此丧失了某一部分心力,使得我们落入到了某个陷阱之中。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