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创业公司的技术 Leader,如今好找工作吗?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天气开始热了,内心又躁动了吧,前两年创业的热潮似乎也开始冷却了下来。一篇 100offer 推荐的文章,讲述了中高端人才找工作面临的种种困难。

...

在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也许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职级越高的人找工作相对也更容易。左手人脉、右手资源的他们不可能体会漫漫求职路的艰辛和纠结于不同offer之间的焦灼。

然而事实却是:即使是“久经职场”、“阅人无数”的职场老手,也会在寻找更好机会的过程中,遭遇种种不如意。

在创业公司,和普通开发比起来,技术leader在决定跳槽前,往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反复思考是否跳槽。一旦下定决心,他们对下一份工作的期望程度自然也更高。

近来,越来越多创业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在手中已有不错offer的情况下,依然来到100offer,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其中不乏许多曾经以雇主身份在100offer上给程序员发送面邀的技术负责人。

那么在这些人眼中,什么才是更好的工作机会?带着这样的疑问,100offer采访了几位平台上的技术Leader,并从中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拥有一线大厂背景的高聪,和拥有连续创业背景的许茗。希望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每一次对机会的选择,能让你看到创业公司的技术leader在跳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以及他们眼中”更好的机会“是怎样的。

“出身BAT,先后在一家上市公司和明星创业公司工作近10年后,再次出来看机会的高聪,想要寻找什么?”


“跳槽这件事,我想了整整3年”

跳槽这件事,高聪整整想了三年。三年时间里,他在100offer提交了不下5次申请,平均每次都能收到15封以上的面试邀请,然而他接受的却寥寥无几。

3年前,他在北京某知名视频公司做一名技术负责人。刚加入时,这家公司只有百人左右的规模,国内的视频网站也正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5年后,这家公司已成功上市,并且在视频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高聪由于在团队中有比较高的开发效率,既能自己开发自动化框架、实现自动化部署,也能超出预期地实现交互、产品的想法和逻辑,还能带领出一支优秀的团队,很快便从一名普通的开发工程师正式升上了技术经理的职位,带领十几人的团队。

值得一提的是,高聪此前还在BAT工作过一年多的时间,属于职业生涯起点比较高的那一类人,所以他在之后每一次做职业选择时,都更倾向于知名平台的核心业务,而他本身也有充足的资本去挑公司。

从业10年,高聪说他只主动跳过2次槽,其中在第二家视频网站待的时间最长,可以说见证了这家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历程。

然而,在这家公司的最后几年里,技术的老旧和对新技术的忽视,让身为技术经理的他也开始感觉到自己正在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意识到强烈的危机。

互联网的技术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一成不变就意味着落后。2014年,高聪第一次有了换工作的想法,但由于自己在公司已经是资深老员工,手中的股票还没有完全兑现,所以暂时不急于跳槽。

但此后的3年里,每隔一段时间——比如年末和金三银四的跳槽旺季,他都会按耐不住到100offer上提交申请。最多的一次收到了80封面试邀请,其中既有阿里、网易等一线互联网公司发来的面邀,也有蘑菇街、一点资讯等明星创业公司,但他只接受了其中2家参加面试。

(高聪在100offer上的面邀情况)

关于这么做的原因,高聪解释到:“毕竟工作那么久了,我很清楚适合自己的公司,可能也就那么几家,所以不符合标准的,我都不会接受。”

最终高聪通过猎头介绍去了北京的一家生活服务类上市公司投资的创业公司,担任技术负责人一职,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开始使用100offer组建团队,从100offer的用户变成了企业雇主。

有趣的是,他所入职的这家公司之前也在100offer上给高聪发送过面试邀请,当时的高聪以对这家公司的业务不感兴趣为由拒绝了面邀,后来却在猎头的多次推荐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面试了这家公司,结果却意外地投缘。高聪对这个小插曲印象深刻。

其实有时,从一家公司的面试JD中只能获取部分信息,在适合自己的机会本来就比较少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去接触一家公司再做出判断,可以避免与更好的机会失之交臂。


“跳槽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坑太少”

每次,100offer 的互联网人才流动薪资报告发布后,网络上最多的议论都来自那些称自己“在薪资上又拖了后腿”的人。实际上,100offer上的人才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后留下的各领域最优质的那批人,他们的薪资水平自然普遍高于整个互联网人才市场的平均数。但另一方面,这些高薪人才光鲜的背后,也意味着市场需求量的稀缺和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

