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仙游龙华寺释宏玉法师出席“跨文化交往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宏玉法师应北京大学邀请出席“跨文化交往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


据《人民网》报道:2016年9月24-25日,“跨文化交往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仙游县龙华寺释宏玉法师作为唯一的代表出席本次活动。以下是释宏玉在本次国际研讨会的讲话全文:



(图片来源网络)


标题:圣教的践行和不同宗教间的互通


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是“跨文化交往与文化对话”的国际文化研讨会。今天研究的对象顾名思义是“文化”,跨文化及文化对话道出的是文化的差别,何为文化?我前些年在北大学习时,给文化下了个定义:以文应物为其体,以文呈事为其相,以文化物为其用。所有的文化,如中国文化即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中东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共同的特点无不是在寻找事物的本质,揭示宇宙人生的真谛。其不同的地方是因为地域的特点,人性习气的不同,导致不同文化的差异。
    就宗教而言,目前世界有三大宗教,这些宗教都存在着如何与中国社会文化相融共处的问题。这既是人类文明多元文化丰富的一种展现,也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在差异中寻求发展与交融的机遇。比如在两汉之际就从印度传入中国,很快便与中国的儒家传统和道家学说融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中国,并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儒释道三家)有机的组成部分。
    儒家有“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之说。作为世界性的大宗教,我们都有着各自的圣教传承,也都有导人以成“贤圣”的法教。我认为这正是我们不同宗教之间寻求交流互益的基础(“和”)。尽管我们可能在教义仪轨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不同”),但是在实践圣教的修行方面,我们各宗教之间可以有许多相互借鉴交流之处。这正是本文想要做的一个尝试:我以一个修行僧人的角度,谈谈的修行传统、我所在的寺院和我个人的修行实践以及对我们自身和周边人群的影响。我希望在这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上,了解更多文化的传统和实践,获得相互之间彼此促进的良性互动。
    刚才在上面说了所有文化的共同点都是在想怎么样用文字应出事物的本质,即所说的诸法实相,用文字呈现事物的相状。以文化其物,正是显示文化差异的地方。不同地域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化导,故产生了很多文化差异。
    下面就我们略谈一下文化的本质、相状与作用。,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证得。”于是49年横竖加说,以期众生从迷惑走向觉悟,其目的,就是要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其整个教法不出戒定慧三学次第,六度化导。三学即戒定慧,戒能断恶修善,定能制伏心尘的纷扰,慧能发明我们本有的觉性。六度是三学的应用,是圣法的践行,通过布施度众生的悭贪;通过持戒度众生的毁犯,通过忍辱度众生任性的嗔恨,用精进的方法度众生散漫懈怠,用禅定对治内心纷扰的散乱,用智慧度无始之无明,最后达到生活自在的状态。所有的圣法,不是为设法而设法,不为徒设,只为接引,重在我们受化人的践行。


(摄影 游心华)

   

