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方桌/混淆, 为了一种通感的潜能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拍摄于德萨画廊门口

 

混淆, 为了一种通感的潜能

梁半:风景浏览器展评

 

德萨画廊北京空间

2016.12.9-2017.2.26

 

文/王欢

 

我以为,在没有走进展厅前,便已经进入到梁半展览的场域里了。德萨画廊门口写着“梁半LIANGBAN  风景浏览器LANDSCAPE BROWSER”的字样,覆盖在一扇留下轮廓的门上,像极了一个浏览器里的空白界面,或者说,目光所及的那里就是一张和展览密切关联的海报。因为它在逡巡于现实(草场地的路边风景)和浏览器(或者说接近某种浏览器界面的形象)之间有点让人晕眩。

 


“梁半:风景浏览器”展览现场, 一楼展厅

图片由德萨画廊提供

 

“空白浏览器”后面究竟有些什么?策展人鲍栋将“观看”与“风景”作为梁半的线索提取出来。《黄昏漫步》横亘在展厅中将空间切分为二,并与《上帝之手》系列的部分作品构成了一楼展厅的主体。由于庞大的体积与仿制的形象,让《黄昏漫步》首先以“风景”这个字眼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人们的意识里,仿佛,那是人们察觉到的展厅里唯一可以称之为风景的“风景”。而左侧墙体上的前言才逐渐让人们意识到,梁半的作品里,风景这条线索是如何提炼、塑造成为风景的。

 

面对《黄昏漫步》(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的照片)这一巨型的装置,尽管总统脸部阴影的朝向暗示着一个现实中的时间,而这个风景(或者说景点)却像它自身所携带的时间一样不合时宜地被出现在展厅中,素民与偶像(形象),阻断与连结(位置),高级与低劣(材料),惊奇地形成着一个可以包容反差和矛盾的混合体。

 


黄昏漫步, 2016, 梁半

材料:铝合金、木板龙骨, 木板上平版喷绘,活鹦鹉

图片由德萨画廊提供

 


“黄昏漫步”局部

 

当我们把视检风景的目光锁定到《黄昏漫步》里的一隅,那只鲜活的鹦鹉和低劣的木板所构筑出的(假)风景,让人们形成的对“感知”的错位,难道不正是和梁半在《上帝之手》中打通虚拟与现实界限的感知同出一辙吗?

 

其中,《上帝之手》系列的几件作品在iPhone中播放并被外部岩石结构所包裹着,《朋友圈急流》《日落-日出》里的手仿佛真的是“上帝之手”一样在石头里伸出来,《月球之旅.留念》也在“zoom in”的视角下像站在星球表面一样。它们共同成为面对“黄昏漫步”下的风景,并连同“手机-石头”,不同意识中的风景在嵌套结构里交替上演。就如同铺垫着一种“深陷巨大错置”的整体气氛——手机里的和手机外的,自然的和工业的,触觉的和视觉的…在这段“风景”里,梁半将它们混为一谈。

 


《上帝之手》系列“日落-日出”, 展览现场

图片由德萨画廊提供



《上帝之手》系列“月球之旅.留念”, 展览现场

图片由德萨画廊提供

事实上,《上帝之手》系列的阅读,对于一个但凡有着现代生活经验的人来说几乎是不设门槛的,很大程度上,它们都像是周旋于“通感”的潜能一般,殉情-黑屏,流水-浏览,日落-日出,一方面它们依赖于日常的观看经验,一方面又抹除界限,日常经验在一段幽默的体验中被颠覆了。也正因此,它们在互相“借鉴”的关系中,能够在短暂到以秒为单位的时间里迅速轰炸到观众。

 


朋友圈急流单, 频道录像, 00'14'', 2015, 梁半

图片由德萨画廊提供

  


殉情沉船滩, 频道录像, 00'35'', 2015, 梁半

图片由德萨画廊提供

 

在这里,手机中的风景或者事件(即《上帝之手》里图像的内容)已经要求了一种现实逻辑下的现场感,一个软件的动作抑或一个图形需要像现实一样“鲜活”起来,从这方面来说,梁半的《黄昏漫步》和《上帝之手》同样有着一种图像代替现实掌管逻辑的策略。

 

而再回归“风景”的语境,在此要说明的一点是,梁半提供给我们的风景是个体经验借助“动作”所携带出来的,尽管前言中“「风景」是通过观看而被生产出来的一个对象”,而对《上帝之手》来说,体验(兼顾幽默和诗性)的生成并非是来自对象,而是来自动词的——来自于不同环境或语境下的某个指令,于是在这里,风景似乎获得了一个动词的内核。

 


繁星, 三屏录像, 03'00'', 2012, 梁半

图片由德萨画廊提供

 

除此之外,展厅中的其它作品,无论是《繁星》里国旗的星星,还是《大地魔术师》中夜光的肌理,它们分别在不同程度的时间流失和照明转变中,完成着各自风景生成和熄灭的游戏。这种诱导自发性观看的方式则更多地将人们对待风景的方式拉回到“观看行为”中。


大地魔术师No.1, 3D地图, 夜光喷漆, 2016, 梁半

图片由德萨画廊提供

 

大地魔术师No.1, 3D地图, 夜光喷漆, 2016, 梁半

图片由德萨画廊提供


在这样一个技术过剩的时代里,梁半所关心的,或许不是激活新鲜媒介自身的潜能,而是尽情消费着媒介对日常改造的部分。用“混淆”来继续混淆原本已经淹没在移动互联生活下的既有认知。于是,尽管梁半的行动所触碰的大多是普遍用户皆可生成的素材,但他也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作者身份,一种作者预设读者更进一步走向作者的方式,它似乎存在着一股病毒式的力量,总在生活中的一瞬被触发。


在浏览“风景浏览器”过后,某一天深夜,当我用iPhone对准一席窗帘拍照时,左手单击屏幕锁定焦点,开始纵向往复调整曝光,那一晚,窗帘上“繁星”一片。





关于作者 

王欢,写作者,编辑,现寄居北京。在实践中尝试一种去文体化的写作。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