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心力、禅与投资(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李国飞,资深投资人士,原鹏华基金投资总监,不远处禅学社成员。



五、洞察力


洞察力是指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可能是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乔布斯被公认为极有洞察力的一个人。一个人的成就,与他的洞察力高度相关。有很多观察的角度,我选两个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1、直觉力


我把洞察力分为直觉力和逻辑能力,直觉力是指追随你的内心的指引,不经过逻辑推理而把握本质的能力。


我这里把直觉力的范围作一些限制,指研究本质或者规律这个层面,普通的一些事情,例如决定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就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里了。


逻辑能力我们都很熟悉,我们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培养,而直觉力很神秘,来去无踪,很难把握。


乔布斯的直觉力是非常强大的,他自己说过,很多重大的决策,他都是凭直觉作出来的。


乔布斯17岁的时候曾经去印度寻找圣人寻求精神解脱,若干年后他回顾了那趟旅程对他的影响,其中特别谈到了直觉:“我回到美国之后感受到的文化冲击,比我去印度时感受到的还要强烈。


印度乡间的人与我们不同,我们运用思维,而他们运用直觉,他们的直觉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要发达得多。


直觉是非常强大的,在我看来比思维更加强大。直觉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乔布斯从小接受良好的西方教育,锻炼了他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十七岁起接受受东方禅学的训练,锻炼了他非凡的直觉力,两种能力珠联璧合,成就了乔布斯传奇般的洞察力。禅学和洞察力尤其是直觉力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禅学认为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是要深入探讨它的缘起,了解支持事物成立的条件以及为什么会以这样的一种状态生起,而且是以动态的、变化的角度去思考。


这种思维的方式,对于洞察事物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我研究过某些宗教,它们往往强调信众要非常”Trust(信赖)” 神,根据神订下的一些原则和契约执行就够了,不能说谁比谁高明,但禅学是特别强调人的独立的深层次的思考。


中国禅宗与别的宗派的区别就是特别重视直觉力,六祖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他说他自己的经历“我于忍和尚处(指在五祖那里),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说的就是凭着直觉,一刹那顿悟佛法,禅宗的禅法特别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的就要摆脱文字、语言等的限制,以心传心,凭直觉直接证悟,可以说,在禅宗看来,直觉的智慧不开启,是不可能证悟成佛的。


每一位禅宗信徒的修行,从某一个角度看,是在锻炼他们的直觉力,直觉力强大了,才有可能顿悟,对禅的领悟越深,直觉力也就越高,高得一定程度,他就能突破各种框框,见性成佛。


思考一件事情的本质,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我们通过持续学习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知识架构,我们的直觉力和逻辑力与我们的知识架构密切相关。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知识架构,知识架构和下面这张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很象,都是网状结构,其中图中红色的五条纵向干线和黑色的三条横向干线是主干线(称为“五纵三横”),我用来代表我们最擅长的几个领域的知识,另外,图中还有密密麻麻的大量中小支干线,紧密连接着主干线,我用来代表其他的各种知识,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我们完整的知识架构。


查理芒格主张,我们要学习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掌握精髓,融汇贯通,他说:“你必须知道主要学科中的主要理论并有规律地用到这些理论----是所有理论而不是其中一些理论。多数人只在一个模型中接受教育,比如经济学——并试图使用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芒格把这个理论称为知识“格栅理论”,其内涵和这张铁路干线图基本是一样的。



从这张干线图上的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即使隔得很远,只要多转车几次,总能达到,这种运输能力和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很相似,因为都有成熟的清晰的路径可供利用,铁路网越庞大越复杂,一般代表运输能力越强,同样地,我们的知识架构越庞大越复杂,一般也代表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大。


在这张图上,如果要增加一个新站点,该怎么做呢?我们先找到离这个新站点很近的一个老站点,然后铺设一段较短的铁轨就可以把新老站点连上了,铁路网越庞大越复杂,意味这个老站点越好找,成功的机率就越高。


这个过程我觉得和直觉思维很相似,对一个新事物进行直觉判断,需要有一个思考的原点,这个原点在你的知识架构之内,和新事物相关度比较高或者说“离得比较近”,然后在两点间寻找一个“一步跨越”的机会,所谓直觉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原来的知识架构越复杂越庞大,这个思考的原点就越容易找到,“一步跨越”的成功机率就越大。


举两个例子,乔布斯当年亲自设计了拥有革命性的图形界面的麦金塔电脑的漂亮字体,其灵感源于十年前他退学后在里德学院旁听时学习的书法字体。


巴菲特所在城市有一家当地最大、口碑最好的家具店,由B夫人以500元白手起家发展壮大,当她决定向巴菲特出售股份的时候,巴菲特没有查公司帐本,没有做尽职调查,没有还价,一口就答应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用直觉做决定的例子,为什么做这个决策?巴菲特在年报解释说:“我对这个家族与其事业已欣赏了数十年”,“当我们在评断一家公司的企业价值时,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假设我有足够的资金与人才时,我愿不愿意和这家公司竞争”,我宁愿和大灰熊摔角也不愿和B太太家族竞争,他们采购非常有一套,经营费用低到其竞争对手想都想不到的程度,然后再将所省下的每一分钱回馈给客人,这是一家理想中的企业,建立在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转化为对所有者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上。”这样的企业以及经营者是巴菲特研究公司几十年来最喜欢的类型,因此当出现交易机会时,巴菲特即刻就能凭直觉决定了。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所谓直觉思维其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和长期知识的精心积累,从而拥有良好的知识架构有非常重大的关系。


