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幻想的张力:在武侠和科幻之间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幻想的张力
在武侠与科幻之间


  武侠小说和科幻小说同属幻想文学,但风格迥异,截然不同。


  武侠根植于中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发端于唐传奇里的豪侠故事,中经明清公案小说、侠义小说的流变,到上世纪初民国年间百花齐放,蔚为大观。


50年代,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香港“新武侠”的崛起则将武侠小说推向一个高峰。金庸之后,传统的武侠写作模式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台湾的古龙求新求变,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金、古之后,武侠的发展趋于平缓,在当代中国社会日渐没落,逐渐沉入人们的记忆中。




  而科幻小说恰恰相反,80年代以来在国内蓬勃兴起,中间虽有低谷,却无阻于其飞速前进的大势。近几年刘慈欣《三体》系列小说的连载和出版更掀起了国内科幻发展的一波热潮,与武侠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武侠小说和侠客文化为中国所特有,而科幻这种幻想文学体裁却是“舶来品”,它是西方社会近代科学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幻想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爆炸性的发展首先改变了西方社会,进而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科技在改变社会、、经济的同时,更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引起种种关乎科学与社会、与文化、与人性的思考。


这种思考和幻想结合,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便诞生了科幻小说这种新的文学体裁。以《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为经典代表的早期科幻作品,就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探讨了十分深刻的科技—社会(伦理)问题,达到了相当高的思想水准。之后,又有儒勒·凡尔纳、赫伯特·威尔斯等广为人知的科幻作家,他们或致力展现技术进步的成果,或着力于反思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不一而足,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生,尤其是理论物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科幻小说(不管是西方还是非西方的)所能利用的文化议题与科技资源、所能容纳的思想内涵与主题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些因素的充分糅合,使科幻小说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力。其作为近代文学中的一种新体裁,也逐渐引起主流文学界的重视。



电影《火星救援》剧照,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种植的土豆发芽了。


  就中国对源自西方的科幻小说的接受而言,自1872年第一部外国科幻小说《一睡七十年》(作者:华盛顿·欧文,美国)被翻译引入起,类似的科幻作品便不断出现在国内的报刊杂志上。1904年,中国本土的第一部原创科幻作品《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荒江钓叟)发表,开启了中国科幻的新时代。


  科幻在中国的发展,前提是科学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彰显。所谓“科学幻想”,幻想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科学常识高度普及的今天,武侠小说中对人的能力的幻想却都是非科学的,飞檐走壁、一跳两丈高的“轻功”,七十年练就的威力极大的浑厚“内力”和打起来飞沙走石的拳掌、诡异莫测却又精准无比的暗器,无一不是对人自身潜力的极度夸大。


这些非科学的元素作为武侠小说的基本“预设”,似乎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不过既然是“幻想”,那就不能以科学与否作为唯一的评价准则。武侠与科幻,是幻想文学发展的不同路径,它们有着不同的旨趣,也就有着不同的合理性。然而,武侠在当代社会的没落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事实若能与科幻的方兴未艾对比来看,则有其深刻含义。


  武侠根植于中国传统特有的文化资源之中。写得好看的小说数不胜数,但是大多数读过一遍之后就没法再看第二遍了。因为“好看”还主要是在情节的编排、悬念的铺设、语言的酝酿等写作技术层面,而要想既好看、又耐看,就必须要另外有文化底蕴的支撑了。《红楼梦》位列四大名著之首,十分“耐看”,可单就情节而言,似乎并不比其他三部高明太多,其过人之处,还是在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性作为支撑。金庸的小说无法与《红楼梦》相提并论,但他的作品也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这一点他的读者都会承认。金庸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这些都是他的背景优势。与他同时代的武侠作家,如梁羽生等,也大都有着类似的传统文化根基。


这一代“新武侠”的开创者,将中国传统提供的一些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写作中去,使他们的作品更加吸引读者,金庸在这一点上尤为成功。而晚后的年轻作者,可以说并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已经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较为隔膜了,所以古龙才会力图创新,将来自西方的一些现代观念直接引入他的写作,走出一条新路来。古龙之后,武侠的发展空间就更小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传统文化所能为武侠写作提供的资源其实也极为有限,因为读者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有着现代的思想和观念。可以说,武侠作为一种幻想文学体裁会逐渐没落,但是由金庸等作家所开创的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联的幻想作为一种文化想象,却会长存于世,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记忆。



《神雕侠侣》中的鹿清笃


  在武侠没落的时候,科幻在中国大地上冉冉升起。现代以来,科学算得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了。而多元化的科幻文学,不仅可以畅想未来的科学理论形态和技术进步成果,更可以反思因为技术进步所可能导致的种种社会后果,探讨科技与社会、文化、人性的关系。关于科学的想象是没有止尽的,同样,科幻一旦被触发,也是没有止尽的。


  在武侠与科幻之间,幻想的张力会为我们编织一个又一个故事,它们或者发生在过去,或者关乎未来,但都有各自的精彩。



本文是2012年4月时睿斌约我写的,当时他在吉大研究生报担任编辑,负责的版面缺一篇文章,找人填坑。那时我刚到北京不久,对于自己的新生活还抱有一些新鲜感。几经拖沓,终于在某个周日的夜晚完成。旧文新发,偷个小懒。




、有、有深度的原创与读书分享

微信ID:newmaolin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