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拯救银行政府又将付出什么代价?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文/蔡慎坤



“2016银行业发展论坛”于7月7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未来银行之路·转型与突围。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出席并做主旨发言。他表示,近三年来,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需要银行业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


银行体系又一次陷入困境,当潮水退去,人们才会看见谁在裸泳,在经济繁荣高歌声中,银行业存在的问题被掩盖了或者说被忽略了,当经济80%的利润都被金融业掠夺之后,仍然留下了巨大的窟窿,。


考虑到相关数据长期以来的不透明性,的规模和地方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字,银行体系不良资产规模究竟有多大,恐怕连银监会都说不清楚。


美国对冲基金经理Kyle Bass认为拯救银行体系可能需要10万亿美元,这几乎超过了经济的整体规模。当Kyle Bass今年2月第一次给出预测数字时,没有几个人相信,但真正的原因在于这一看上去不可能的拯救计划全世界都无法承受。


接受彭博社上月末调查的15位分析师表示,,但80%的受访者预计,救助行动会打压市场,拖累银行股和人民币汇率走低,同时推高政府借贷成本和信用风险,。


虽然这一救助规模远远低于Kyle Bass预测的10万亿美元,但分析师的答复反映出对银行业可能难以应付不良贷款激增局面的普遍担忧。大和资本市场驻香港的亚洲首席经济师赖志文称,,需要大规模创造货币。


为了支持经济高速增长,银行业多年来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廉价信贷资金,如今不良债务堆积如山,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官方数据显示,在截至3月份的一年中,的不良贷款增长逾40%,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占到债务总额的1.75%。


但外界普遍相信,这一数字严重低估了不良贷款的真实规模。据里昂证券估计,截至去年末的不良贷款接近11.4万亿元人民币。分析师大多认为,、出售国有资产、,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和日本滨银总合研究所认为拯救计划至少需要三万亿美元。


2014年,“工建农中”四大商业银行净利润分别为2758.1亿、2278.3亿、1794.1亿和1695.9亿元。工行利润甚至超过美国苹果公司,当年苹果利润约为2418亿元。2015年他们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只有0.5%、0.7%、0.74%、0.28%,而不良贷款持续上升。


银行体系的暴利近80%来源于存贷款利差收入,的暴利更加明显,银行体系内的近百万亿元存款,以负利率的方式为银行业贡献了超额利润,因利息剪刀差从储户手中实现的利益输送,相当于社保基金累积下来的总额。

 

在经济持续下滑、实体经济长期不振的环境中,银行业却越赚越多,即使不依赖专业知识仅凭常识判断,也知道这样的情况极不正常。银行业的暴利与广大苦苦挣扎在高原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资金成本生死线上的中小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上世纪90年代为挽救濒临破产的国有银行,官方强令出台了存贷款利率固定差额,几乎保证了银行的稳定暴利,这种规定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护格局,使得银行业迎来了红红火火的暴利时代。

 

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曾在一个公开论坛上痛批银行业暴利,称银行业变成了高速公路,坐地赚钱,即使将银行行长换成小狗,银行也照样能赚钱。

 

银行业拥有全球最高的利差,最终利差达到5%-10%,而国外银行利差通常是0.2%-0.5%。在过去宏观调控控制通胀过程中,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控制贷款数量来实现对通胀的控制,而不是采用提高利率的方法。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一边是银行能从储户中取得廉价资金,另一边实体经济对有限资金的争夺,抬高实际贷款利率。一低一高,银行暴利就到手了。


银行业的暴利对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来说,是一场持续的灾难。银行暴利越多,说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越高,高利息吞噬了企业的大部分或全部利润,许多企业己沦为银行的一个赚钱工具。银行依靠特殊地位敛财,实是与民争利,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以及国民的整体消费能力,融资成本高对中小企业更是沉重的负担,使其不能正常成长甚至无法存活,更不能创造价值增加就业。

 

银行业的暴利,并不意味着银行有什么业务创新,也不意味着银行的管理方式有什么突破,而是靠得天独厚的牌照管制与固定利差,让银行无论是站着躺着都能赚钱!据银监会和银行业协会统计,银行业服务项目共计1076项,其中226项免费,占比21%;收费项目850项,占比79%。去年上半年,中、农、工、建、交五大行仅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就逾2000亿元。


,银行体系累积处理坏帐14,000多亿,2006年,银行体系坏帐仍然高达3万亿,在吸引花旗、瑞银等十余家大外资银行做为“战略投资者”入股后,巨额坏帐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日本银行同业对消减坏帐的能力深感望尘莫及,因为他们花了十几年也不过才将坏帐降低了1、2个百分点。

 

银行业有了政府的精心呵护,对风险可以说视而不见,在长达10多年的房地产疯狂中,千千万万“房奴”为银行业贡献了巨额的暴利!相对于对GDP贡献超过70%却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将资金贷给有土地担保的地方融资平台,显然是银行更好的选择。高企的地方债务将直接危击的银行业,一大批地方政府早就资不抵债,根本没有能力偿还银行借贷。地方政府都设立了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或基金公司,这些国企又设立N个子公司,在N个子公司下还设立N个孙公司。地方政府直接把土地或资源划拨给这些企业,再由这些企业和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或者信托产品,最后把融到的资金又给地方政府挥霍。

 

理财产品惯常的做法是,信托公司设计包装一个项目,银行做成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到这个项目。理财产品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官方没有权威说法。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透露:把银行体系之外的理财、信托都计算进来,的“”规模为36万亿,占GDP的比重约70%左右。银行将大笔钱投向融资平台的大项目或是房地产,许多项目并没有稳妥的收入保证,一旦房价低迷或下跌,理财产品就会出现巨大的风险。

 

上世纪80年代末的巅峰时期,日本银行业在全球信贷市场的占有率最高曾达到30%,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几乎都属于日本———这和银行业的现状很相似,目前有4家银行跨入市值最高的十大银行之列,和美国平分秋色。但日本企业在房地产泡沫中积累的大量呆坏账,使得日本银行资产在短短几年间便灰飞烟灭。银行业会不会步日本后尘?从目前情况来看,应该说已经为期不远。

 

由于银行业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的缘故,目前银行业的巨额暴利,已经为巨额风险埋下了隐患。正如马蒂娜-奥兰齐(Martine Orange)在《银行业的巨大恐惧》中提醒的那样,最容易受到房地产逆转伤害的银行业,正在一步步走向深渊。


据有关机构估算,银行信贷中,60%~70%其实都与房地产有关。无论是房地产上下游产业的企业贷款,还是个人住房及土地抵押贷款都是如此。房价上涨时,这些贷款风险自然隐蔽起来,如果房价下跌,其风险有多大并不是银监会所能把握的。当某个资金链环节断裂导致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爆发时,不仅掩盖的问题会全部暴露出来,而且很容易迅速放大风险并随之蔓延。


一旦银行体系风险大爆发,银行从业者该升官的升官该分赃的分赃,。


敬请关注蔡慎坤公众号:cskun1989,sk001989

蔡慎坤原创作品,欢迎分享转发

公号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蔡慎坤 微信公号cskun1989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