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PBL——TAKAYASU ARTERITIS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大动脉炎

21岁女性,活动后头晕、视物模糊3年

目前诊断: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 TA)

血管造影:主动脉及其分支多处狭窄、闭塞以及动脉瘤

治疗方案:激素、免疫抑制剂;定期随访示内科药物治疗未能有效控制血管病变的进展。

本次拟行血管搭桥手术入院

什么是Takayasu 动脉炎?

病理生理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 T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血管炎,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炎性过程会引起受累动脉壁增厚,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或扩张,相应的导致各种的症状。  

诊断

通常大动脉炎诊断金标准为血管造影;该检查既可以显示受累血管病变性质和范围,也可以进行不同部位的大动脉测压,为评估病情及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治疗

大动脉炎的内科治疗多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如果血管出现严重的狭窄甚至闭塞,则需要进行介入腔内治疗或血管搭桥手术治疗,后者的远期通畅率更高,多用于复杂病例或腔内治疗无效的患者。

术前评估

最重要的术前评估:仔细阅读大动脉造影及测压结果

大动脉造影

  • 右侧颈内动脉狭窄>70%;右颈总动脉瘤样扩张,直径>1.5cm

  • 左颈总动脉闭塞;左椎动脉闭塞

  • 双侧锁骨下动脉闭塞

  • 升主动脉瘤样扩张,直径3.8cm

  • 主动脉二瓣化畸形

  • 胸降主动脉狭窄,直径1cm

大动脉测压

  • 升主动脉根部:180/85mmHg

  • 狭窄近端:140/95mmHg

  • 狭窄远端:130/80mmHg

主要病变造影结果解读

  • 降主动脉狭窄:狭窄近心端表现为血压增高,心脏长期对抗较高的后负荷运作,将逐渐导致心衰,本患者术前已存在BNP的升高,提示可能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衰;而狭窄远端则表现为血压降低以及各脏器及下肢的灌注不足。本患者造影提示狭窄的近端与远端动脉压力差为50mmHg

  • 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缺血:可以解释患者的头晕,视力减退等症状。

  • 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临床症状表现为双上肢远端无力、脉搏消失;对于麻醉和手术而言,这意味着该患者双上肢无创动脉血压数值并不准确,所以对于所有大动脉炎的患者,推荐入手术室后常规测量四肢血压(右上肢:91/65mmHg;左上肢:71/46mmHg;右下肢:144/82mmHg;左下肢:135/63mmHg),并结合术前大动脉造影测压结果,整体评估患者各脏器灌注压。

还需关注

  • 实验室检查:尤其关注血色素及血沉,部分大动脉炎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而血沉则是反应大动脉炎疾病活动程度的一个指标。

  • 围术期用药调整:请免疫科会诊指导围手术期静脉激素治疗方案,心内科会诊评估患者心功能,存在心衰的患者,可以术前即开始抗心衰治疗,并在排除禁忌症的情况下,酌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术中也可以应用短效β受体阻滞剂,如,控制心率。

手术与麻醉计划

想要制定一个好的麻醉计划,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手术大夫的手术计划,预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本例患者外科拟行三部分搭桥

1

   升主动脉-腹主动脉搭桥

血流动力学波动外科操作包括侧壁钳部分阻断升主动脉,在狭窄远端完全阻断腹主动脉,以吻合人工血管,并在吻合后开放阻断。阻断及开放时,后负荷剧烈变化,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血压波动;对于大动脉炎的病人,由于血管管壁失去了正常的弹性,血压的波动在外科操作时将更为明显。我们的麻醉计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 严密血流动力学监测:我们准备了上下肢测压。下肢选择左足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由于双侧锁骨下狭窄导致双上肢脉弱,在有创动脉无法迅速建立的情况下,采取了右上肢无创血压监测。

  • 药物准备:我们准备了降压药(硝普钠+尼卡地平)、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

  • 静脉通路方面:考虑到部分药物宜采用中心静脉给药,故在超声引导下,于患者左颈内建立中心静脉置管。

心衰加重:不论是外科手术操作亦或是长时间麻醉手术应激,都可能导致患者心衰加重,麻醉计划包括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 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进行个体化精准化补液治疗;

