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

兼评翟蓉杰同学的《柏拉图的爱情观》1

作者:罗楚湘


在西方,人们常用“伟大的”这一形容词来称呼古代罗马,而用“光荣的”来称呼古代希腊。这是因为希腊人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而罗马人则创建了称雄一时的帝国。2 可见,古希腊在西方文化3 史上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柏拉图就是古希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英国哲学家怀德海(A.N.Whitehead)说,“西方两千年来的哲学,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而已。”4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经考证,其中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由于柏拉图的著述活动历经几十年之久,思想前后变化较大……我们不应该将他的全部思想看做是一个统一而严密的体系。可见,以何种方式来解读柏拉图,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人们在阐述柏拉图时,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逐篇解读,一是作一系统来描述。第一种方式无疑是最合理的。5

柏拉图的著作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在写作风格上,“柏拉图用对话录,让苏格拉底有了某种死后生命。然而柏拉图作品里那个叫做‘苏格拉底’的角色观点,可能跟真的苏格拉底颇有出入。柏拉图的写法,好像是替真正发生过的对话做记录;可是等到他写《理想国》的时候,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已经他个人观点传声筒了。”6 在思考方法上,“他(柏拉图)借用苏格拉底的定义法,同时发挥了辩证法的技巧,籍由对话双方相反立场的对峙、互动,而照明真理的条件,或者使真理自动呈现。7 柏拉图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辨技巧,是我们在解读柏拉图时应该把握的。而思辨智慧,正是西方哲学所异于中国哲学之处8 就单篇而言,其《斐德罗篇》,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西方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经历过三次转向。《斐德罗篇》就是第一次转向。其意义在于,“从在个别的具体事物中寻找当前事物的根源转向为在‘心灵世界’(即‘理念’)中寻找当前具体事物的根源,这一转向标志着人类超越物质性和有限性而突出精神性和奔向无限性的第一步。”9

鉴于柏拉图在西方文化史上崇高的地位,一般大学生可不敢轻易触碰他。翟蓉杰同学作为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能够以古希腊大师柏拉图为切入点展开论述,让吾辈顿感后生可畏,初生牛犊不怕虎。翟蓉杰同学正是以逐篇解读的方法,解读了柏拉图的两篇文章——《会饮篇》和《斐德罗篇》。这两篇作品,一如柏拉图其他多数文章中的风格,属于对话体著作。10 翟蓉杰同学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从苏格拉底的爱情定义入手,阐述了爱情及其与美、善之间的关系,并表达了对柏拉图式爱情的赞美。

我们解读西方经典著作,还必须具有从西方回归本土、从哲学回归现实的能力。这就是走自己的路的问题。正如学者指出的,“除非哲学可以脱离文化理念,否则我们学习西方哲学的目的,还是为了回归中国哲学。”11 很高兴,翟蓉杰同学已经具备了此能力。12 她从古希腊回到了现实,并且感叹,“爱在公元前,在那物质匮乏、科技落后的理想国度,人们向往着善与美的灵魂,将无悔的誓言镌刻在太阳神殿,几十个世纪后依旧清晰可见。”这说明,真善美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柏拉图著作亦如此。“当我们阅读对话录,因其深妙,因其对话性质的真实性,因其幽默与活力,我们有时会忘记它写于2500年之前。”13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总体而言,翟蓉杰同学对柏拉图的叙述,在微观上尚可,但在宏观把握上明显欠缺,其宏观叙事的能力和技巧还有待提高。但这些要求似乎有些吹毛求疵了,更何况作者是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呢?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1. 11月15日,由北邮英语系徐静教授掌舵的微信公众号《格来格来》刊发了翟蓉杰同学的大作——《爱在公元前(柏拉图的爱情观)》。我读罢此文,写了读后感发给徐静教授。哪知,徐静教授随后让我将此读后感单独发表。盛情难却,只得满口答应。既然是发表,就得像模像样,就得有标题,有内容,有水准。于是,就以周国平先生的金句“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参见周国平著:《幸福的哲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版,第221页)为题,挑灯夜战,完成了徐静教授交办的任务。至于是否“有内容,有水准”,则属于主观判断,任由方家评说了。

2. 参见王晴佳著:《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在》(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年1月版,第52页。

3. “文化”一词,众说纷纭。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是这样界定“文化”的:(1)文化就是我们的“人生”,只是并不指我们每一个人各别的人生,仍是指的一个大群集体的人生。此一大群集体的人生,乃是我们共同的人生。惟有“共同人生”乃可称之为文化。但此共同人生,则必须经长时期变化酝酿而来。——参见钱穆著:《中国文化精神》,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2005年6月一版二刷,第2页。(2)“文明”、“文化”两辞,皆自西方移译而来。此二语应有别,而国人每多混用。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须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参见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之“弁言”,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

4. 参见傅佩荣著:《哲学入门(第二版)》,台湾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7月二版四刷,第60页。

5. 参见张志伟主编:《西方哲学史(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3-65页。

6. 参见奈杰尔.沃伯顿著、吴妍仪译:《哲学经典的32堂公开课》,之“柏拉图——《理想国》”一章,台湾大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5月初版一刷。

7. 参见傅佩荣著:《哲学入门(第二版)》,台湾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7月二版四刷,第59页。

8. 中国哲学是“生存的智慧”(如“度”的艺术),西方哲学是“思辨的智慧”(如Bing的追寻)。——参见李泽厚著:《哲学纲要》,之“伦理学纲要.序”,中华书局2015年7月版。

9. 参见张世英著:《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3版,第177页。

10. 参见强以华著:《存在与第一哲学——西方古典形而上学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22页。

11. 参见傅佩荣著:《哲学入门(第二版)》,台湾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7月二版四刷,第56页。

12. 翟蓉杰同学在文中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渴望,表现出对柏拉图式爱情的推崇,这似乎表明她已经下意识地回归本土、回归现实了。但有学者认为,“哲学和现实当然有距离,如果没有距离,要哲学干什么?”“距离和距离还不一样呢,有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有的是引领现实的理想。”“乌托邦永远是一个远景,可是人类需要乌托邦,也应该有乌托邦,如果没有乌托邦,人类就被封闭在现实中了,不可能有精神层面的进步。”——参见周国平著:《幸福的哲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版,第98页。

13. See Gareth Southwell, Words of Wisdom: Philosophy’s Most Important Quotations and Their Meanings, Quercus Publishing Ltd, 2015, p26.


罗楚湘,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