洞察本质需要直觉力和逻辑能力一起配合来完成,逻辑能力通过分析事情的各项属性,不断接近本质,有点类似禅学说的“渐修”,按禅学的理论,渐修是无法直接证得的,最后“一步跨越”的那一步,看似一小步,但却是巨大飞跃的一步,只有通过激发直觉力,打破逻辑所营造的各种条条框框,瞬间的全部的获得,我们才能把握本质,这个意义上,直觉力类似禅学的顿悟。


再换一个角度看直觉,直觉力强大的人,有一个共同特质就是敏感度很高,所关心的领域的一点细微的变动,他都不会放过,如果出现了重大的变动,尤其是在转折关要,他往往能比别人更早地洞察先机,这是非常重大的能力。


禅宗常把我们的心比做一面光明澄彻的镜子,非常灵敏,可以反映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但是由于世人无明,这面镜子蒙上了厚厚的尘垢以至黯淡无光,反应就会变得迟钝,禅修是很好的法门,能帮助我们去除污垢让镜子重焕光明。


乔布斯说他的坐禅体验:“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但是时间久了之后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这时你的直觉就开始发展,你看事情会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界会极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乔布斯的禅修心得非常珍贵。


我们一天繁乱工作然后下班回到家,内心塞满了各种观念、执念、成见,还有各种各样的喧嚣的情绪,如愤怒、妒忌、失望等等,这些东西就象镜子里的那些厚厚的污垢,坐禅的时候,你内心专注而宁静,那些污垢就像冬日里被阳光照射的雪人,一点点就融化了,我们的心会逐渐回复明亮和清澈。


打个比方,坐禅相当于电脑“Reset”了一次,恍若重生,回到这样状态的一颗心,会发生一些非常细微的变化,你的内心会变得更加敏锐,正如乔布斯所说的:“你看事情会更加透彻,也更能感受现实的环境。”你的直觉也会静静生起,正如乔布斯所说的:“你的视界会极大地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


坐禅确实是一种神秘的妙不可言的体验,不亲自尝试,永远不可能明白。


2、不二


“不二”的意思是指平等而无差别,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被推崇为至高法门,它超越一切差别而直指本质,是洞察力的最高境界,因此我放在本章来讨论,传统解说高深莫测,我尝试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向大家介绍。


(1)超越对立


“不二”通俗来说,是指一些比较重大的看起来非常对立的观念,在更高的角度看其实是一致的。


例如“生”与“死”,非常对立,但是在更高的角度看,由于有死,我们才会珍惜生命,才会思考生的意义,没有死,生就味同嚼腊,同时,旧事物的死去,给新事物的诞生创造机会,死是生的契机,生是死的延续。


乔布斯早已参透了“生死不二”,他说:“人必有一死,你我都无法逃脱。这也本该如此,因为“死亡”很可能就是“生命”中最杰出的发明。它是生命的轮回,它为新生事物清理道路。”


同时,乔布斯还运用这个“生死不二法门”来指导他洞察自己生命的意义,他说:“每个早晨,我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如果连续几天的答案都是“不”的时候,我知道我要做些改变了。”


“谨记我随时死去,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有帮助的工具,它帮我做出了生命中重要的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来自难堪和失败所有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统统消亡,剩下的爱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乔布斯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有在直面生死的时候,你才可能知道。


这个世界从表象或者概念看存在太多的分别,例如贫富、美丑、天才白痴、投资投机等等,其实质都是聚合在一起的一些因缘(条件)在不同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形态,这些形态是无善无恶的,所谓好坏只是我们每个人主观的感受。


例如一般中国人可能认为范冰冰比凤姐漂亮,但是见过一个采访,有些美国黑人就认为凤姐比范冰冰更漂亮,而且由于这些聚合在一起的条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这些表现形态的差异也在变化甚至可能逆转,因此其本质是无常的,我们不必对此执著。


佛学说的不要有“分别心”,不是否定这些概念有所分别,而是让我们不要执著于这种分别,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揭示了一种动态变化的可能性。


我以强弱举个例子,强与弱天然对立,但在更高的角度上看是不二的。


强弱实质上只是对立双方力量不断消长的某个时点的现状,暂时占优的一方叫强,暂时处于劣势的一方叫弱,中国人说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说的是强弱到了一个极限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例如弱的一方不断累积实力,到了某个临界点,量变引发质变,弱者变强,强者变弱,不仅如此,弱的一方不是所有方面都弱,某些局部它可能比对手强,强弱也分全面和局部,这就是“强弱不二”。


,他撰写的经典著作《论持久战》认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目前日本是强的一方,但它是一个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失道寡助,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弱的一方,但是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得道多助,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文章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第三个阶段,、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不同战争阶段我们将采取不同的对策,例如他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而到了第三阶段,“这个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此阶段内的游击战,仍将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而起其战略配合的作用。,不得不为主席的远见卓识由衷佩服。


我们再讨论常与无常,佛学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不是恒常不变的,是无常的,那么无常中,是否会有“常”的存在呢?答案是一定的,这个“常”,我们一般称为规律,不过,所有规律都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条件发生改变,这个规律也要调整,甚至不再适用,这个“常”从发现,到发展到消亡,最好地印证了世界的本质是“无常”的,这就是“常与无常不二”。


举个例子,牛顿发现了力学的三大定律,极大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但是后来发现一些天体运动的现象无法用三大定律来解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在这种困境中出现的,它指出三大定律是受五大条件假设限制的:①空间是绝对的;②时间是连续的、均匀流逝的、无穷无尽的;③时间和空间无关;④时间和运动状态无关;⑤物体的质量和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广义相对论在第一和第二条假设上有突破,狭义相对论突破了第三、四、五条假设。


