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书画收藏与鉴赏常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书画一直是收藏热潮中的领头项目,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收藏家以及普通百姓的追捧。尤其进入今年后半年,以投资为目的社会资金大量涌入书画收藏市场,加之对书画收藏感兴趣的人群在急剧膨胀,导致书画的市场价格全面上扬,书画藏品的增值幅度接近一倍。面对书画艺术品投资的这种高额回报和纷繁复杂、鱼目混珠的艺术品市场,很多投资者和书画收藏者依然遇到的共同难题是:怎样买到零风险又能够保值增值的书画真迹呢?大多数收藏者尤其是初涉书画收藏的新手,在选择书画收藏品时无从下手,经验不足,往往受到赝品之害。笔者从事书法创作、书画鉴赏和收藏已有20多年的经历,具备了一些粗浅的书画鉴赏和收藏经验,在这里愿与广大收藏者进行学习和交流。


一、收藏者自己要有一定的实践积累。一个真正的书画收藏者或书画投资者,仅仅依靠别人的眼力来从事收藏和投资,短时间是可以的,但长久依靠别人就不太现实。真正的收藏者,必须要有自己的眼力和鉴别能力,才能够藏有所获,买到赝品的风险就会降低。鉴定经验主要来自于实践积累,再没有其他途径,只有通过大量观看和悉心研究书画作品本身(既要看真迹,也要看赝品,二者缺一不可),以此来提高鉴定眼光和评判水准。笔者在多年的书画鉴定和收藏实践中,曾经目鉴了明代、清代、民国以及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一万多幅,积累了一些鉴定经验,甄别真赝的眼光也在逐步提高。对书画鉴定人员来讲,实践经验是第一位的,鉴定理论永远是第二位的。当然也与鉴定家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尤其是对美学的悟性有很大关系。没有亲眼观摩过大量书画作品,不对书画作品本身(即原作而非印刷品或照片)进行深入研究,不真正进入市场参与“实战”,没有交过“学费”的经历,没有吃过赝品之害的苦头,仅仅凭鉴定理论著作等书本知识作鉴定的人,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鉴定家,其鉴定水平和结论也就可想而知。

二是不要奢望在地摊上“淘金”。地摊上陈列出售的所谓名家书画作品,尤其是古代名家的书画作品,是真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地摊上的东西往往都比较便宜,谁会将古代的书画真品和名家的真迹摆在那里,而且卖家要价反常的低廉?一幅成千上万元的书画真迹,为何不上拍卖会或上门出售给那些识货的收藏家或经纪人,而偏偏要摆在那里等待绝大多数不入行的路人呢?答案只有一个:货主的东西是想出售给外行。书画赝品仍然有市场的现象说明,外行往往是赝品的最大买家,外行的购买力有力地支撑着赝品市场的存在。

三是不要听卖家给你“讲故事”。卖家为了证明作品的真实性,往往要给买家讲绘声绘色、真名实姓、流传有序的“故事”,相信故事者,多半是最后的上当者。凡故事听起来越真实,作品是赝品的可能性越大。因为,真货自有真品质,无须故事来证明。


四是不要轻言“捡漏”,须知捡漏需要过人的眼光。捡漏是把别人看走眼的东西低价买回来,没有过人的好眼力是绝对办不到的。捡漏首先需要高人一筹的眼光和扎实的实践功底,同时需要好运气。虽然已经入门,但不是本行业的高人,要想轻易捡漏,这种想法非常幼稚。试想,在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年,交了无数次的学费,凭卖字画吃饭的人,能让还没有入门或刚刚入门的你,把一个宝物以超低的价格从他手中捡走吗?!

五是切勿贪高求大,不要盲目购进大名家的作品。初涉收藏领域的爱好者,要遵循先易后难、由小到大的一般规律。应该从价格不高的小品起步,逐步积累经验,练就眼光,然后才能涉足中档、高档的大货,有了经验积累和好眼光,就可以避免上大当、受大损失。在收藏领域里,无论多么大的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没有常胜将军;无论多么高明的收藏家,也不能保证只买真品从来不买赝品。在书画收藏界,谁如果说自己从来不失手,也永远不会走眼,那绝对是在吹牛。因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其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总是有限的,而作伪的技术和手段、时间和空间则是无限的。况且,如果是水平高但名气不大的画家,模仿名气大却水平一般的画家;如果是古代名家模仿古代前辈大名家的作品,作品流传至今,那鉴定过程和鉴定结果,就会变得难以想像的复杂,连国家顶级的鉴定专家也会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因此,初入收藏门,切莫贪高图大,尤其对大名家的作品要谨慎买入。现在市场上陈列的和一般人手中收藏的署名“左宗棠”、“于右任”、“启功”、“刘炳森”等名家的作品比较多,稍微具有一点收藏知识的人,都不会相信名家的作品会如此之多。实际上,左宗棠、于右任等名家的作品真迹,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每幅价格都绝不会低于七八万元,启功、刘炳森的每幅也不会低于三四万元。到过北京琉璃厂、潘家园等书画市场走一圈的人,都会知道署名“启功”、“刘炳森”、“欧阳中石”、“沈鹏”等现代大名家的“作品”批发出售,20元一张,要多少有多少。因此,我们尽管不能就此下结论市场上陈列的大名家的作品全是赝品,但真迹极少却是不争的事实。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