(100offer官网截图)

下图是2016年,100offer上不同工作年限的互联网人人均收到的面试邀请数量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往往工作5年以后,越资深的人才,收到的人均面邀数越少。

(数据时间:2016年1月-12月 薪资单位:K)

这和高聪向100offer吐露的结果一样:“我现在找工作最大的难题在于:坑太少。好公司的高端职位就那么多,大部分都被别人占了,所以我只能去尽可能多的渠道寻找那些仍有空缺的职位。”

和许多在招聘网站盲目投递简历的程序员不一样,高聪对“更好的工作机会”有着明确的标准和目标:如果去大公司,他只考虑管理岗位,一定要最好的平台,并且做的是公司的核心项目。小公司可以考虑研发岗位,但是要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满足了以上特征后,他还会进一步在薪资待遇和团队氛围上做对比。

然而,职位与人才的完美匹配往往建立在企业庞大的需求基数之上,在高端职位稀少,人才又格外挑剔的情况下,匹配难度自然大大增强。

所以高聪才会在手中已有数个offer的情况下,还是会来100offer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因为优秀的人才往往不缺工作机会,而是最适合他的那一个。


“更好的工作机会就是在大公司里稳步晋升”

今年跳槽季,100offer上再次出现了高聪的身影。对于这样一个既体验过大厂也体验过创业公司,既有管理经验又面试过无数工程师的技术leader来说,更好的工作机会依然是那些成熟企业里的核心项目,这一点从他工作至今从未发生过改变。

现在,他选公司的标准依然严苛,而他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足够成熟、具有发展潜力的标准也比较主观:看这家公司的产品自己和身边的朋友是否知道或经常使用,比如摩拜单车、知乎等。相反,如果是自己都没听过的公司,就算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再优秀,也不会考虑加入。

“对现在的我来说,大公司大平台就是好公司,因为大公司往往有一套成熟的晋升和薪资体系,我只要按照这个体系一步步往上升就行。”

至于更远以后的职业规划,高聪说等到时机成熟,自己可能会创业,将多年来积攒的经验发挥出来,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未被激发的潜能。

这是一个典型的有着大厂背景的创业公司技术leader,在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时的正常表现。挑剔、目标明确、不将就,相比创业型小公司,他们更青睐成熟型大企业。而这类企业和职位的稀缺,也使他们在跳槽时更加谨慎,对自我的要求也更高。

特别是2015年全民创业的热潮褪去之后,不少创业公司的”裸泳“使他们更加认识到创业公司的高风险,资本寒冬下高薪和情怀都不再具有吸引力,创业公司想挖大厂出身的高端人才加入在今年只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当然自己创业的除外,那又完全是另一种工作体验了。比如接下来要提到的有着多份创业公司工作经历的许茗。

“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院校,有着海外工作背景的他,回国多次创业后,又想回归大平台,是为了什么?”


“连续创业后,我需要一段时间沉淀”

有着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许茗,言谈举止间透露出西式的开放与健谈。和高聪在各类中、大型公司一路晋升截然相反的是,毕业后的许茗一路辗转于各类创业公司,最后干脆自己亲自创业。

本科毕业于国内某985、211院校,硕士毕业于英国某国际名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后,许茗在国外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跨地域工作。

“当时的公司在全球都有业务,我在好几个国家的分部都工作过。公司里的人来自不同国家,我是唯一的中国人。”许茗回忆起第一份工作时充满感激:“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下工作,视野上有一定冲击,也收获了很多除技能以外的东西。”

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往往会潜移默化影响他以后每一次的职业选择,这一点在许茗身上留下的烙印非常明显。西式开放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许茗在回国后,对相对自由开放的创业公司和偏外企风格的企业更加偏爱。再加上许茗身边有很多自主创业的朋友,使他对工作的态度不同于大多数人:以做事业的心态对待每一份工作,相比在一个成熟的平台做一条已经成熟的业务线,更喜欢从0到1地做事情。

