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一种声音 | 艺术的不同形态——关于《原·木》的解读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跟随艺术,发现世界

VAVA艺术

分享艺术的存在、表达和感知




博伊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当艺术的内涵与边界被无限的拓宽,“艺术本体”的指向涵义也变得极其模糊。按照索绪尔的观点,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所以,艺术的“能指”指向艺术家具体塑造的艺术形式,艺术的“所指”指向创作背后的统一性的、精神性的宏大传达。在当下的语境下,以“艺术”的形式去传达观念以及想法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很多“跨界艺术”、“艺术跨界”用艺术的名义诉求各种理念、诉诸各种目标。


“原·木——一场“反自然”的共生实验”用“跨界艺术”的形式,由艺术家杨莫桐、香港资深传媒人查小欣、台湾漫画家萧言中、美国音乐家Lisbeth Scott、美国导演Joseph Greco等共同演绎出关于装置作品《原·木》不同艺术层面的理解:利用声、光、电、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的方式,呈现出有别于惯常认知的展览形制,可以称之为一次“展览秀”。









通过舞蹈、影像、装置、音乐等广义范畴上的艺术形式,传达出《原·木》作品暗含的一个生命体从孕育诞生、成长、死亡乃至涅槃的轮回过程。





当越来越多的跨界人士利用艺术的名义去传达观念或者试图达到某种目标时,艺术的不同形态凸显的更加明显。一方面,追求艺术的精神性、灵魂性,或者艺术本体产生的向心力,使得艺术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利用艺术作为一种媒介或者工具,在更为广大的社会层面,将一种普世的价值用形而下的方式传达,能够在传播领域得到迅速的推广,从而产生影响力与价值。






就作品本身而言,艺术家杨莫桐显然在审美层面做了精心的安排,利用不锈钢的材质去传达人类心目中“自然”的真实面貌,用“反自然”的手法去传达一种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甚至人类要有敬畏之心的理念,朴素而自然。


本文来自“原·木——一场‘反自然’的共生实验”新浪当代艺术频道专题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关注




推荐阅读


只有当一棵树走出森林,你才能真正地看见它

你们竟然是为了“它”留在北京?!

钢非钢,树非树,86万道工序的困顿与蜕变

钢的树

韩浩月:从一棵树身上看到的激情与孤独

树、花共生——在“自然”景观下映照现实

自然的假象——树非树,人是真实的人




VAVA艺术开启  “树”+  艺术项目


我们不讨论艺术、艺术家、艺术品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
我们用艺术的想象与创造表达人和自然的关系
微信公众号:vava_art


点一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