有一本投资学的名著《黑天鹅》,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次极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会给看起来相当稳定的系统带来灾难性的混乱,说的就是投资中的常与无常。


我们学禅明白了世事无常,因而一切皆有可能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普通人只有在无常的世界里努力找到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我们才能对未来生起信心,才能真正地免于焦虑。


有人炒股票亏了钱很痛苦,去寺院求见大师指点,大师很慈祥地对他说,要放下!当时听了好象醍醐灌顶,但回家后发现大师说了和没说一样,他炒股票还是继续亏钱,他还是很痛苦,所以光要他放下没有什么用,帮助他增长智慧让他未来投资赚钱才更重要,如果我是这位大师,我还会送他一本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巴菲特的投资秘笈是护城河加上安全边际,如果他真读懂了,那么他就掌握了价值投资的规律,以后炒股票赚钱就容易多了,这才真正帮助了他。


在无常中我们如何发现”常”(即规律)呢?首先我们要“心有所住”,支持事物成立的因缘(条件)有很多,我们从中选择一些重要的条件进行研究,即把心“住”在这些条件里,然后构建体系并用实践来验证。


如何选择这些条件呢?《》指导我们一个大的原则,那就是要“无所住而生其心”,原因是一般人的头脑受很多成见、规则、习俗、别人看法、权威意见等等的约束,只会把心“住”于有限的一些条件中,极大约束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我们打破头脑里的各种框框,敢于选择各种条件,即使有此听起来非常匪夷所思,来展开我们的思考,也就是说想怎么“住”就怎么“住”,我们的创造力就会无比强大。


有了大原则还不够,具体选择条件的方法是什么呢?以上这几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我还是用搭积木房子来举例说明,有无数个积木方块,之前我们受到很多条条框框的影响,只会选用其中的特定的几个方块来搭房子,“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让我们明白其实我们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块,有无数种可能的组合,光知道这个大道理还不够,实践中我们还是需要具体选择某些方块,怎么选?方法论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并没有说,为什么没有说呢?


因为教导我们要打破各种框框,打破框框后我们就获得了无限的可能性,如果说某一种方法最好,那么无限的可能性又变成了一种,那么我们又将再一次陷入了某一种框框里,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其实方法论有很多很多种,其中我觉得“辩证法”是非常强大的一种,而且能和空性很好地对接,它的基本思路是:它和佛法一样也研究事物存在的条件(因缘),但是它把条件分为两类,一类是促进它发展的,一类是障碍它发展的,我们要判断哪些条件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我们的心要“住”于何处呢?我们心除了要“住”于主要条件,因为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同时还要“住”于主次双方力量的消长从而灵活制定对策。,通过分析抗日战争的时局,展现了辩证法见地最精华的部分。


,辩证法也能指导经济建设,,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近40年来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辩证法强大的适应性和非凡的智慧。


空性的智慧揭示世事无常,一切皆有可能,要“无所住而生其心”,辩证法的智慧指导我们具体如何选择条件把心“住”下,以寻找“常”即规律,两种智慧结合在一起,我相信会生起更大的智慧。


举几个更实际的例子,一般人对投资的认识是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有没有可能长期做到低风险同时高收益呢?听起来不可能,但巴菲特认为低风险和高收益其实是不二的,唯有不二,财富的积累才可持续,如果财富的持续获得要靠高风险,那么就有可能随时失去,他的方法是:研究具有强大护城河优势公司,耐心等待时机,在远被市场低估的情况下(例如市场长期低迷或者投资者由于一些短期的公司利空而极度恐慌卖出等等)买入,就能实现低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兼得。


一个手机能否操作极为简单,但功能极为强大呢?听起来也不可能,乔布斯做到了,iPhone简单到只有一个操作按钮,但功能包罗万有,怎么做到的?原来他在手机里地建立了一个Appstore,鼓励所有人为苹果手机开发各种应用提供各种功能。


女人都喜欢买衣服,能否从一个品牌里买到各种风格的现代最时尚的衣服,同时候价格还很便宜呢?听起来不可能,但ZARA做到了,它的老板阿曼西奥·奥尔特加也就成了世界前十名的富豪。


从这三个例子我受到启发,能把常人看起来相当矛盾的一些特性完美地统一,看似很“二”,其实“不二”,那就是大师中的大师,惊人的财富也因此被创造出来,这给我们投资选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多年前如果我对“不二”有今天这种认知,苹果刚出iPhone的时候,我就可能买入它的股票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微信,微信界面非常简洁,它在三个月前推出了小程序,无须下载,非常方便,小程度是微信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进化,如果可以成功的话,那么微信的功能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前途无量,那么尽管历史上腾讯已经涨了很多,但是仍然可能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


按这个思路我们畅想一下,如果能让一个人不需要那么努力学习,就能聪明绝顶无所不知,或者能让一个胖子,不需要那么辛苦锻炼或者节食,就能轻松恢复苗条,那么这种机会就是下一个创造超级财富的机会,这可能吗?有人可能想到了人工智能芯片植入人体,或者从基因层面研发减肥技术。


(2)因应分别


刚才我们讨论”不二”,所讨论的主体是一些比较重大的非常对立的观念,在更高的角度看是一致的,有了这种见地后,我们继续观察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具体的分别并考虑应对之策。这个世界非常不平等,“二”(此处指分别)得非常厉害,身份尊卑、贫富悬殊、教育不公是普遍的现象。


