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蚕桑十二事图碑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蚕桑十二事图碑

孙先成

  广元皇泽寺五佛亭南侧,有一处依岩而建的古朴典雅游廊,格外引入注目,游廊内的崖壁上镶嵌着一幅极为珍贵、至今保存完好的黎渊石雕刻的画屏,高1.3米,全长5.8米,这就是著名的“清朝蚕桑十二事图”碑廊。

  “蚕桑十二事图”,讲述的是清朝时期广元山区老百姓种桑养蚕和缫丝的十二道工序,分别是“选椹、种桑、树桑、条桑、窝种、体蚕、馁蚕、起眠、上簇、分茧、腌种、缫丝”。从桑树的栽培,蚕的喂养,一直到缫丝纺绸的整个过程。

  第一幅图画,嫘祖倚马小憩,一只蚕虫在一株桑枝上悬丝坠向嫘祖头顶,此图取材嫘祖与小白马的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嫘祖的父亲是一部落族的酋长,外出狩猎,与另一部落族发生冲突,酋长被俘。嫘祖得知消息万分着急,便召集部落众人商量救她父亲,部落众人均无良策,她最后当众许下诺言:“谁救回我的父亲,我就嫁他为妻。”平时,嫘祖的父亲经常外出,家里只剩下她和心爱的小白马,嫘祖想念父亲时,就抚摸着小白马诉说她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小白马听到嫘祖当众许下的诺言,挣脱缰绳,一声嘶叫,就冲出门去。不几日,小白马驮着嫘祖的父亲回来了。父女相见,十分欢喜,却把小白马忘在一边。这时,小白马突然嘶叫起来,意思是说:“嫘祖啊嫘祖,你说的事情该怎么

办?”嫘祖急忙跑回屋里拿出最好的饲料添在槽中,小白马却不吃,只是冲着嫘祖不停地叫。嫘祖的父亲觉得奇怪,就问女儿:“小白马到底怎么啦?”嫘祖这才谈及许诺救父配婚之语。嫘祖的父亲闻言大怒:“人畜焉能配婚?”当下拉弓搭箭,“嗖”的一声射死小白马,然后气狠狠地剥下马皮曝晒于烈日之下。可刚将马匹晒出,突然平地掀起一股狂风,马匹腾空而起,紧紧地裹着嫘祖,一同翻卷着飞向天空,尔后一声响雷,嫘祖化为一只蚕虫从天上悬丝而下,埋入地下土中的小白马尸骨渐渐长出一株大树,蚕虫悬挂树上,以叶为食,吐丝作茧。这树后人叫它伤心树或桑树,寓意着嫘祖那一段伤心的往事。其他图面像梦幻似的,把人们带进了桑茂、蚕肥、茧大、丝长的丰收境地。“选椹”、“种桑”、“树桑”、“条桑”四图,展现了清代川北山区培植桑树的情景,今天植桑仍然采用这些方法。此外“窝种”、“体蚕”、“馁蚕”、“起眠”、“上蔟”、“分茧”、“腌种”、“缫丝”八图,展现了清代川北山区百姓养蚕、缫丝、纺织的全过程。

  广元的奇山异水,融入了“蚕桑十二事图”的画屏之中。透过十二事图,人们能够清晰地看见美丽的田园风光、勤劳的蚕妇和繁忙的村庄。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川北山区人民栽桑养蚕的场景,有移桑、种桑、采摘桑叶的场景,两人脚下放的都是装桑叶的背篓,人们背着满满一背篓桑叶,旁边还有一棵桑树。背桑叶的人,手里还拿着一根打杵子,这既是为山区人背的背篓太沉重了,需要打杵子支撑背篓的重量,让背的人歇一下气,同时,打

杵子也是防身工具,遇到狗和蛇,就用打杵子驱赶。画面还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淳朴的民风和民间的天伦之乐,一般的轻活都是妇女们做,妇女们在席子上劳作,孩子学着帮忙,老人悠闲地撑着腮,左手拿着水烟枪在一边观看,孩子们读私塾,桌上摆放着书和笔。整个图画的风景和人物栩栩如生,极富清代川北山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蚕桑十二事图”碑刻构图精致,布局严谨,采用平图阴刻手法,镌刻工巧,运笔潇洒流畅,线条柔美潇洒,景物神形兼备。其构图、布局、神态、线条、画技都达到很高水平,这是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石刻连环画,是我国清代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珍贵史料实物和古代科普创作艺术瑰宝。

