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揭秘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之前的日本时尚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时至今日,提起日本服饰设计,你会想到山本宽斋与高田贤三的强烈东方样式,也会想起川久保玲、山本耀司以及三宅一生宛如重磅***版投射在欧洲的前卫设计。

然而,将时间轴再往前推的日本时尚风格似乎鲜为人知,仿佛一直处于一团迷雾之中。

实际上,自二战结束后,日本不同的服饰风格便开始处于潮流的迭代与演替之中,而日本人对于服饰的钻研与考究精神,便自这一时刻诞生萌芽。

01

被压抑的男性时尚

作为二战的战败国,1940 年代大多数日本人面临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潦倒境遇。当时日本人的食物与服装支出比例是 40:1,因此在当时年代谈及「时尚」二字,不免充满了讽刺意味。

有趣的是,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种奇妙而有趣的现象——战后***的一群人,竟是为美国大兵服务的街头流莺「潘潘女」(pan pan girls)。

为了迎合美国人的服饰穿搭,她们最早采纳了西方的风格造型。烫发、针织衫、西装套服、宽大垫肩,一些造型在当下看起来依旧复古时髦。

一直以来,传统的奢侈时尚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涓滴方式,即通过皇室贵族、精英阶级的穿搭,渐进到平民阶层而被效仿。而战争则***了时尚一直以来的传统,变为自下而上的浸染。大多数日本女性在战后为了追求时髦,最先参考的服饰风格,竟来自***。

而在这样物资极为匮乏的时尚真空年代,男性对时尚的兴趣则被视为一种「禁忌」,它与一直以来日本政府所强调的「男性气概」并不相符。

在《原宿牛仔》一书中,作者曾引用时尚学者 toby slade 的观点:主流男性气概概念认为,男性不应该过度在意穿着,或是花时间思考自己的穿着。

自日本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结束后的明治维新期间,作为现代化的一部分,明治政府在 1868 年之后定制了一套政策,让男性脱下日本传统服装,改穿实用的西式服装。

toby slade 继而写道:「西装是每天都能穿的制服,也允许男人在好看之余无需在服装上费心思,以免变的女性化。」

对于男性来说,西式服装代表一种严肃性的制服,绝非一种彰显自我个性的服饰。因此在二战后期,任何对基本样式的修改与定制,都代表着穿着者的轻浮与虚荣。

在这种语境下,不难发现,日本的男性时尚在战后初期是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有代表性的例子则是黑色「学兰制服」对年轻男性学生的压抑。

传统日本学兰制服

「学兰」是在日本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男性学生制服,即方形立领外套搭配长裤。在1950 年代中期,无论日晒雨淋、春夏秋冬,男性学生每天必须重复穿着这套制服。学兰穿了一整个冬天,夏天到了才去送洗,以至于每个人的身上都散发着酸臭味。

随着二战结束,美国盟军占领日本期间推崇的民主、自由的全新理念感染着当时的一批热血青年,这与他们的父母长辈一直以来尊崇的日本帝国主义时代的严格道德规范形成强烈的冲击与反差。

因此过分在意穿着,过分张扬个性在老一辈眼中被视为忤逆行为。为了寻求个人独特性,而拒绝穿制服的年轻人会立刻受到排斥,并被视为行为不检。甚至还会被他们的父母认为不孝、潜藏犯罪企图。

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之下,如何引进一种能被广泛接受的新时尚风格,成为了一项面向全日本社会的艰巨挑战。

「常春藤联盟美式风格造型」便是在这一阶段被引入,并由此开启了日本潮流演替的序曲。

02

常春藤风格的反噬

提到「常春藤」(ivy)风格在日本的引入,则必须提到石津谦介,被誉为「日本时尚之父」的他出生于日本西南部冈山市的富裕纸商人家。

自学生时代石津谦介便一直特立独行,寻求个人穿搭风格。拒绝穿学兰服的他依仗家境优渥,请裁缝定制西式服装,在校园里时便已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摩登男孩。

石津谦介

而他究竟怎样力挽狂澜,成功将一种属于正统美式校园服饰的「常春藤」风格引入日本,并在全社会掀起一阵潮流狂潮呢?这其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依旧密不可分。