所以,在国外工作一年半后,当国内的一个朋友邀请他加入自己创立的一家公司一起创业时,他几乎没有考虑太多就加入了。

“一开始我是有在国外定居想法的,但人生的不同阶段想法总会发生改变。在那个阶段,创业这件事情还挺吸引我的。”许茗告诉100offer。

起初,国内的互联网氛围让他有些“水土不服”。

“国外互联网公司的氛围比较多元化和openmind,每个人都善于表达和发现,同时热衷分享,工作的参与感很强。而在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大家可能都会忙于往前走和赶进度,更加注重执行,而忽视了用户体验和创新。”许茗说。

许茗在第一家公司刚开始A轮时以高级安卓工程师的身份加入,那时工作量多且杂,他不仅获得了很多核心功能和业务的开发,还兼顾一些国际化业务的推进,面对千万级用户,不敢松懈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格外严格:一开始只是把功能开发出来就行,到后面要不断优化、提高性能,这些都是在创业环境里为了赶上公司发展的步伐,不得不逼迫自己去做的事情。

“别人可能要花2-3年时间才能写出的安卓代码,我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写出来了。”许茗说创业之初的那段时间也正是自己飞速成长的时期。

从A轮到B轮,从本土到国际化,1年多的时间,这家公司成长得非常快,但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终究不能让他全力舒展自己的才华,中英夹杂式的说话方式也让他在公司中显得格格不入,许茗有些怀念open的西式工作氛围。所以当他的另一位外籍华裔朋友请他去新公司帮忙时,许茗被那家公司中有很多外籍员工这一点吸引,接住了朋友抛出的橄榄枝。

在第二家公司,许茗担任着技术产品leader的职位,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前提下,还参与部分产品工作。因为他觉得“产品最终要通过技术的手段去实现,懂技术的人知道哪些需求技术的可行性更高”。再加上语言的优势,他与公司里的外籍员工沟通起来畅通无阻,这家公司同样发展得非常顺利,目前已融资到C轮,在社交领域有一定知名度。

但以做事业的心态去工作的许茗骨子里大概还是有一颗自己创业的心,毕竟工作再开心,终究是为别人打工。

一年后,公司里某个想自己创业做设计师推介平台的同事找他帮忙,推荐一些国外的设计师资源,因为许茗在国外经常参与时尚设计活动,积攒了不少设计相关的人脉。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许茗与同事的想法一拍即合,正式迈出了自己创业的那一步。

真正创业后,他才知道原来自己身上还有这么多未被激发的潜能。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除了80%的精力放在技术上外,还要亲力亲为地搭建团队、拉投资、做市场运营和商务BD。

(许茗简历中描述的在创业公司的工作职责)

“自己创业的那段时间,我的很多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创业一年,不论在人脉还是沟通上都得到了很大成长,对个人来说是值得的。”

虽然最后许茗创办的这家创业公司以被合并而告终,但他说这几年做的项目也得到过一些奖项和投资人的认可,对他来说是一段十分宝贵的经历。

在有过几段创业经历后,有些人可能会选择继续创业,不撞南墙不回头。但许茗却想在创业这条崎岖的道路上暂时刹车,驶向另一条看似平坦的“平凡之路”:“未来3年内,我想去一个平台稳定下来,充满激情地在技术和产品上寻求进一步的突破,好好沉淀一下。”

正如许茗自己所说,创业锻炼了他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他成为了一个横向发展的多面手。但是现在,他想在自己的核心技术上进一步深挖,成为一个兼具广度与深度的全能型专业人才。

(员工技能T型图)


“现在的面试官,不懂挖掘面试者的潜能”

然而有过创业经历的技术leader,找工作并没有许茗想象中容易,从面试别人到被别人面试,这中间的落差不止心理失落这么简单。

今年跳槽季,离开创业公司的许茗来到了100offer,力图寻找他理想中的工作机会。当初在第二家公司时,HR曾推荐他使用100offer招人,那时他了解到100offer是一个帮助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资深互联网人找工作的平台,所以这次找工作很自然地就在100offer上提交了申请。

这是许茗工作以来第一次主动找工作,之前的两次工作都是通过朋友内推。虽然他身边有很多自己创业的朋友,自己没体验过的国内外企互联网公司和大公司、大平台的人脉却有限。同时他在使用了多款招聘产品后,也第一次感受到:换工作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困难来自招聘平台职位信息的不对称,以及网站上高端职位的稀缺和不公开。