就我所在的寺院略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践行圣教的一个掠影,以供交流。
    中国福建仙游龙华寺是一个女众律学苑,我们根据学众的具体的的情况分教学和修学的不用阶段来引导修行,我们以戒定慧的修学次第设置了“五大部”教学的理念。第一部称为基础部。为净法器阶段,所谓净化法器就是要逐步清除人身心中的恶习妄见,培植正知、正念、正行。第二部称戒学部。为铸造僧格阶段,按佛制:受过具足戒后“下坛场六年学戒”,就是依导需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作为一个受戒僧人止持、作持最基本的学戒要求和做法。通过严格系统的戒律课程作为学戒的规范,使学众不仅是在课堂上,更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懂得作为一个僧人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从而使学众不仅是在僧团生活的仪礼法度上,也在自己一切时的行住坐卧的微细中,都能努力践行以戒为依止的行持,时时规范自己行为心念。第三部是定学部。戒行可以帮助我们收摄由身口意而来的种种粗业,由外而内地使我们躁动的身心逐渐趋于驯服平和。但我们心识上所具有的种种细业,还是需要用静定的功夫慢慢地加以辨识、沉淀,使之逐渐消解。第四部是慧学部,是在经典阅读和熟识之后把重点放在论藏上的第四个阶段,透过祖师大德的论典和博学实修的指导者的讲授,来帮助修学者更深入地理解法要。第五部是专修部,众生的根性是有差异的,每个修行者在学修的过程中,都应该有比较适合自己根性的修行法门。所以我们提出的第五部——专修部,就是希望给修学者进一步的深造实修提供条件和空间。学僧可以确定自己一门精进的修学法门。和慧学部不同的是:这一阶段,学僧们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专修方向,所以这些定向的修习与指导都是比较具体深入和切合个人的。
    我个人在如是的一个修学体系中获益很多,我本人出家二十年了,从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到教书,“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曾一直纠缠着我。怀着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在因缘际遇中,我选择了义无反顾的走进佛门,出家寻求佛法的指引。
    修习佛法,解除了我心灵深处的困惑。
    在二十多年的人生中,我一直在追问“人为什么要活着”,却找不到能让人信服的答案。一个不经意的因缘,我听到了《》的名字时,情不自禁、毛发皆竖。应该是宿世因缘的召唤吧,我出了家,在佛法中探求、寻觅、持戒、坐禅、听经、闻法,如鱼得水。慢慢的随着菩提心的生起,那种茫然的不安慢慢消解掉了。随着对佛法的听闻和实践,我慢慢体会到了人生境界的拓展。我的体会是:
    第一,修习戒法,能让人处处心安。戒律的表象是束缚,实质却是防人走入歧途的守护,是阻隔人堕入地狱的一张保护网。通过严持金钱戒、过午不食等戒,使我们却深切地感受到佛在涅槃时反复叮咛佛弟子少欲知足的法悦之妙,以及淡泊人生对修行的助益。
    第二,修习禅法,在寂静中安住光明境界。
    在一句“念佛是谁”的敲问下,谴除一切妄执、无明,在疑情中破除执著,在话头上的凝滞,无欲无求、无是无非,那种寂静空明,非凡夫所能感受。
    生命的妙乐,我在佛法的修行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修行所获得的法喜妙乐,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别人是替代不来的。
    下面说说与伊斯兰教修行方式之间的交流与可能的互动。据我对伊斯兰教有限的了解,,在日常宗教生活中持守“五桩天命”,即必须履行的神圣义务和功修课程——“五功”:念功、拜功、课功、斋功和朝功。与有很多相通之处,也有拜佛、诵经、朝圣、过午的斋法等等。
    每日分别在五时行晨礼、晌礼、脯礼、昏礼和宵礼,拜主命和圣行。就我的理解,这不仅是伊斯兰教五功中“拜功”的要求,拜功也是作为善行的中流砥柱,是非常重要的坚守信仰的濡养功夫。培植人与主,人与人,及自身的善行,通过力行拜功,捍卫宗教,谁放弃拜功,谁就是践踏宗教,真主也说:“你们应当礼拜,拜功对于信道的人已成为定时的义务。”任何的信仰和修行都需要积年累月持续不断的努力,在践行圣教中体会信仰的真正内涵以及对人生命的造就。
    就两教中念拜之功与斋戒中的修行,从资料上看,伊斯兰教的念功指的是“念”。赞念真主之恩,歌颂圣德之大。使信者心有所归,不至于迷失于身心物欲的放纵中。进而真正理解“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是《》中的启示。“拜功”也是如此,朝礼统御天地万物的真主,复归生命本来的出处,步步返乡,拜拜归源。让功修之法引人亲近真主的教言、使者的圣行。
    在我们传统中的三皈依法,“皈依佛,即皈依觉悟,皈依法,即皈依正路,皈依僧,即皈依清净,”在皈依中使人离苦得乐、引人解脱。
    从二教的礼尊念宣来看,都是在强调人生命应有的归投处。这是在根本上相通的教法:皆欲使人身心有所归处、回归本源。当然,在“归向何处”这个重大问题上二者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各自的圣教体系的不同所致。并非我们在此可以讨论的话题。并且,尊重彼此的信仰认定是我们各教间和平共处的大前提。我们关注的是二教都指出了人的根本问题所在:需要寻找可以托付跟随以迷途知返的圣者。那么如何皈投托付以及怎样归返这些圣教修行中的重要的问题,我们各教之间是可以有交流用功之处的。我特别希望能够借此会议的机会更多地了解斋月中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以及伊斯兰教中涉及到的更多的法教。我也愿意与大家更多地交流我们在修行中的经验。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六时吉祥。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龙华寺释宏玉法师 (摄影 游心華)



【背景资料】

 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 曾书柔)

9月24-25日,“跨文化交往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文明对话的形式,消除不同文明和宗教间的误解,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谐与宽容的世界。
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和沙特伊斯兰事务部共同主办,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研究中心和沙特驻华使馆文化处承办。来自中国、沙特、美国、法国等国高校、智库等40多个机构的近70名学者和官员参加了研讨会。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主持了开幕式。、、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杨志波、北京大学代表付志明先后致辞,沙特伊斯兰事务部部长顾问莱希丹博士代为宣读了萨利赫·本·阿卜杜·阿齐兹的讲话。在发言中,嘉宾们纷纷表明了跨文化交往与文明对话的重要性,尤其是伊斯兰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同时他们还对本次会议的研讨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研讨会推动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推动伊斯兰文化同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沙特伊斯兰事务部部长顾问莱希丹博士、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前驻沙特、埃及大使吴思科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的张志刚教授、仲跻昆教授等为大会做了主旨发言。他们分别阐释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中阿之间的友好交往以及中国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等主题。
本次会议共设八个分论坛,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学者围绕“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与当代中国”、“东西方文学中的文化对话”、“历史上的文明交往与融合”等主题展开热烈探讨,在交流中加深了对不同文明,尤其是伊斯兰文明的理解。
北京大学于1946年创建阿拉伯语专业,作为中国首个创建阿拉伯语专业的公立学校,70年来,始终以致力于阿拉伯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培养了近千名从事外交、经贸、文化交流以及阿拉伯语言文化教学研究人材。
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形成了语言文学、历史文化、中东研究三驾马车并行的研究方向,确定了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基础、以历史文化为研究根基、以中东现状为研究重点的格局。中心主办的集刊《北大中东研究》成为重要的中东研究阵地。
此次会议也是沙特文化交流项目的一部分,该交流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在欧洲、美洲、亚洲各地举办了多次国际研讨会。中沙双方均对会议的良好效果表示满意,并希望未来在文化交流项目的框架下展开更多合作。





龙华寺住持释宏玉法师(摄影 游心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