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荐书】时间都去哪了:《奇特的一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

▲旧版《奇特的一生》

这本书绝版15年,在豆瓣上有7000多人想读。终于在2013年的时候再次出版。书的作者在回顾一位前苏联的科学家柳比歇夫,讲述了令人赞叹的“时间统计法”,也在描述这个科学家的一生。这位科学家很长寿,一生有很多成就,脾气有点怪异,当然最值得赞叹的是他的记录时间的方法。


他记录着自己的时间消耗,记录着自己做每一个事情耗费多少时间。你甚至可以用他的日记来回顾他的一生,你能知道在他的生命中的某一天他做了些什么。你甚至可以统计他用在工作,休闲娱乐方面的时间加起来到底有多少。


作者的文风与其他人有些不同。因为他写这本书,介绍这个科学家的时候,是在陈述着柳比歇夫记录时间的方法,他怎么做,他留给了大家什么成就。他好像一个描述者,而不是一个歌颂者。他把这种令人赞叹或者嗔目结舌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并没有做过多的评价。他只是在叙述着这个科学家的一生的成就而已。在他的眼里,柳比歇夫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成功的是因为他有很多成就,失败的是他还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情没有做完。作者并没有说出因为他的令人赞叹的“时间记录法”,才造就了他一生这样的成就。

▲2013年新版

作者: (俄罗斯) 格拉宁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 侯焕闳 / 唐其慈

出版年: 2013-10

页数: 236

定价: 32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0215078

内容简介:

格拉宁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文献散文往往会遇到材料成灾的问题。周围事实那么多,一本本的笔记本都记满了,使你陷入事实的汪洋大海,来不及深入研究,也无法站开一点,从远处通观全貌。文献散文与特写有区别,当然二者之间的界线是相对的,但总有一个界线。文献散文又要是散文,是文学,这一点很重要。文献散文的情节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应当从材料内部去发现它,看到它。主人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临摹……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最使人感兴趣的自然还是现实生活本身。我甚至可以说得更过分一些:使人最感兴趣的是生活的非典型性——即个别性。譬如柳比歇夫,一个不典型的人,完全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罕见现象,一桩奇迹、怪事。可是他的生活是司空见惯、普普通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也可能实际上他的生活也是不寻常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它有任何不平凡的地方),在他生活中找不到独 特的、惊人的、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无仅有的东西。既然生活中这些都没有,那么,您也晓得,文学家是不会对它感兴趣的。可是当你一旦捕捉到,认识到它的奇特性时,你就不可避免地要加以深思,虽然它未必就一定能成为文学写作的对象……

作者简介:

格拉宁:俄罗斯著名作家,一生著作等身。

2012年获俄罗斯“巨著奖”——俄罗斯最重大的文学奖,其奖金额度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

如果你读这本书,不妨换一种方式,抛开功利的思想,静下心来,体验一下一位科学家的一生。也许你觉得他很精彩,也有可能当作一个旁观者,把时间日志这几个字先放下,去读这本书,说不定有不一样的收获。

ps:

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对个人时间进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这种方法建立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之上,重点是对消耗时间的记录进行分析,使人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时间利用状况,并养成管理自己时间的习惯。

简单地说,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就是要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个人时间定量管理的方法。

⑴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真实是指工作现场的记录,而不是补记的。准确是要求记录的误差不大于15分钟,否则记录就无使用价值;

⑵切勿相信凭记忆的估计,人对时间这种抽象物质的记忆是十分不可靠的;

⑶选择的时间记录区段要有代表性;

⑷及时调整时间分配计划。在检查时间记录时,要找出上一时段计划时间与实耗时间的差,并以此为根据,对下一时段的时间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⑸坚持就是成功。

—END—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