我们证得“不二”,就能对世间的具体的种种“二”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呢?因为所谓证得不二,就是知道世间当下的种种分别,是在什么具体条件下(缘起)形成的,每一种分别又会在什么具体条件(缘起)发生改变后,随着发生改变甚至出现逆转。


举个例子,早就证得了世人佛性不二,但是不同的人的根性分别非常大,非常“二”,“二”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分为八万四千种,因此他准备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种法门-----,对症入药,度化不同根性的众生。把事情进行区分,然后提供不同的对策,需要的正是不二的智慧。有些徒错误地理解了“无分别心”的意思,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没有分别的世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与人为善包括豺狼,对敌人和亲人一视同仁,后果可想而知,但有人争辩说,假如我们看到王子和乞丐,难道我们就应该厚此薄彼吗?这种观点似是而非,虽然王子和乞丐身份不同,但我们给他们同样礼遇,源于我们对人性的尊重,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是说知道他们身份不同就一定要分别对待。


有人说,只要心中存在分别,就会比较,就会选择,就会产生烦恼,其实你之所以会产生烦恼,不是由于有这种分别,而是你对这种分别非常执著,如果你不执著,你就不会因此烦恼。


举个例子,黄晓明比我帅,我认识到了,但是我都不在乎,我烦恼什么?某个人投资做得比你好比你有钱,例如巴菲特,你不在意这种差距,你有什么烦恼?但是如果你在意,那么就有烦恼,怎么办呢?通过打坐冥想否定这种分别有用吗?没有用,有些人并不是想上升到更高的维度去证得不二,而是在当前这个维度否定差别的存在,简单粗暴,初衷可能是为了培养慈悲,但是副作用非常严重,甚至会影响我们对常识的判断力而陷入愚昧。


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深刻洞察投资的本质并探索在中国进行投资的规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正是由于存在差距,我们才会有动力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智慧才会因此而增长,六祖说“烦恼即菩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的一生,解决烦恼的过程,就是我们人生智慧提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分别,如果你在意,也就是你执著这个分别,说明你有奋斗的目标,很多时候不是坏事,而是好事,过分强调不要有分别,认为这样才心安理得,有些时候只是一些不思进取的人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更进一步,在管理上,我们人为地制造分别,如果措施得当,能够激励大家奋发努力,提升智慧和能力,那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我举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杰克韦尔奇任职CEO的时候制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年终评估制度---强制性的2-7-1法则,业绩在前20%的直接加薪、晋升,业绩在后10%的,没有任何借口,直接被辞退,在中间的70%不变。他是人为地对员工进行区分,并根据结果制定严厉的奖惩制度,看起来残酷,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作用非凡。


我想起自己的一个教训,很多年前,我在一个公司做一个小领导,刚学习佛学深受影响,不管别人工作态度如何,如何对待我,我对部门所有人一视同仁,将心付出为了别人好,但结果呢一塌糊涂,部门效率和执行力都十分低下。


二千三百年前,韩非子就指出,人性一方面好逸恶劳,另一方面又趋利避害,通过区分,重赏厚罚,能很大激发人的潜力并有效管理团队,几千年过去了,人性何曾稍变?


说到人性,稍稍延伸开来说一下,所谓人性,就是人类共有之习性,佛学里说的“贪嗔痴”就是凡夫共有之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就是贪嗔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贪嗔痴”就是不好的,它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它会引发我们无尽的烦恼,我们修行,换个角度看是在改变我们自己的习性,让它变得更好,在这个过程中,随意我们智慧的增长,我们会对人性有更深刻的洞察。


微信张小龙在一个著名的演讲里说:“伟大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满足人性贪嗔痴”,乔布斯所设计的iPhone非常简单易用,也非常炫酷,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成了身份的象征,也是满足了人性中的贪嗔痴,而我在现实中接触到这样一些徒,他们非常善良,但是他们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他们把自己努力修行要达到的更好的习性当作普遍的人性,他们的一些决定是以人人都具有这么完美的习性为基础而制定的,生活如置身乌托邦,这么做当然是脱离现实、不接地气的,现实中当然是处处碰壁,他们学佛不但没有开启智慧,相反变笨了,连常识判断都出了问题,为什么呢?


我想他们的佛学理论学习可能出了严重的偏差,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我觉得这是很严重的问题,但限于时间,在这里就不再深入了 。


第二个例子,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并没有调动起来,他提出了一个口号“”,这对千百年来崇尚“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治国理念是非常重大的突破,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包括允许农村包产到户、以厂长承包为核心的国企改革、鼓励乡企、私企创业发展等,中国人长期被压抑的聪明才智和创业激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结果是创造了人类经济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第三个例子,乔布斯更是“二”到极点,评价人不是“天才”就是“白痴”,评估产品不是”最好的(the best)”,就是“狗屎(totally shitty)”,没有中间地带,实际上,要拿到产品“最好的”是非常困难的,也许是97分才能拿到,97分以下的都是“狗屎”,他的下属因此被逼到绝境,到了那个境地,退无可退,那么只好把一切框框打破,进行各种大胆的创新,苹果公司那些伟大的产品就是这样来的。


这让我想起禅宗的一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禅师会对学生拳打脚踢,当头棒喝,学生受到极大的刺激,在绝境中冲破一切思维的局限从而开悟,这种方法和乔布斯的方法是一致的,乔布斯的下属尽管经常受他责骂,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和他在一起工作,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情,因为如果没有乔布斯,他们可能永远都不能够突破自己,去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因此我认为,乔布斯在苹果的角色,其实就是一名禅师,他运用的法门是非常粗暴的非黑即白二分法门,效果非常显著,下属们大彻大悟迅速成长,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乔布斯可能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禅师。