二战后,饱受被盟军占领之苦的日本人无不向往美国的富裕生活。当日本民众为了食物发愁时,军眷们却衣食***、大快朵颐。

这种「刺眼」的物质享受让人本人大受震撼,因此追求美式生活方式已然成为日本民众摆脱绝望境地的心灵寄托。一切与「美国」沾边的东西,都带有些理想主义的追梦味道。

于是传统的美国校园服饰「常春藤」在这一时刻的引入,其实在心灵里激荡着多数人对美式生活方式的向往。

看中这一契机后,1954 年石津谦介随即创立了个人服装品牌 van 并大力推广「常春藤」风格。

机缘巧合的是,石津谦介在当时时任日本男性穿搭参考读物《男人的服饰》(出版六期后改称 men's club)的编辑,于是便顺水推舟,将这本杂志变为自家品牌 van 的宣传媒体。

在《男人的服饰》创刊号上,「男人的服饰用语事典」单元便详尽地对「常春藤联盟样式」做出解读:外套轮廓贴合,肩部狭窄无垫肩;长裤合身,呈锥形不打褶。

这一风格一时在日本社会掀起一阵波澜,在《men's club》还专门以一篇四页的报道来介绍传统常春藤联盟生,并留下一张***的「常春藤七武士」合影。

「常春藤七武士」合影

「常春藤」风格的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是广泛的,当时在日本社会中甚至催生出「御幸族」人群——泛指那些穿着常春藤服饰在不在家中好好读书反而游手好闲、挥霍无度的年轻人群。

日本御幸族

当时时值 1964 年东京奥运会,为了消除社会上这种靡靡之风,让日本在国际树立一种欣欣向荣的形象,日本政府甚至不惜动用警方势力,在 9 月 12 日的夜里让十位便衣刑警展开「扫荡」行动——200 名青少年被捕,其中 85 人被送往监狱。

这种疯狂的社会现象其实从侧面显示了「常春藤」风格在日本社会形成大范围的、漩涡般的潮流引导力。

后来,为了巩固「常春藤」风格的正统性,石津谦介的长子石津祥介组织相关人士赴美拍摄了一部名为《take ivy》的影片,记录了当时美国大学生的服饰风格最真实的一面。

有趣的是,就在美国大学生费尽心思摆脱校园制服的束缚,让穿便服演变为日常时,日本人却将美国的传统「常春藤」风格奉为圭臬,甚至演变为一场联动全国上下的热潮。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人守护了美国的服装历史。因此每当有美国学者想要研究上世界的传统美式风格造型时,竟发现***有参考性的范本竟来自于日本人拍摄的《take ivy》影片。

可以说,在诞生那些如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等杰出的日本设计师之前,日本时尚界一直以上述「常春藤」风格般,接纳并反向输出的方式在运作。

文化挪用在当下时尚界是被反复提起的议题,需要承认的是,西方的信息流动在文化的全球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

在这种影响之下,日本服装设计混合着当地的习俗与惯例反而衍生出属于本土文化的时尚风格,这对于当下中国的独立设计是很具有参考意义的。

当我们一味地强调「中国风」,用龙、凤、牡丹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堆砌出一眼可辨的中式服饰时,放眼至东西兼并的全球化时尚界,反而是局促、狭隘的。

如何在文化流动的背景下,既融合外来文化,又能够保留一份专属本土的独特性与亲昵感,是对当下独立设计师们***的考验。

「时尚是个轮回」如今已经为业内的公认常识,任何一时兴起的服饰潮流必然免不掉被取代、并在多年后循环往复的最终结果。

「常春藤」风格亦是如此,当它在日本社会由代表着个人独特性而变得「泛化」时,它就失去了最初特立独行的先锋性。因此在日后的年代里,「常春藤」逐渐被牛仔服饰、嬉皮士打扮、西海岸运动服等更为新潮的风格所取代。

而后者究竟如何将风靡一时的「常春藤」风格打败,甚至致使曾赚得盆满钵满的 van 品牌最终破产?

想要详细了解日本那一段跌宕变动的服装历史,不妨通过阅读《原宿牛仔》一书,带你领略日本街头时尚的五十年变迁史。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