  • 拟给予短效β受体阻滞剂(),控制患者术中心率术

  • 中心静脉压动态监测,可以提示患者心功能及容量情况。

2

   升主动脉-椎动脉搭桥

   升主动脉-颈动脉搭桥

此部分操作的重点为维持适当的脑灌注。此患者本身已存在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及闭塞,在搭桥建立以前的血管阻断期间,本身岌岌可危的脑灌注将进一步减少;而在搭桥完成阻断开放后,又可能会出现脑过度灌注的情况,轻者仅表现为术后头痛,重者将发生脑水肿甚至脑疝,导致死亡。以往外科在阻断期间要求适当提高灌注压,而在桥血管开放后,往往又会采用控制性降压,然而这种经验性血压调控往往不能很好的保证合适的脑灌注。

  • 脑氧饱和度监测:为一种红外光谱技术,无创方便可行,是一种比较客观反映脑灌注及脑氧供需平衡的监测手段,可为手术不同阶寻找最佳脑灌注压提供一些临床依据,并及时发现及纠正可能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药物选择:首选药物为尼卡地平,该药为一种钙离子阻滞剂,在扩血管降低系统动脉压的同时,并不会显著增加颅内压,有利于控制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症的发生。

3

   其余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手术创伤大,时间长,血管吻合口多,可能会出现大出血,电解质紊乱,低体温等情况。麻醉方案包括,术前充分备血,术中自体血回收;复查血气及时调整酸碱紊乱电解质失衡;采取温毯,加温输液,积极体温保护。

术中情况

采用MostCare仪器监测,依据每搏输出量变异率(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SVV是反应机械通气时患者心脏前负荷状态的新指标,由心脏和肺的相互作用产生,根据Frank-Starling曲线,左室前负荷与每搏输出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若SVV大于10%-13%,则提示患者前负荷及每搏输出量较低,可能存在容量不足,根据该指标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进一步了解患者容量情况,从而精准的进行液体治疗,可以优化患者术中灌注,有效改善预后。

采用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指导脑灌注。期间,在进行升主动脉椎动脉搭桥时,出现术侧脑氧饱和度短时间的降低。此时,应依据下述脑氧饱和度异常诊疗流程,依次排查病因并予以纠正。

(1)确定脑氧饱和度监测电极位置正确,确认头部没有过度偏向一侧,影响脑部灌注

(2)确定不存在系统性低血压,若存在,寻找病因并予以纠正

(3)确定不存在系统性氧饱和度异常,若存在,寻找病因并予以纠正

(4)确定不存在过度通气(过度通气可能会降低脑灌注),若存在,予以纠正

(5)若存在贫血,予以纠正

(6)检查心功能,及时调整

(7)排除导致脑氧耗增加的临床情况:包括癫痫发作,体温升高;若存在,积极予以纠正

(8)排除导致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最后一步!!!排除上述所有原因后,才是考虑外科原因导致脑灌注不足,如脑血管阻断时间过长,可提示外科加快手术进度,必要时予以放置转流管。

术后患者安返ICU,于次日清晨顺利脱机拔管。

我们可以做的更好跟多!

  • 血管外科手术的魅力就在于,需要手术及麻醉团队的实时沟通,才能保证患者围术期的平稳,在确定手术方案后,手术开始前,团队间简短的交流能即能让整个围术期更为顺畅,也能更好的应对紧急情况。

  • 当术前建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较为困难时,可以请求外科协助术中建立有创动脉检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保障。

  • 患者术后cTnI仍有轻度升高,这说明术中血流动力学管理方面还有更多的改善空间,当出现不明原因血流动力学紊乱时,必要时甚至可以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技术(TEE)进行评估。

  • 致谢:最后,感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麻醉科的老师、同事们,对于这次手术麻醉管理的支持和指导,能参与其中是我莫大的荣幸。

本期PBL提供者: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郭文娟

本例病例获2016协和麻醉大讲堂病例汇报大赛二等奖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