我举的这三个例子,都是在不二法门的指导下,主动进行区分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当然,分别也是双刃剑,过分的分别会有很多副作用,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尺度,,发展了40年后,社会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贫富悬殊,现在政府施政的重心已经逐渐转向了“公平”。


不二法门不仅仅是禅的至高法门,也是道家的至高法门,《老子》里的一些重要思想,例如“无为而无不为”、“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谷”、“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等,所证悟的也是不二。总结一下,不二法门源于空性,超越分别而直抵本质,证悟不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的“二”。不二听起来虚无缥缈,好象没什么用,但正如冯友兰所说的,宗教或者哲学是无用之用,以其无用是有大用。


3、小结


以上从两个角度分析了洞察力,直觉力和空性的感悟直接相关,不二是洞察力的最高境界。


上一章我总结在实践中证悟空性有三种主要的方式,介绍了两种,第三种就是:在空性智慧的指引下我们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在研究一件事情时能够洞穿表象,深入探讨它的缘起,从而把握本质,更进一步是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悟空性”的方式,一个人对空性证悟越深,他对本质的认识、对规律的把握就会越深入,深入的程度和空性证悟的境界密切相关。


这种方式和我上一章介绍的第二种方式,相对第一种来说,属于层次更高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更侧重于精神境界的提升,与现实隔得还有点远,而另外两种方式则更加深入世间,能很好地指导普通人的工作生活,而且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直接和更显著。


禅修又称“止观”,这三种方式的基础都是高度的专注力,也就是“止”,但“观”的东西不同,形成了三种路径,但证得的“空性”都是一致的。


禅与别的一些宗教或者哲学非常不同的地方是,它不仅仅是讲些大道理让我们遵守,它还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大家为了锻炼肌肉会去健身房,如果要锻炼自己的心让它变得更强大,可以去禅修,不仅仅指平常的坐禅,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持续练习,并证得无上智慧。


这听起来好象很神秘,确实,禅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既朴实又神秘,既理性又感性,既远在天边又近在人心。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最有智慧的人都有一种最底层思维,即根据最底层的逻辑思考问题,禅研究的东西是什么呢?一言以概之,它研究的是你的心,不可能有更底层的了。


一个入世修行的普通人,立志在工作实践中证悟空性,他在高度专注的情况下,不调提升他的洞察力和创新力,会有一个显著的结果,就是他对他的工作的本质、规律会有越来越深刻的理解,他就越来越有能力进行各种大胆的创新,就越来越有机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甚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


我举个日本的例子,六祖的禅宗自唐朝传入日本,极为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日本茶圣千利休将心注入地把禅融入一杯茶中,所提出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把简简单单的喝茶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道的境界,他对茶道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方位的改革,利休的遗世名言“吾这宝剑,祖佛共杀”充分体现了他证悟空性的境界,“祖佛共杀”缘自《临济录》,连连六祖都可以杀,那还有什么框框是不可以打破的呢?由于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 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等诸多文化艺术,因此,利休的这场改革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


中国禅宗源自六祖,但六祖之后,中国禅宗的传承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以至今天已经破败不堪,甚至成了封建迷信的代名词,但是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却把把禅继续传承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六祖提倡在世间修行,日本人做到了,他们把禅(当然也可能包括别的一些理论)与自己的工作相融合,并提升到道的境界,例如茶有茶道,花有花道,剑有剑道,以至饮食、建筑、相扑、园艺等等都各有其道,佛学修行六度(修行的六种方法)中的“精进”原意是指修行要非常刻苦用功,凡对众生有利益工作,尽力去做,精进不怠,彼岸自达,在日本逐步演化为“追求极致”,极致的程度印证着精进的程度。


日本人追求极致完美、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响誉世界,就是禅与工作结合后发展的产物,近代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和“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都是匠人精神的传承者,日本禅学近半个世纪积极向世界传播,传到了美国甚至极大地影响到了一个叫乔布斯的人,我认为如果没有日本禅学的修炼,很可能就没有今日的乔布斯。


今天我们中国人还在为修行佛法的出世入世争论不休的时候,日本的禅学早就解决了这个理论问题并取得了更大的突破,工作即禅修,平凡的工作被提升到道的境界,从此不再平凡,每一个真诚信奉这种工作之道的普通人内心充满了崇高的信念,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他们的人生从此不再普通转而熠熠生辉。日本历史上很多匠人家族传承达数百年甚至1000多年,每一代都对“道”心怀敬畏,精益求精,对境界的追求永无止境,这是这些家族绝艺得以传承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中国也有很多大师级“匠人”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也成就非凡,但以我的观察,系统性理论总结的传承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六.总结及深化


1、指月之指


以上阐述了我对心力之愿力、专注力、创造力和洞察力的理解,并以乔布斯和稻盛和夫的事业作为最主要的案例加以说明,我之所以对这两位的人生这么感兴趣,是因为他们都是著名的禅宗教徒,同时一生成就惊人,乔布斯说禅对他影响非常重大,稻盛和夫晚年的时候甚至出家为僧。


他们从禅悟到了什么,空性的智慧是如何指导他们的人生的,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言行加以总结,并提炼升华,我觉得意义重大,有不少研究的文章,我个人则尝试从“心力”这个角度进行探讨,不能说乔布斯从禅所悟得的东西就是文章里的见地,这只是我个人受乔布斯“心力扭曲力场”启发所作的关于禅与心力关系的一些研究,除了乔布斯,我也引用了大量的别的案例加以论证。


乔布斯每天忙着改变世界,他对禅的兴趣不在于理论总结,而是实修。禅学最核心的内容是智慧和慈悲(修行就是“悲智双运”),本文都涉及了,也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个禅学的概论,这个概论以“心力”为主要见地统领全篇。


我一个朋友看完提纲后和我说,既然缘起是乔布斯的心力,为什么不把它叫做“心力禅”呢?


