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研学旅行,让身心放飞在路上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新闻背景

xinwenbeijing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近日,,要求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研学旅行”为何如此受重视?这一举措又将如何助力教育改革?怎样设计路线才能避免研而不游、游而不学?这成了推进研学旅行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注重内涵打造。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缺一不可。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如何更好地体现教育功能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体现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应基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进行科学的系统性设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增强计划的适切性。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灵活安排时间。


北京教育学会会长罗洁:

在游学中,若过度地强调学,那么学生便会背着包袱去游学;如果只强调游乐,便会失去课程的本质。怎样才能做到游与学深度融合?学校层面,一是认真修订学校游学课程的整体规划,并让全校教师都能理解游学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二是要明确游学课程是一门校本必修课,且课程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就是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同时还可以吸纳一部分有能力的家长参与游学课程的开发,让游学课程拥有更广阔的实施空间。教师层面,需要逐步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课程,“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没有明显的有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足功课,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的准备。首先,学生自身必须检索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是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的学习状态;二是教学中如何寻找“关键事件”,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观念;三是教师的“临场智慧”,教师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能够让学生总是处在“旅行”、“研学”的热爱和分享状态,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充分激发,虽然“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内容难以做到先后连贯,教学的进度也没有连续性,但是,“对经验的新态度和新兴趣的发展”,是“研学旅行”课程教学的内涵,这是先后联系并不断向前延续、向上提升的。


北京启行青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蔚:

研学旅行除了可以在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之间建立紧密连接外,最核心的还是借助教育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此外,研学旅行致力于学生的自我认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以实际的生活和社区问题为脚本进行专业化的课程研发,其本质上将有利于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建立,和学生强烈的社会认知和归属感的建立,跳脱出单向的知识学习和成绩追求,最终也会促进教育公平。


为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需要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在内容上实现很好的衔接和互补,在教学形式上实现更多的拓展和创新,包括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等多种类型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相应教学方式上的跟进、更新。


北京安外三条小学校长程洪: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路该怎么行,还要综合考虑,要符合年龄特点,也应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作为基层学校,需思考几个问题。思想认识。强化对研学旅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研究研学旅行可培养哪些思想品质和身心素质。选择资源。课程建设者重点思考可以有哪些研学旅行的资源,明确体现育人导向,研什么、学什么,促使研学旅行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涵盖丰富。主题设计。结合适宜的资源和学校文化、学生年龄特点进行主题设计,如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活动可吸纳家长的学习力量,不断加大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发挥主动性、创新性。多方支持。学校开发研学主题过程中应调动多部门的联动资源,形成有效支撑体系。志愿者体系建设。在研学活动中可充分发挥家长的志愿者作用,协助学校和研学旅行提供服务单位有效安全的推进。(本报综合整理)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