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诗人向讯:浅谈中庸的诗歌写作之道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中庸不意味妥协也不是折中,而是在传统与现代、在普遍与先锋之间寻找一个临界点,从这个临界点出发,构建现代新诗在当下语境中新的美学意义和诗学理论。以前谈及文学特别是诗歌在现实中所遭遇的困境时,总会提到回归经典。现在我要说的是,我们在强调文本回归经典的同时,是否更要注重创新,力图在当下语境中找到一种最适合诗歌发展的新径呢?我们能否通过这种寻找使诗歌重新回到大众的阅读视野和关注视野呢?



   
现在文学界讨论最多的恐怕要推文学在市场和读者面前所面临的双重困境。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世界旋转的速度似乎越来越快,全球化的速度亦加快步伐,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里,文学正处于一个从来未曾面临过的尴尬境地,曾为文学皇冠的诗歌更是首当其冲。甚至有人认为,从文学走向边缘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文学最终会走向消亡的结局。这似乎有些夸大其辞,但不得不令我们深深忧虑。



寻求诗歌发展的中庸写作之道,首先要弄清楚诗歌在失宠于市场和读者的来龙去脉。古典诗词盛行中国五千多年,直到五四运动倡导白话文写作以后才逐渐式微,但这些诗词所显示出的人文价值和美学意义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否认的,它们所构建的审美标准和评价制度深深地根植于汉语的血液之中,会恒久存在,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有学者说,阅读古典诗词是读者选择的,而现代诗歌是诗人选择的。颇有道理,一句话便说清楚了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在它们各自把握话语权的时代,为什么一个盛行几千年,而一个刚刚经过短短百年的发展就失去了读者。



任何一种写作体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从发展走向高潮,从稚嫩走向成熟。新诗,这种被学者称之为用汉语创作的西方文学,在中国还处在一个发展期,坚持诗歌写作的人还在摸索更为纯熟的技艺,积累为诗歌发展可供借鉴的经验。但高潮还没有到来就跌入低谷,还没有产生足以能与古典诗词比肩的大师级文本,就被市场这根杆杆玩弄了一把。这似乎是诗歌的不幸,但我觉得这也正是诗歌为写作诗歌之人敲醒了警钟,提醒我们在这个物质横溢的时代要冷静思考,这又是不幸中的有幸。



新诗在中国诞生的时间不长,诗歌流派倒是不少。很多诗歌流派通过颇具说服力的诗歌文本和特立独行的诗学主张,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文本和理论依据。百家争鸣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将不同的意识和艺术观念在同一时间反映出来,通过归纳总结推动诗歌的发展。当下中国诗歌文本和写作倾向,大致可分为三种内型:挖掘生活细节的低姿态写作、注重个人精神世界剖析的内倾写作、关注时代风云际会弘扬主旋律的高姿态写作。低姿态写作注重底层和草根阶层,从惯常的日常生活中发掘诗意,这样的诗歌具有与生俱来的悲悯情怀,但缺少精神的支撑;内倾写作主要从个人出发,把物质世界的种种变化内化为精神世界的变迁,他们擅长在形而上的角度观察生活,体现出一种语言和形式的先锋性;第三种写作姿态容易走进口号式写作的雷区,而不能贴近人民大众的情感,呼唤起他们的普遍性情感。



先锋诗歌自从概念提出以来,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为数不少的可归于经典的文本,也似乎为新诗发展探索了另外的途径。这类文本的深度确实为诗歌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维度。这类由精英知识分子和学院派诗人独掌的诗歌创作倾向,文本中所持的人文精神和深远的忧患意识值得肯定,从这个意义而言,这也不失为一条值得推崇的写作方向,但又因其深奥难懂而进入不了大众的视野,被视为圈子内的宣扬和,这实为一致命伤。读者远离诗歌,我觉得先锋诗歌难脱其责,它在无意之中充当了读者回避诗歌的助推器。



归结起来,诗歌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居于颓势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宏观的时代背景决定的读者浏览式的阅读方式与诗歌的高雅趣味决定的难度文本产生冲突;诗歌脱离经典范式,趋向于个人化叙述,不能呼唤起普遍的情感;部分诗歌语言艰涩难懂,生僻怪诞,仅有光鲜的外壳而无实质内容;先锋诗歌追求精神层面的向度而忽略了读者的阅读和审美能力,文本和读者之间出现断层;不断出现的诗坛丑闻,丑化了真正的诗歌写作者的贞节和诗歌的声誉。虽然如此,但我们不可否认,诗歌在公众面前依然具备强有力的号召力,汶川地震所产生的诗歌热即是最好的说明。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为诗歌留下了一块空地。诗歌写作者应当正视现实:是诗人远离了读者,而非读者远离了诗歌。在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境遇里,诗歌写作者应当承当所有责任,而不能将诗歌走向边缘归咎于读者的知识水平。



所以,建立中庸的诗歌写作之道是诗歌发展所必然面临的话题,我们不能回避诗歌现状,要从现实语境中反思我们的诗歌写作。如果一味地追求和迷恋精神的深度,那么只会导致诗歌与读者产生更深层次的隔阂。在当今读者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我们也要杜绝浅层次写作,更要把无病呻吟拒之门外。每一个诗歌写作者都要有一种担当意识,力图让诗歌文本所体现出的美学意义和人文价值真正与它作为文学皇冠之称谓名实相符,不能将诗歌自身解构,将之作为玩弄文字伎俩的载体。



前面已经说过,中庸的诗歌写作之道是通过独特的文本构建诗歌符合时代阅读习惯的美学品质,塑造诗歌在当下语境中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文本,是居于传统和现代、普遍和先锋之间的一种文本,既跳出一般普遍性文本的窠臼,又避免先锋诗歌和个人化倾向严重的诗歌作品的诟病;不停留于对生活表象的描摹,而是具有一定深度却又适可而止,将更深刻的精神指向融入到文本之中,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脱离读者视野的文本是没有意义和生命力的,我们要让这种介乎几者之间、兼备几种诗歌风格优点的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吻合。这不是迎合和妥协,而是通过诗歌文本与读者的审美趣味、知识层次达成一致,让诗歌在读者那里产生情感的共鸣,吸取更多的养分。



中庸的诗歌写作之道不是一种诗歌流派,只是在当下探索一种最适合诗歌写作的标准。这种标准也无笃定的体式和范例,只是要求诗歌写作者回到现实生活,站在人性立场从当下的角度撷取能足以打动人心的诗意,创造符合时代审美情趣和要求的诗歌经典文本,构建一种健康的能给读者带来欣喜的诗歌伦理。中庸的诗歌写作之道不是不作为,而是力图作为,让诗歌逐步得到读者的认同,试图让诗歌走出令人担忧的尴尬位置。



【诗人简介】


向迅,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现供职于湖南省作家协会,从事文学编辑和文学评论研究工作。作品散见于《文艺报》《阅读与写作》《长江文艺》《青年文学》《北京文学》《飞天》《诗歌月刊》《诗刊》等两百余种报刊。入选30余种选本,获50余次奖励。

责编  若飞





精彩分享

新疆小伙致富不忘感恩社会,主动参与湖北罗田精准扶贫

诗人带你走进历史,走近辛亥革命先驱张振武

草根牛人拍摄的纪录片,荣获黄冈市组评文化艺术类二等奖

爱国牛人抛弃金领工作,回家历经五年编著《美哉黄冈》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