一般人把佛法和混为一体,佛法就是证悟的真理,精髓是缘起性空,就象一颗晶莹璀灿的夜明珠,是宣扬佛法的组织,为了吸引信徒,会在佛法外围包装一些仪式、迷信、神话、承诺等,另外历史上佛法主要由出家人传承,出家人本身是远离各种世俗和欲望的,视事业、金钱、家庭、地位为负累,因此在传承佛法的时候,会注入他们的价值观,也包装在佛法的外围。现在很多人对佛法的印象是封建迷信、消极避世,其实他们接触的一般都是宣传佛法的组织,直接感知的只是佛法外面的那两层包装,对佛法的精髓-----空性的智慧知之甚少。


其实为宣传佛法,外面加上包装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这两层包装一两千年没大的改动了,已经脱离时代的审美而无法吸引年轻人了。今天我们尝试直接移开这两层包装,直接一睹这颗夜明珠的绝世风华。


但是,我们看到了么?还是看不到,至少看不清,为什么呢?世人无明,心生尘垢,厚厚地粘在这颗夜明珠上,让它黯然失色。


六祖说的明心见性,就是指要把粘在这颗夜明珠上的尘垢去掉,去掉的尘垢越多,那么夜明珠透出来的光线就越明亮,光线增亮的过程,就是我们对空性的领悟提升的过程。


在研究乔布斯的这段时间,我忽然意识到,随着我们对空性的领悟越来越深入,我们的心力也会越来越强,相对于空性太抽象,不易把握确认,心力人人皆可感应,我举几个寻常例子:有人以前工作老是走神,总是不停地刷朋友圈或者看股市行情,但现在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看手机而专心工作了,说明他的专注力提升了。


有室内设计师进行装修设计时,翻来复去就是那几个idea,构想新的idea总觉得困难重重,最近一段时间感觉有如神助,灵感源源不断,说明他的创新力提升了;有证券分析师研究某个行业,一开始感觉千头万绪,抓不住重点,现在开始明白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护城河是什么,几个最重要的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有些什么差别,未来谁最有可能领先,说明他的洞察力有所提升;有朋友原来只想安安稳稳打份工,最近在思考创业,打算创造一个全新的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商业模式,决定要给这个世界make some different ,说明他的愿力在提升等等。


一个人内心变得越来越有力量的时候,整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都会发生变化,不仅你自己,你身边的人包括亲属朋友同事都能感知。乔布斯的心力太强大了,他的员工朋友还有全世界的果粉都能强烈地感受得到。


做投资我比较喜欢买创始人还在直接管理的公司,公司其实是无中生有的,是创始人凭他强大的心力心生万法创造出来的,如果他不管理了,后任者可以继承公司的管理制度,但是要继承他的心力,其实非常困难。


去公司调研,我特别重视和创始人的交流,和创始人谈一谈他的价值观和未来愿景,感受他的愿力和专注力,了解公司新产品的规划,感受他的创造力,请教一下行业的问题,感受一下他的洞察力,此外还要和他的各个层级的员工谈一谈,感受下创始人的心力是否强大到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公司创始人只有心力超级强大,他才可能很好地“心生万法”,把企业经营得特别好。


心力确实是可以被感知的,佛法常会被比喻为天上的明月,那么心力,可能就是指向这轮明月的一根手指。


2、佛法在世间


佛法无处不在,或者说所在皆是,它是无善无恶的,也无所谓出世入世,但世人一直为这件事纠缠不清,实际上,出家人(和尚和尼姑)只是人的一种身份(在中国信仰佛法的人很多,但出家人比例极低),作家是一种身份,寿司师傅是一种身份,舞蹈演员、投资者、企业家等等都是一种身份,佛法普度众生,每一种身份的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美满人生。


有很多对佛法的误解,例如人生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虚构;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包括金钱地位就是“执著”,就是没有“出离心”,是烦恼的根源;只有远离世间修行,才能获得解脱,在世间工作中修行是不究竟的,只要用空性的智慧观照,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


每一种身份的人生活环境差异很大,价值观各不相同,是非常正常的,出家人在一种远离欲望的环境中生活修行,他们有和我们普通人非常不一样的价值观,当然值得我们充分尊重,但是,如果把这种价值观加于别的身份的人群,认为这才是正确的价值观,那是一种对佛法的误解。


有八万四千法门,适合不同根性、不同境况的世人,有些法门只适合出家的僧侣或者立志以出世方式修行的人,同时还有很多法门比较适合入世修行的普通人,这些法门与出世的法门有很大的区别,遗憾的是有些人误以为只有出世的法门才能修行,从而走了很多弯路。


我自己学禅多年,除非旅游基本不去寺庙,也不认识什么高僧大德,也不吃斋念佛,也不放生,因为这些都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普通人截然不同。


普通人有各种各样的身份,正如六祖主张的那样,他们要在世间努力修行,工作是他们最好的修行道场,他们要勇于在他们的工作中证悟空性,同时,和出家人一样,他们同样可以“行菩萨道”,普度众生,造福社会,只是方式和出家人不一样。


禅传入日本后,日本人继续把禅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把禅与工作相结合,把普通的工作提升到了道的境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今天中国提倡的匠人精神,其实真正的源头在中国的六祖,我们家有珍宝却暴殓天物,是时候重新挖掘提炼了。


