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CSCO 2016】专家访谈:阿帕替尼的临床应用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北京时间9月21-24日,一年一度的国内肿瘤学盛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年会在厦门如期举行。阿帕替尼是我国国内自主研发的晚期胃癌小分子靶向药物,自其上市以来,已使数以万计的晚期胃癌患者得到了生存获益,也得到了广大肿瘤科医生的普遍关注。借此次CSCO®召开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围绕阿帕替尼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白玉贤教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臧爱民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林小燕教授进行了现场采访。


刘云鹏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Q:阿帕替尼能够高度选择性地结合VEGFR-2位点,阻断下游信号传导,具有强效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它的临床效果是否证实了上述作用?未来能否进一步拓展其应用?


刘云鹏教授:阿帕替尼能够选择性地结合VEGFR-2,大量研究已经证实,阿帕替尼有较好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抗血管新生对胃癌的治疗很重要,可以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可以预见,阿帕替尼在胃癌治疗中会越来越重要,能否与化疗药物联合取得更好的结果令人期待。另外,双靶向药物的联合同样值得探索,让我们拭目以待。


Q:晚期肿瘤广泛转移的患者往往无法耐受化疗治疗,此时能否接受阿帕替尼靶向治疗?


刘云鹏教授:晚期肿瘤患者通常以全身治疗为主,进入靶向治疗时代后,体能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化疗副作用的患者大大获益。靶向治疗药物没有放化疗药物的一些严重毒副作用,安全性较好,适合晚期肿瘤无法耐受化疗治疗的患者。靶向治疗使无法进行化疗的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Q:有研究显示,晚期胃癌患者,即使在四线治疗失败后,给予阿帕替尼仍能够控制和改善症状,使患者获益。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掌握阿帕替尼的使用时机?


刘云鹏教授:在四线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胃癌患者,使用阿帕替尼仍能够控制和改善症状,为晚期只能接受支持治疗的患者带来了生存获益,并使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上述经验也提示我们,对于体能更好的患者,在二线甚至一线治疗中单独或联合使用阿帕替尼可能会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未来应积极探索阿帕替尼的靶向优势人群,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研究。使更多、更适合的患者获益最大化。


白玉贤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Q:阿帕替尼与化疗药物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能否获得1+1>2的疗效?


白玉贤教授:目前,阿帕替尼多作为晚期胃癌患者的二线或三线治疗药物,且多为单药治疗。基于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不同的药理作用机制,已有临床医生开展关于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Q:阿帕替尼在肝、肾毒性方面表现如何?


白玉贤教授:我认为阿帕替尼在肝肾毒性方面的安全性较好。在该药上市前开展的Ⅱ期及Ⅲ期临床研究中,我所在的中心患者均有入组。从当前积累的用药经验来看,无论是前期临床研究亦或后期的观察性研究,均未见严重的肝肾毒副反应。


Q:目前,阿帕替尼在实体瘤中的应用方案是什么?


白玉贤教授:目前,阿帕替尼的主要适应症为晚期胃癌的三线治疗用药。但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缺乏理想特异性抗癌药物肝癌、胰腺癌、肺癌等患者,使用阿帕替尼亦可观察到肯定的疗效。基于此,将来可进一步开展阿帕替尼用于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以及治疗其他肿瘤疾病的相关研究。


臧爱民教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Q: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有何对策?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对患者的益处何在?应用阿帕替尼后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是否需要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


臧爱民教授:晚期胃癌患者对治疗耐受性差,疗效也不理想,而阿帕替尼在上述两方面表现令人满意。在阿帕替尼的临床使用中,我们最常遇到的不良反应有蛋白尿的出现,但在停药、减量后很快消失;转氨酶升高,该症状与与肿瘤肝转移无关,在停药或减量后亦可慢慢恢复。总之,大多数患者对阿帕替尼耐受性好。年龄较大患者可以从500 mg或750 mg剂量开始初始治疗,再慢慢加量,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Q:阿帕替尼适用于晚期胃癌标准化疗失败后的患者,根据目前的经验和临床获益,它的应用能否前移二线甚至一线?


臧爱民教授:目前已有尝试将阿帕替尼提前至一线、二线使用,并且发现一线、二线患者获益似乎大于三线使用的患者。我们在临床遇到过两例75岁以上患者,患者饮食状况较差,家属不接受化疗,经过反复协商,将阿帕替尼应用于一线,患者获益非常好。


阿帕替尼是唤起肿瘤医生信心的药物,希望未来可以扩大其应用范围,目前在反复复发的乳腺癌、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尝试使用,患者接受程度都很高。在大肠癌、肝癌的尝试过程中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尽快进行更多临床研究,为更多类型肿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林小燕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Q:阿帕替尼是目前晚期胃癌靶向治疗药物中唯一的口服制剂,请您谈谈患者依从性的提高对临床治疗的意义?


林小燕教授:阿帕替尼Ⅲ期临床结果表明,对于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予以阿帕替尼不仅可延长其无进展生存期(PFS),亦可为患者带来总生存(OS)获益。阿帕替尼因其口服给药方式,尤其对接受长期化疗后治疗耐受性较差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显著改善作用。而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改善,可进一步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同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Q:晚期肿瘤患者因疾病进展等原因,会出现乏力、纳差、体力不佳等症状,导致进一步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降低,不良反应较重,阿帕替尼的用药剂量和方案是否需要根据患者进行调整?


林小燕教授:相比于其他部位的肿瘤患者,胃癌等消化道肿瘤患者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出现乏力、纳差等表现较为普遍,总体治疗耐受性相对欠佳。临床实践表明,小剂量(500mg)阿帕替尼即可为患者带来获益。因此,对于一般情况欠佳的患者,可从小剂量予以给药,待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可逐渐加量至治疗剂量(750mg)。


总之,临床工作中可综合患者治疗耐受性和疗效适时调整阿帕替尼的给药剂量。


Q:从抗血管生成的理论来看,更早抗血管治疗患者获益更多,试验证明阿帕替尼治疗胃癌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不耐受或不愿意接受化疗的患者能否更早应用阿帕替尼治疗?


林小燕教授:从药理作用机制而言,阿帕替尼是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药物,而血管生成贯穿于癌症早期至晚期的整个过程之中。临床治疗时确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愿接受化疗,抑或因化疗副反应较重而拒绝继续化疗。虽然目前阿帕替尼的适应证是二线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胃癌患者,但对于无法化疗的患者,阿帕替尼的疗效是令人满意的。因此,期待后期可有研究进一步探索阿帕替尼用于更早期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阿帕替尼治疗可为患者带来PFS、OS获益。而其口服给药方式无疑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期待后期能有阿帕替尼治疗更早期患者的研究公布,例如与化疗药物联合、维持治疗等方面。此外,多数肿瘤的生长都需要血管生成的参与,因此,其他肿瘤可否应用阿帕替尼亦有待后续研究探索。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