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我与铜仁学院...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我是2013年7月调入铜仁学院的,至今已经三年。从一个专科学校调到本科院校,从一个职能部门岗位调到专业院系岗位,这对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报到那天,正是铜仁夏季的日常天气,晴朗无云,气温很高,我先去饶小华副书记办公室报到,饶书记给我提出了工作要求,尤其强调要团结同志,要和班子同志多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系里做工作很愉快也有些成效,这应该是“法宝”之一,至今我仍然这样要求自己。去系里(当时叫做生物科学与化学系)的时候,侯长林校长和饶小华副书记带着我,老师们都在系会议室等着。踏进会议室的那一刻,我有点胆怯不安,甚至有些羞涩。




      见面会是沈正雄书记主持的,领导们讲了话,我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记得我主要表达了几点:一是要讲奉献,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敬业奉献;二是要讲学习,尽快提升自己的服务管理和学术业务水平;三是要讲团结,多和同志交流,虚心听取同志们的意见。会议结束后,我虽然走进了办公室,但离开了我以前那个群体(铜仁职院党政办公室),一时还很不习惯,心里依旧忐忑,一直反问自己,我能干好吗?我怎么才能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时至今日,我回忆过去三年的工作,有很多值得留念的记忆,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情。

 

心灵的融入

      报到的时候,时值期末,学校正在组织期末考试,学期即将告一个段落。另一项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工作——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质性推进刚刚拉开帷幕,学校正面临办学思想顶层设计大讨论阶段,而各系仅仅停留在为各项指标和观测点收集支撑材料的阶段。,但当时我是外联组的组长,更多的是做联络服务工作,业务上的工作只有一些理念,没有实质性地参与。现在到了系主任的岗位上,要做的事情与以往有很大的差别,内心很没有底。值得庆幸的是,我找到了一条可以学习快速提升的路径,就是学校评建办专门开辟的一个评建工作QQ群,除了传递文件、通知安排工作以外,老师们很喜欢在群里交流工作心得,答疑解惑。我在群里先是“潜水”,暗中阅读老师们的交流内容,尤其是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讨论,对学时、学分、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核心专业课、试讲验收等等本科人才培养的术语就在阅读大家的聊天记录中加深了理解。尤其要感谢的一个人,是当时物理系的冉耀宗老师,我不知道他的身份,但是我感觉他爱思考,很热心,对本科教学的理解也比较到位,所以我有什么疑问,都是通过QQ私聊请教他。当时他也不认识我,但很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就这么“神交”了一段时间,很久以后才在生活中认识。




      在这期间,有一个状态数据库的填报工作,我们生化系是郭春喜老师在牵头组织,相关的几位老师协助,采集全系的相关数据。大家都非常认真,很投入,资料的来源都很客观真实,。8月10号晚上是学校的最后审核,我们一起在会议室再次核对和检查,也等候学校的反馈。当时的场景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是紧张、焦虑?还是成就感?说不清楚。我在现场发了一则微博,内容是:“今晚是数据平台填报的最后审核,系里的兄弟姐妹给我的感觉,怎么和职院办公室——我的老根据地一样?这种氛围让我感觉回到了以前,特别温馨,真真有想流泪的冲动。不是忘了以前的战友,而是,新的环境和以前一样,是我心灵的另外一个家。”现在想来,从7月8日到8月10日,刚好一个月零2天,我的心灵其实一直在游荡,这个时候才真正找到了归宿,融入了新的集体。


“自封”的排头兵

      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是当时学校的首要任务,要圆满完成这个任务,困难很大。尤其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亟待确立,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学校通过邀请国家级专家来校讲学指导,自己组织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几次大讨论,确立了“应用转型”的发展思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生化系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实际情况,确立了“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争做学校转型发展排头兵”的工作目标。目标确立了,怎么实现,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中间经历了很多磨砺,有欢乐也有痛苦,有失败也有成功。借此回忆两件高兴的事情。

      一是迎接评估专家组的涂青云教授(时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校长)。那天中午,由于紧张,我几乎没有睡着,反复将我们上午合议确定的汇报内容复习了几遍。下午两点半,涂校长准时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们生化系的班子成员都等着的。说实话,当时他阴沉着的脸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热情而有所改变,直到我的汇报结束。我除了汇报生化系的教学、科研、师资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外,还表达了对人才培养的一些认识,比如,学校的产品是专业和课程,学生是用户;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关系要像有机体中的细胞和细胞之间的关系一样,是有机的、,我只是学习过有体会);还主动表达了应用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困惑。我感觉他的面容逐渐舒展,问了我一个问题: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顶层重要还是专业院系重要?我回答:都重要,学校顶层确定办学定位,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专业院系完成人才培养的具体任务。他可能对我的回答比较满意,说了一句让我们悬着的心平稳落下的话,“你们的陈述激发了我说话的兴趣,来之前我是不想说话的”。结束后,我们邀请他和我们合影,他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可能他和学校领导交流的时候表扬了我们生化系,所以我们后来也得到了领导的表扬,这是后话了。