有人会问,乔布斯和稻盛和夫的禅学境界这么高,他们已经修成罗汉了吗?还是修成了菩萨?我认为,所谓修成的那些满天神佛,不过是我们给佛法所加的一些包装,有可能真的有一些什么神通或者特异功能等目前所很难解释的事情,但是这些和我们说的佛法的证悟境界没有任何关系,早就说次。


乔布斯和稻盛和夫都是人,只要是人,都有很多的缺点,都不可能完美,乔布斯毛病还不少,例如脾气十分急躁,目中无人,也不太注意别人的自尊心,早期对自己的前女友布伦南和女儿丽莎的态度也不好,等等。六祖的禅法里修行不分阶梯,也没有所谓上师认证的制度。


修行就是“悲智双运”,如果对空性的感悟越来越深成果颇丰,我们说他的智慧在增长,如果他行善积德,造福社会,我们说他的慈悲在增长,智慧和慈悲都有成就,我们就说他修行境界很高了,和那些满天神佛其实没什么关系。


我们看过不少佛法开悟或者成佛的故事,基本都是一些出家人,有些夜睹启明星升起而明心见性,有些在溪水边看到倒影而大彻大悟,未来我希望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一名设计师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寻求创意,在灵感迸发的那一刻领悟“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或者一名基金经理在研究科技的进步与护城河变迁的关系中,一刹那间明白“常与无常不二”而证悟空性。


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受到很多现代人的推崇,这个境界确实令人神往,但是要执行非常困难,为什么呢?我觉得根本原因是心力不足,有很多种情况,一些人确实打算这么做,但是意志不够坚强,碰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是愿力不足;一些人决心是足够了,但工作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难以专注,一些关键节点总是很难突破,进展就会很慢甚至停滞不前,这是专注力不足。


一些人非常努力,但是谨慎有余、创意不足,缺乏新意的产品在竞争中就很容易失败,这是创新力不足;还有一些人对工作的研究深度不足,不能洞察本质掌握规律,即使再努力也难以成功,这是洞察力不足,因此我认为,愿力、专注力、创新力、洞察力任何一方面有大的缺陷,都可能导致心力不够强大,从而难以知行合一。要做到知行合,需要强大的心力。


“空性”自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华文明影响极为重大和深远,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就有点抽象,而不同派别为了自我推广,又加上了神神秘秘的多重包装,以至玄上加玄,普通人视为畏途,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今天这个演讲,我尽可能少地使用术语,介绍的术语主要是只有几个,我甚至没有介绍“我执”、“法执”、“解脱”、“涅槃”、“三法印”、“四谛”、“八正道”、“胜义谛”、“俗义谛”等常用的术语,因为这些术语非常容易引发歧义,我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和大家熟悉的案例,尤其是乔布斯的案例,试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揭示佛法的本来面目。


“证悟空性”不好理解,我尝试用人人都能感受的“心力”作为“指月之指”,让大家感受这轮明月;六祖提倡在世间证悟空性,具体方法是什么?我尝试总结了三种方法,方便普通人随时练习。


参禅也就是证悟空性的境界,我借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说法,提出了三重境界;不二智慧是禅的最高智慧,相当抽象,我用了很多投资的真实例子来介绍,相信容易理解多了。


我相信禅学极高的思想境界和对实践的指导不是相斥的,而是不二的。我想起了另外的一个哲学“辩证法”,辩证法研究事物的矛盾统一,和道家研究的阴阳相生相克非常相似,两者的思维方式我认为基本是一样的,这也是辩证法传入中国后迅速被中国文化接纳并吸收的主要原因,但道家的解释极为高深,玄之又玄,试问世人有几人可以真正理解并运用自如?传统的那些所谓“得道高人”,一般都是听风弄月,隐居山野,不问世事(和体统上那些所谓“证悟空性”的高人的生活方式颇有几分相似),,去掉了很多与中华文化不相协调的东西,把它中国化了,归纳成三大定律(每个定律都可以从《道德经》找到依据),并以大量的亲身经历的案例进行论证,普通人因此迅速就掌握了精髓并用于指导实践,包括战争、外交、、经济等全方位的实践,取得了极为巨大的成功。


我个人认为,中国化的辩证法和中国传统道家学说是和谐共融的,但更精炼,更简明易懂,更强调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方面有非常重大的突破。而且,正如我文中指出,禅学和辩证法这两种非凡的智慧,结合在一起运用,会激发更大的智慧。


3、自由境界


换一个角度看“空性”,那就是“自由”,所谓证悟空性,就是打破框框,获得自由,禅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独特的,它从一开始就认为这些框框都是暂时和脆弱不堪的,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让我们去打破它,乔布斯为什么好象很容易就颠覆这颠覆那,我相信禅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他影响巨大。


我们的思维里有非常多的非常坚硬的框框,只是我们可能不自知。


以投资举例,一个公司如果在短短数年间内涨幅惊人,往往是它突破了一些传统的框框,例如,腾讯2013年发布微信支付,社交+支付有没有前途?很多人以腾讯多年来搞财付通一直没做好为例,认为只是一个噱头,阿里的人也评估了,认为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微信支付以红包为突破口一举突破了这个框框,发展如人中天,最新财报月使用用户超过6亿,日均交易笔数超过6亿笔,把支付宝大幅甩在后面;陌陌这个应用,以约炮起家,大家都觉得很low,用了都不好意思说。


