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是什么让好动的孩子变得平静专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作者:小鹿妈妈

两只小鹿(ID:twodeers)原创出品

欢迎分享朋友圈,授权转载请后台留言



窗外,清风徐来,树影婆娑,阳光照射下的梧桐树显得分外透亮。窗户这边,一个2岁的小男孩,靠站在沙发旁,扬起头,凝视着那片绿色,听着那将空气震得发抖的蝉鸣。不知道此时,他的小脑袋瓜里在想着什么,那凝神静气、专心致志的样子,让人生出无限怜爱。大自然让平日里好动的小男孩变得平静、专注。


小男孩喜欢以最恭敬的姿态和大地亲近,就像拉萨城内的跪地朝拜者。大人们最是惧怕周围异样的眼光。为让小男孩以最快的速度起身,便以紧张的口吻告知小男孩:“快,快,地下有虫子,快起来。”


这时,正陶醉于与大地亲密接触的小男孩,迅速从地上爬起来,惊慌失措地朝大人这个安全基地跑去,紧紧抱住大人的腿。大人们得逞了,笑呵呵地牵着小男孩走向下一个目的地。如今的小男孩不敢捉螳螂,不敢动蟋蟀。


大人们对自然的复杂态度,让孩子们在面对自然时,有一种迷惑、疏离、渴望的复杂情感,还有偶尔表现出来的逆反。“我爸妈觉得树林里不安全,”一个小男孩说,“他们总是担心我,不让我走过多。所以我就偷偷地溜出去,不告诉他们我去哪儿。这让他们很生气。”




患有“自然缺失症”的“塑料儿童”


对一些孩子来说,自然,与其说是一种现实存在,还不如说是一个抽象概念。


“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树的种类,认不得虫,没碰过草地,也没有看过银河星系。”三毛称这样的儿童为“塑料儿童”。三毛曾眼巴巴的坐飞机,目的只是想带了大群未来的主人翁也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而他们却是漠不关心的。


草丛里数不清的狗尾巴草在微风里摇晃着,偶尔还有一两只白色的蝴蝶飘然而过,三毛奔入草堆里去,本以为会有小娃娃们在身后跟来,哪知回头一看,所有的儿童——这一代的——都站在路边喊着——姑姑给我采一根,我也要一根狗尾巴;阿姨,我也要,拜托,我也要——狗尾巴,请你多采一点。


三毛感到有些奇怪,她问:“你们自己为什么不进来采?”得到的回答竟然是:“好深的草,我们怕蛇,不敢进去。”城里长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是已经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


“旅行回来,方才发觉,孩子们马上往电视机奔去,错过了好几天的节目,真是遗憾啊!我家十二岁的两个外甥女,已经都戴上了眼镜,她们做完了繁重的功课之后,唯一的消遣就是看电视,除了这些之外,生活可以说一片空白。将来要回忆这一段日子,想来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就带过了吧。”


管理人员努力地让公园更加安全和便于游览,公园最后常常变得成游乐园。前些年,到北京著名的朝阳公园走了一遭,发现已经足够好玩的公园里居然有各种儿童游乐设施。


后来,又去了全国有名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当再次看到这些游乐设施之后,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公园里所有东西都是天然的玩具,都比坐在游乐设施中上下晃动要更有趣。


后来,我发现,公园里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玩。比如,有一个孩子想要摘观赏桃树的桃子,这些桃子并不能食用,人们摘桃子,只是为了山桃里的核,穿成手链。结果被开着巡逻车的公园管理人员勒令禁止。


我们的自然,只能看不能摸。为了减少责任,曾有一段时期,美国校园里竖起了“严禁奔跑”的警示牌,作为减少意外伤害的步骤之一。


大自然对孩子来说,已经不存在了。




儿童比成人更为亲近大自然


总有一种感觉,只有当儿童沉浸在自然之中,才是最自然的事情。


儿童能从大自然中体验到一种强烈的一体感和融洽感,大自然在儿童的眼中,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国作家爱默生这样说:“对于成人来说,太阳照亮的只是他们的眼睛,但对孩子来说,太阳却能透过他们的眼睛照进他们的心田。如果一个人是热爱自然的,那么他的内在感官与外在感官也总是息息相通的,纵然他已进入成年,但其童心仍然不泯。”




自然对孩子的作用


心理学家荣格的经历也证实了儿童与大自然之间亲密关系,当时他十二岁,正面临着心理危机,从大自然中他获得了力量。“在我看来,大自然充满了奇迹,我又想浸渍进自然的奇迹之中。每一块石头,每一株植物、每一件东西都似乎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我浸入到自然之中,好像浸入自然的精髓之中,脱离开整个人类世界。”


高尔基在自传体小说《童年》中也提到了类似的体验。小说中的孩子在和呼咱生命的交融感中感觉到一种平静的喜悦,正是在花园中度过的这个夏天,使他加强了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在一项对300个天才的自传的研究中,伊迪丝·科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才一般都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的中段有一段时间里,“自然让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使他们产生自己与自然过程中有一种深刻的联系的感觉。”这种共鸣对于天才们以后从事创造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孩提时代这段与自然的遭遇,成年后进行创造性活动时,这些天才常在回忆中返回那个时代,将其作为创造力与创造的冲动的源头以更新自己。他们对这源头的描述是这样一种经历:他们不仅获得了意识之光,而且感到自己与外界有一种充满活力的关系。”


“在他们的记忆中,自己作为小孩既体验到一种与自然断裂的感觉,即自己与自然分离开来,有着自己独特的同一性,也体验到一种与自然相连续的感觉,即自己重又建立了与自然过程的关系。”由此可知,与大自然的整合关系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为什么孩子需要自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自然的直接接触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直接接触自然对于注意力缺失、多动症、儿童抑郁症、压力管理都有治疗的功能,对认知能力也有改善。


人类因疏远自然而产生的各种表现,如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生理和心理疾病高发。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与自然的联系能对人们的心理、生理和心灵的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好几项研究都发现,有意识地让孩子与自然接触是治疗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精神疾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自然总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她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医治生活在不幸家庭的孩子的创伤。




研究表明,通过观察鱼缸里的鱼,人们的血压会明显地降低。其他的报告也表明,养宠物,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心脏病人康复。


人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紧张后,如果看到自然风光景象,就会很明显地在5分钟内来:肌肉紧张度、脉搏和表皮传导的指数都会迅速下降。


越是精神虚弱的儿童,比如那些生活重压下煎熬的孩子们,其周围自然环境的疗效越是显著。


自然界中的体验很有可能有一种特殊功效,在让孩子们提高注意力上尤其有效——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自然很有趣。从神经学上,人类目前没有完全适应今天这种过度刺激的环境。绿色空间增加了儿童的注意力资源,使他们能更清楚地思考,更有效地应对生活压力。亲近自然会帮助扩展儿童的注意力范围。


把自然体验从休闲一栏中剔除,放到健康一栏时,我们就更可能带孩子去远足,也更有可能更加开心。 

图片来源:《飞禽记》  《发现之旅》

参考: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作者;自然之友(译者),王西敏(译者).林间最后的小孩.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推荐:两只小鹿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