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京味儿文化 | 风筝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真庆幸我的童年里没有手机的存在

趁爸妈外出时偷看电视

在他们进门前快速关电视机假装学习

自以为的小聪明

总被他们识破

屡试不爽,这是和父母之间的捉迷藏




那些年

春天绿,夏天蓝,秋天红,冬天冷

不像现在,入冬了还穿着短袖


夏天万里晴空的傍晚

秋季凉风拂面的夕阳西下

最常干的事情,便是缠着爷爷做风筝


几根竹篾

一瓶胶水、一卷透明胶

几张报纸、几支笔

这些零碎的东西

不一会儿功夫,就成了一个能在天上飞的风筝




搭骨架、剪纸、黏胶水

身子、翅膀最后粘上长长的尾巴

牵着丝线

风来了,就起飞


忍不住上下翻看爷爷的双手

试图找出藏在手心里的魔法

「阿公,你再做一个给我看看好不好呀?」




纸鸢凌空去,春风如可托


北京传统风筝

有着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


在南北朝时,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台城

借助风筝,把救援信送出城外

唐朝时,效劳于军事

到宋代已有风筝画谱

明朝后期至清朝期间

风筝文化蓬勃发展

成了北京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风筝作为宫廷里达官贵人把玩之物

会上天

而且对其颜值要求也颇高


另外,作为赏赐给大臣的礼物

寓意「春风得意」「步步高升」「平步青云」




后来,风筝从宫廷里走出来

犹如落入凡间的天使

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从腊八到清明期间这段时间

风筝上市

集市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好一番热闹景象


风筝、冰糖葫芦、空竹

是玩春的三大要素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玩着就把生活给思考了




老年间,风筝属于「私人订制」

有钱人把想定制的颜色、形状告知手艺人

待手艺人做好后,放飞验收

如果合心意,便付钱拿走


老天桥的四面钟

陶然亭公园的窑台

是放风筝的圣地




放风筝的乐趣在于斗风筝

曾任直隶总督的杨士骧、梨园界的名宿如武生俞菊笙

名丑杨鸣五、一代大师梅兰芳在此竞技


杨士骧的长串蜈蚣以大、长而出名

(每节1尺相隔,共计40节,用乌油布制作)

杨鸣五的风筝以小、巧而出名

每次都带不同造型的小风筝数只

俞菊笙的大鹰展翅

俞振庭的体巨如船的鲇鱼风筝

王瑶卿的铜鼎造型的黄绢风筝

梅兰芳则是将一个梅的变体字彩绘在风筝上

在湛湛的蓝天中,下垂的配穗随风飘扬,极富雅趣



文斗,斗的是风筝的扎制、画工、新巧

武斗,斗的是风筝的放工



这些社会名流通常聘请一位放风筝者拉线放风筝

自己则在一旁观赏风筝在天空中的舞姿


半看风筝半看人

老百姓扎堆聚集在风筝场

看风筝不打紧

一睹大师的风采才是重头戏




哈氏、马氏、曹氏、金氏

并列为北京传统风筝的「四大家」

传承至今仅剩下哈氏、曹氏两家



制作风筝的手艺人

在中国解放后陆陆续续重操旧业

但是时期的破坏

使得风筝的技艺和文化几乎断层


1978年复活的曹氏风筝

最鼎盛时期,全村有90%以做风筝为主

家家扎蜈蚣,户户绘纸鸢

大部分外销,主要出口至香港、日韩等地




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

订单骤减

原本一个月七八百元的收入

到后来100元不到

村民纷纷转行,做风筝的人也越来越少




追风筝的人


盘鹰风筝

起源于北京


想飞就飞

就算是无风天气

对它的影响甚微


它的放飞效果不同于普通风筝于空中的静止不动

而是能通过操控着的技巧

在空中盘旋往返

宛如真正的雄鹰

一会直上九霄

一霎又俯冲地面



沙燕风筝

环肥燕瘦,各有讲究

肥燕--熊健有力的壮年男子

瘦燕--温柔婉约的女子

小燕子--天真可爱的小孩

双飞燕--恩爱有加的夫妻


...


风筝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

和一些吉祥文字

寄托了人们对身边友人的衷心祝福

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扎、糊、绘、放

包含了制作风筝的全部技艺内容


扎、糊做得好

事半功倍




将不同部位的竹条以先声捆扎组装

达到中正平直,两边对称


简单容易上手

却需要小心翼翼

保证糊好的风筝面自然、平整、无皱褶


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

追求画面的色彩明快,主题鲜明


托风而上

于细微处

瞥见自由的柔暖


曹氏风筝的由来




拾方(ID:shifangwh)


这里是拾方,我们关注传统手工艺,希望能为它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我们爱玩,每天一个脑洞大开的idea,挖掘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美。

拾方 一个有性格的公众号


找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在拾方首页找到小助手

分享你的思考和想法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