它之前的商业模式是学习qq,卖些会员,做点广告还有游戏,但都不太理想,但是自去年一季度开启移动直播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有庞大的用户群,月使用人数有8000多万,日使用人数有2000多万,而且用户群的气质太适合看这种以美女帅哥为卖点的直播了,没直播看他们都来,有直播看他们更要来,所以它的直播的份额增长极为迅猛,至今年三月份,据一个比较权威的公众号“今日网红”的数据,收入已经超过了全市场的5成,而且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音乐学院的学生、专业歌手和乐队、专业舞蹈演员,专业的乐器演奏人员不断入驻陌陌,只要能够靠才艺赢得忠实粉丝,所收到的赏金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微薄而且很不稳定的收入,去年有一个色艺俱全的女歌手“这个少女不太冷”靠赏金收入1600多万,秒杀绝大部分的专业歌手。


歌手和粉丝直接建立联系,绕过了以前传统的傲慢的唱片公司、电视台等等,意义之重大,相当于当年的淘宝,产品和顾客直接见面,不必受传统渠道的层层剥削,我不敢肯定未来直播的大赢家一定是陌陌,但是我相信直播这种生态会彻底颠覆演艺市场的商业逻辑,去年至今陌陌股价就涨得非常好。


很多人未能把握这种机会,都是由于头脑里有很多成见,当有新的趋势出现时,未能敏锐地觉察,或者即使觉察了也无法打破执念,禅强调回归“初心”,就是要我们放下成见,以初学者的心态接纳一切新鲜事物或者变化,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尝试不断突破自我,进行各种探索。


再以价值投资举例,很多人认为所谓价值投资就是买了好股票长期不动,别的操作方式都是离经判道,我这两年做了很多尝试,例如14年底,我们发现了平安可转债,价格只有100出头,我判断下跌空间极其有限,但上涨空间可能很大,我们不但买了,而且用它质押通过交易所借钱(成本只有4%左右,和券商融资那种不一样),而且是反复加杠杆买入,结果15年市场大涨,我们的回报也还不错,这种加杠杆的方式至少不是巴菲特所提倡的。


我们14年12月曾经买了一只垃圾债---湘鄂情债,还有5个月就到期了,当时由于公司被ST了,它的债跌得很厉害,只有80多了,这个债的总额只有4.8亿元,而质押物居然是5.2亿房产加上2.2亿元股权,它的票面利率是年7.78% 当然还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到期它还不了款,但额外增加的罚息是每年7.6% ,这也不错,另外我们意识到在中国壳是很值钱的,随便卖都能卖个二三十亿,这个投资一般人看起来风险很大,但我们判断其实没什么风险。


只可惜盘子太小,买不了多少,结果到期的时候它确实还不了,但是后来公司陆陆续续一直在还,再过11个月后它完成了全部兑付,算了一下,回报还是挺好的,这样一个投资,我认为也是一种基于价值的投资。


我们曾经长期持有腾讯,多年来一直涨得不错,后来我们算了一下,如果把买它的钱的5%,买入一年期的看涨期权,到期后再卖掉再续远期,我们的回报会比现在这种方式高好几倍,有一种风险是如果到时候涨得不好,这个期权会成为废纸,我们会损失掉5%的资金,但也不过仅此而已,想清楚后,我们后来就配了一点资金买入它的远期期权,效果看还不错,这种股票加远期期权的操作方式,我觉得是价值投资操作上的一个小的突破,总之我觉得即使是价值投资,也有不少创新的空间,我们没有必要固步自封,如果有人问我是不是一名价值投资者,我认为不是,我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一名禅宗信徒,因为一旦你给自己打上标签,就会自设囚笼,自我强化。


举个投资的例子,有人仓位很重,他就认为自己是一个看多市场的人,,他都会往好的方向解读,任何坏的消息他都会选择性视而不见,反复加强,从投资来说,他已经丧失了对市场的敏感度,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有一位专家叫谢国忠,从十几年前开始一直持续看空中国楼市,涨也看空,跌也看空,从未更改观点,也不进行反省,他已经被自己的观点关进了笼子,无力自救,其实是挺可怜的;有一家美国大型的对冲基金公司为解决这种自我强化的问题,他们规定在买入一只股票之前要预先给这次投资搞个追悼会,也就是说要先假定这次投资是失败的、死了,什么原因呢?要非常详细地列出几个最大的可能,如果理由不充分,那么对不起,说明你还没有真正明白风险所在,是不能买入的,一旦真正买入之后,就要设立一些观察指标跟踪公司的运营,如果出现黄灯就要加倍警惕,出现红灯就要毫不犹豫地清仓出货,这家公司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巴菲特说过买股票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但是据一项统计,自60年代开始至2008年,有数据可查的,他一共投资了200多只股票,持有超过3年的,只有22只,巴菲特买入的时候确实是想持有10年的,但是形势比人强,一旦发现公司情况不如预期,该处理的就要处理,我们不能抱着买一只股票就厮守一生这种想法来投资,投资变化无常,风险很大,我们要警惕各种执念,我们要勇于随时打破各种执念。


随着我对空性认识的加深,我越来越意识到人生就是打破一个比较小的笼子闯入一个更大的笼子的无限循环的过程。


每打破一个笼子都非常艰难,因为每一个笼子看起来都坚不可摧。用什么打破笼子呢?用我们内心的力量,我们智慧的增长,伴随着心力的增强,直到某一天,当我们的心力足够强大的时候,一脚踹破它,从而进入一个更大的笼子,获得更大的自由。人生所谓境界的高低,其实就是指你在一个什么大小的笼子里。


人生的终极追求,就是把所有的笼子全部打破,迈入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获得彻底的自由,所谓成佛,正是如此。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