  那么,“蚕桑十二事图”究竟出自哪年、由何人绘制而成的呢?据《广元县志》记载,“蚕桑十二事图”的作者叫曾逢吉,湖北京山人,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昭化、广元的县令。他在昭化任县令4年,在广元任县令12年。

  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举人身份的曾逢吉,以军功出任昭化县令。他任昭化县令期间,,四川、陕西、湖北的广大地区饱受了这次战乱的创伤,昭化是战乱的重灾区之一。当时,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力水平低下,百姓衣食不足。曾逢吉上任伊始,昭化灾荒特别严重。他接替前任县令顺天举人罗应枢的工作,一边赈济救荒,一边发展生产,特别重视教民栽桑养蚕。在任四年,大力倡导植桑,“在昭化县四至八条的驿路和书院、寺庙植桑数十万株”。

  从此,昭化蚕桑大兴,成为川北一带著名的蚕丝产区。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曾逢吉调任广元县令,知府徐秋山命令他在古蜀道两旁栽柏插柳,绿化驿道。曾逢吉趁机禀报知府大人说:“与其植柳栽柏,不如按沿路地段和户数,组织民众栽桑,既绿化道路,又增加收入,造福于百姓。”知府大人知道曾逢吉在昭化栽桑养蚕初见成效,于是就点头赞同。曾逢吉到广元一上任,就派人勘测广元境内古蜀道里程和户数,按照里程和住户多少下达任务,要求每华里植桑360株,谁栽谁管谁受益,核实造册上报县里,并按植桑株数分别给予奖赏。规定植桑50~100株者赏小银牌一面,植100~200株者赏大银牌一面,植300~400株者赏布一匹,植500株以上者赏绢一匹,并颁赐匾额,以旌勤劳。县里颁发的奖赏措施,很快激发了全县民众种植桑树的积极性,一两年后,广元四周的荒山、驿道两旁,桑树成林,郁郁葱葱。全县四方驿道一千余里,种地户2810家,共植桑23万余株。春去秋来,桑葚夏熟秋落,四五年后,竟至千余里蜀道沿线桑树逾百万株,广元境内桑树成荫,绿色覆盖四周群山、道路和沿江两岸。经官民12年苦心经营,“千里驿道,皆桑树成荫,胜过何阳桃花,江南柳色”。驿道沿线的村民,家家养蚕,蚕茧一下来,挑到集镇上换油盐,换日用品,换回许多零用钱。每年春末夏初,川北山区少雨,蜀道沿线塘堰枯竭,溪水断流,蜀道上旅行的人们通常要自备饮用水。自从驿道两边栽植了桑树,过往蜀道的客商便知道,杏黄麦收时节,是一年中过往蜀道最轻松的时刻。这时候,桑树上的桑葚由青变红,由红变紫,过往客商不必担心路上难以找到解渴的饮水,只要口渴了,顺手摘下路边桑树上几粒桑葚放在口中,那感觉是又酸又甜,止渴生津,仿佛是上天赐予的圣果。苍翠而茂密的桑树叶,为过往歇息的人们投下一大片浓荫。旅途劳顿者在桑树下稍坐一会儿,就会疲乏消失。就是酷暑季节,驿道凉风因桑树而生,帮助客商褪去暑热的疲劳。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冬天,曾逢吉升任松潘知州,为了避免后来的县令荒废这项对农民有利的事业,他在离任之前,费尽心机,总结了十多年来在昭化、广元推广植桑养蚕、选茧缫丝的经验,精心绘制成《蚕桑十二事图》,用阴刻手法,刻于利渊石板上组成画屏,列于先蚕祠,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从采种育桑到养蚕缫丝的全部过程,以资后世借鉴。该图以民间传说的“嫘祖倚马思蚕”作首图,寄托了民间企盼桑茂蚕肥、茧大丝长的美好愿望,正图以十二幅画来表现栽桑养蚕的全部过程。他在发展桑蚕的过程中,悉心研究蚕桑技术,还撰写了《树桑琐言八则》、《树桑五法》等书,以指导百姓栽桑养蚕。

  “蚕桑十二事图碑”出自一个清代县令之手,实属难得。“蚕桑十二事图”告诫当地百姓及继任县令不要荒废了植桑养蚕造福百姓的事业,并留传后世,可谓匠心独运。


作者简介

  孙先成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研究员、四川电影家协会会员、广元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元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利州区作家协会会员、民革四川省广元市直属二支部荣誉主委、广元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