     二是铜仁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落户学校。这个事情有些机缘巧合,和食药系统结缘是我们系的王岚老师引的线。她当时承担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玉屏试点县的工作,我因此认识玉屏食药局的吴建云副局长,从他口中得知有一个国家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规划项目,项目经费有2400万元,要新建铜仁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正在看地。有了这个信息,我联想到铜仁职院和铜仁市质监局合作共建的校内实训基地,想到我们学校的应用转型的关键点之一是“政校企合作”,马上想到能否将这个项目引入我校新校区,资源共享,将它建成为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于是我将这个信息向侯长林校长汇报,他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要我先拟一个思路。我就从我们铜仁学院和铜仁市食药监局双方之间能够互补的优劣势、合作的共赢点、成功保障、制约瓶颈和破解办法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个材料叫做《铜仁学院、铜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共建铜仁市食品药品检测检验中心影响因素分析》,侯校长亲自带队,教务处舒华处长、人事处杨成光处长和我一起随同,到铜仁市食药监局洽谈这个合作项目,双方都很有诚意,很快达成合作一致意见。代亮副校长亲自带领新建办的同志和食药局的领导,现场勘察、划地,将项目落到了实处。合作协议书是2014年9月25日签订的,铜仁市人民政府网、贵阳网、经济网、今日贵州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做了报道。现在建筑大楼拔地而起,预计今年底投入使用。现在,我校与铜仁市食药监局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续效应比较明显,今年承担了“铜仁市食药系统新任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提升培训”任务,正在洽谈合作招收订单学生事宜。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事情,连续两年获得学校年终绩效考核一等奖第一名;毕业生考研成绩一届胜过一届,甚至12级生物科学班的史荣荣同学考上了厦门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15年毕业的首届园林专业毕业生在高压政策下完成的“毕业设计”得到了行业专家的点赞,并成功举行了“毕业设计作品展”;在社会服务工作中,从最初的主动找上门推销自己并受到质疑,到今天找上门寻求合作和科技支撑的行业、企业越来越多,甚至应接不暇......我们实现了从“争做”到“勇做”学校转型发展的排头兵的目标。成绩的取得,是大家的功劳,“生农六兄弟”“考研班的班主任”“为争实验设备资源哭泣的小姑娘”“博士级的实验管理员”“洪灾后的失联人”“师姐弟的争执”“正处级的驾驶员”......,沙沙、苗苗、佳佳、婧婧、庆庆、丽丽、伽伽、涛哥、小龙女、胖其、忠利、天友、均德、张博、康博、杨博、李博、巴博、王博,还有梅杰小朋友等等,QQ群里严肃的工作交流和放松的调侃嬉戏、微信群里共勉的心灵鸡汤和跨年的祝福红包、镇远古城素质拓展、云舍打糍粑......一个词组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名字就是一个鲜活的小伙伴的形象,讲述的是一个个为学校发展挥洒热血和汗水的鲜活的故事,体现的是一种相互关心、帮助和激励的大家庭似的温暖。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细说的故事和不全部数出的名字。总之,我为我们的团队骄傲,为我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而骄傲,为他们点赞。


离别的眼泪

      2016年5月23日,是周一,下午是生农院的每周一会,也是我离开生农院的日子。下午3点,饶小华副书记和组织部的王劲松副部长来到我们开会的地点——依仁楼B204教室,宣布我的岗位调整。首先是王副部长宣读文件“罗静同志任发展规划处处长,原任职务自然免除”,然后饶书记讲话,之后我们班子的三个同志表态发言。我一开口,一个“很不舍”便让我几度哽咽,说不出话,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只好请建新书记先说。我的好搭档,也是我的好朋友——李建新书记对我的成绩做了肯定,对我的为人也作了很好的评价。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冉辉,他是我高中时候的师弟,也对我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我的性格比较倔,我和罗静院长之间在工作上也有很多争论,但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她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工作,再苦再累,心情都是舒畅的。”我稳定了情绪,表了态,服从组织安排,也发了言,具体内容有几点:第一,我在生农院工作的近三年,扪心自问,敬业奉献、任劳任怨、团结同志是问心无愧的;第二,无论是预算经费还是科研平台经费,没有乱用集体的一分钱;第三,重大事项都是在充分尊重民主的基础上,集体决策的,没有掺杂任何私心和私利。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由于我们在学校应用转型过程中,立志争做院系排头兵,所以工作要求提高了,工作时间延长了,工作量加大了,占用了比以往更多的同志们的休息时间,觉得对不起大家;第二,由于自己学术水平有限,在科研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协调、鼓劲和争资源的作用,没有完全起到院长应该起到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觉得对不起大家;第三,在服务管理过程中,换位思考和理解不够,刚性有余,韧性不足,在公开场合批评同志,觉得对不起大家。随后,我请求大家,我的学术身份还在生农院,科研依托还在生农院,我永远是生农院的一员,是大家永远的朋友。现在想来,我的发言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忘了感谢大家了,感谢生农院这个团队,接纳了从高职院校来的没有任何院系管理经验的我做院长,无条件地支持配合我做了些有别于其他院系的额外的工作,这些都是我想表达的,当时我真傻。


作者:罗静(发展规划处处长)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