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造成一些浪费彼此时间的“无效面试”。关于这一点,曾经在某上市公司使用100offer面试过候选人,现在正在通过100offer看新机会的袁云鹏感受也十分强烈:

“我觉得那些投简历式的招聘网站,最大的问题是对职位的信息写得比较笼统,有时企业只想招一个中端岗位的人,JD里却没有描述清楚,结果我去面试高端职位就会白跑一趟,信息严重不对称。”

相似的情况许茗也遇到过,但相比面试前职位信息的不对称,他更在意的是面试官在面试中总问一些并不能判断候选人真实实力的基础问题。

“我觉得现在的很多面试官缺乏挖掘候选人潜力的能力,他们在面试中问的那些基础问题,稍微看一下书或者去网上搜一下就有一堆,并不能考察一个人的真实实力,特别对一些以业务为主的资深岗位来说。”

许茗说现在自己哪怕去面试资深岗位,也要从最基础的人开始面,最后才面到CTO,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问一些让自己感到费解或不理解的问题。

而从自己过去招人面试的经历来看,他觉得一个合格的面试应该从候选人以往工作经验的分享中,深入了解他对技术和项目的理解,而不是一开始就问一些特别基础的技术问题,这样不利于有效沟通。

“要善于在面试中挖掘面试者真正的价值。” 许茗说,以前,在面试别人时,他是这样做的。现在,他被别人面试,也希望能得到这样的对待。


“只去受老板赏识的公司,发挥个人价值”

那么,在现在的许茗眼里,什么才是“更好的机会”呢?

许茗的回答直截了当:“我选公司一定会选领导重视自己的公司,因为领导对我的器重将直接影响自己工作的心情,在工作中也更有底气。”

和高聪不同的是,许茗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既不在大厂背景,也不在超强的技术实力,而在综合能力上。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人。如果单独论技术,可能很多人比我优秀,但是论技术、产品、管理和语言等综合能力,我会比很多人优秀。“

因此现阶段的许茗,更适合去一家互联网外企公司,比如他个人非常喜欢的Airbnb,在国外是一个成熟的大平台,在中国的业务也刚刚开始,自己可以适应里面的文化,同时又有很多可能性。

”企业文化和领导赏识是我是否会加入一家公司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两点都没被满足,工资再高我也不会去。“许茗说。

至于许多人挤破脑袋想进的BAT,许茗认为BAT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BAT的业务线太广,如果加入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业务线,光有BAT的背景,他也并不会开心。“我不会为了进BAT而进BAT,在一家公司工作有没有激情,这很重要。”

人才集中的地方,人才浪费也必然多。在BAT这种人才济济的地方,就算能以阿里P7的专家身份加入,在里面依然显得比较平庸,越往上走晋升越难,对于一个想在3-5年内有所突破的人来说,许茗认为去BAT的成熟业务线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说白了,许茗骨子里还是一个追求“事业”,而不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的人。“更好的机会”对他来说是那些更有挑战、更有成就感的工作,但前提条件是自己已经拥有了接受挑战的资本与能力,所以现在的他决定从创业公司离开,再多做一些技能上的沉淀。

...

许茗和高聪,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leader的职业发展轨迹。无论是想在大平台稳步晋升的高聪,还是想在外企互联网公司充分发挥综合能力的许茗,他们对”更好的机会“的定义,都有着严苛的标准和强烈的自我经历的烙印。

同时我们也发现,类似技术leader的高端人才在看机会时,不仅清晰外界行情和需求,也非常清楚自身的优点和缺陷,他们知道自己适合去哪些公司工作,也有独属的那一份骄傲与坚持。

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对他们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胃口“的满意工作。如果说这种难度指数对普通人来说是50的话,那么对于高端人才来说可能是100。

而传统招聘网站信息的不对称和高端职位的稀缺,使高端人才找工作难上加难,不得不转而投入猎头和内推的怀抱。

100offer要做的,正是通过严选双边优质机会和人才,减少这些阻力,让高端人才看机会时多一种靠谱选择,也让最优秀的人才和机会早日相遇。

做好这件事情并不容易,100offer仍然在路上。

(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长按下面二维码可以关注 100offer 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访问网站。

顺手注册个账号以备不时之需......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