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政在·聆听丨政协委员为您讲述“胡杨精神”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前言
让眼睛放个假,用耳朵来聆听!大家好,。在这里,您可以第一时间听到我们的声音:、、,为自己打开一扇“听世界”的窗口吧!。

                                         

                                                                                               

  南疆地域辽阔,但多为戈壁大漠。

 

  人们散居在大漠边缘的绿洲,城镇、村落之间相距甚远,来往交通尤为不便。和田和阿拉尔之间算是近邻,只是中间阻隔着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犹如天堑一样。过去两城之间来往,需要向西绕行喀什,路程极其遥远。新修的沙漠公路,使得“天堑变通途”。这使我有机会深入沙漠腹地,探访大漠深处的胡杨,细细品味千万年来大自然与荒漠化顽强抗争中的沙漠英雄。



  

  阿和沙漠公路沿着和田河流向,向沙漠腹地不断延伸。接近塔里木河的地方,路旁的胡杨明显多起来。深秋季节,胡杨、沙漠,绿黄相间,相得益彰。停车,跨过苇秆固沙带,翻过沙丘,我仿佛置身于经历过惨烈厮杀又忽然定格的古战场。抬眼望去,看到的是一片令人震惊的场景:

 

  一棵棵“肢体”残缺不全的胡杨,用自己的躯干、断臂、枝叶、根须,牢牢地、顽强地守卫着一个个沙丘。它们或昂首挺胸,或拄杖而立,或仰天长啸,或翘首远望,或孤军奋战,或相互遮掩。

 

 

  在它们所坚守的沙丘旁,到处是风吹沙刮的痕迹。我仿佛看见,肆虐的狂风,正卷起一股股流沙,向胡杨林发起一轮轮围攻。胡杨根系不及之地,被流沙裹挟而去,留下一道道壕沟。朦胧中,我的耳畔似乎响起战马般嘶鸣的风声。


  这场战争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昔日繁茂的胡杨林不见了,只留下一个个孤立的沙丘,誓死不屈,迎风屹立,岿然不动。


  此情此景,令人震撼!



  

  胡杨,维吾尔语音“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维吾尔族世代深受风沙之害,深知绿化对人类之重要,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密植各种树木,已经成为一种当地民俗。他们称胡杨为“最美丽的树”,这个“最美丽”,我想,绝不仅限于外在之美。

 

  当地流传着“胡杨三千年”的说法:“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啊!胡杨具有非常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于不毛之地。它无愧于“沙漠英雄”的美誉。

 

 

  胡杨是西部地区沙生植物当中最具有包容性,极具团队精神的树种。沙漠中没有青山绿水,是生命的禁区,动植物鲜见。然而,胡杨却能够深深扎根于戈壁滩和沙海,历经风云变幻,的确有着非凡的能力。胡杨一般都扎根地下十几二十米,寻得湿土,又从根部生出幼树,幼树长大再生幼树,形成错综复杂的沙下根系网,将地下水汲取到沙丘浅层来,无私奉献给弱小的骆驼草、白草等。胡杨同20多种沙生植物一道,牢牢锁死一片沙丘,扼制了流沙,守住了家园,实现了同生共赢的目标。



  

  我忽然间明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什么用“胡杨精神”激励兵团人。解放初期,:既保卫边疆又实施屯垦。

 

  1950年春,屯垦部队开始了新疆地区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垦荒生产。很快,沿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的边缘,出现了绵延数千里的一个个垦荒点。在渺无人烟的亘古荒原上,10多万指战员穴地为居,化雪为炊,艰苦创业。当时,许多连队几个月没有经费,生活上只能以盐水、辣椒面拌饭,生产上则完全靠搜集报废的汽车零件和破铜烂铁自制农具。战士们用芨芨草搓绳,用人拉犁,硬是在大片的荒原上开垦出了一块块农田。屯垦部队还从长远建设出发,确定了以发展农牧业为主、开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昔日的戈壁荒滩上开垦了万顷良田,办起了机械化农场,在天山、阿尔泰山脚下富饶的草原上建起了牧场。

 

 

  1954年,,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儿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业,为开发祖国的新疆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们发挥的不正是“胡杨精神”么?

 

 

  当代在新疆实施屯垦的第一要务,是富边强边、兴边实边和实现民族文化融合。边疆稳定发展,国家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我作为一名援疆干部,有幸成为一名兵团人,共同肩负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是我生命中非常值得珍惜的一段经历。我又应该怎样持续不断地汲取和发扬“胡杨精神”呢?



  注: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陈锐军


END -


  文章到此结束,亲爱的们,有啥感受,欢迎留言告诉小编。小编乐(愿)效(意)犬(牵)马(线)之劳!!




       亲爱的委员,“委员随笔”栏目约您共建,不论是履职故事、日常感悟,还是随手写下的文字,都可以发送到Email:sdzxgzh@126.com。期待您和我们一起分享您的故事。




精彩回顾



宋传杰:小牛山下邹家庄里的童年和少年

王树理:东荷西柳间行走


于琇荣:雨夜游北海


王树理:弥足珍贵的瞬间


王夕源:打开“走出去”的那扇门




张法水:应将立法的科学化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来看待






本期编辑:晓蕾


征稿动员令


,大家来共建。即日起,,议政建言、协商新风、学习感悟、随笔时评、,篇幅不限,、。 

投稿请发至sdzxgzh@126.com,并附个人基本情况介绍。,大家的网上家园。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