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挖啥呢”沙龙Vol.1 | 传播之桥——公众考古与纸质媒体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挖啥呢”公众考古学术沙龙·壹 

传播之桥——公众考古与纸质媒体



◆ ◆ ◆ ◆


导言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挖啥呢”一直在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为公众传播考古文博的资讯与知识。2017年到了,这一次,我们将换一种身份,通过线下的沙龙,为公众考古践行者,提供切磋“公众考古怎么办”的平台


“公众考古”一词进入中国十余年,对其的实践与研究已进入方兴未艾的新时期;中国考古乃至文博行业从“是否公众考古?”,已进展为“何不公众考古?”,可喜可贺。但作为公众考古的践行者,“挖啥呢”也看到,现在中国的公众考古确实“做的”比“想的”多,研究比实践少。具体到每一个具体的公众考古领域,如传播、教育、文创、收藏、行政、立法、科技、艺术……都还或多或少缺乏经验的总结、理论的建设、系统的反思、勇敢的自诘。“挖啥呢”总想,如果能有一个机会,可以让公众考古的践行者乃至考古文博的从业者谈谈心、吐吐槽、交交朋友、聊聊干货,为中国公众考古的学术建设做点贡献,那该多好


心动不如行动。历时两年酝酿,至2017年元月,“挖啥呢”终于在兮院·23号和安妮看戏创意设计工作室的支持下,自筹经费,为各位公众考古践行者搭建起了一个促膝盘道的平台——“挖啥呢”公众考古学术沙龙。这一活动将成为2017年起“挖啥呢”各项计划的重中之重,暂定每1-2月举办一期,每期一个主题。我们希望这是一个轻松、真诚、高效的沙龙环境,我们希望这是一次促进中国公众考古学术建设的开始。


将于本周日举办的“挖啥呢”公众考古学术沙龙第一期,将以“公众考古与纸质媒体”为主题。长期以来,社会化的报纸、杂志,在公众考古传播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现在新媒体发展迅速,但纸质媒体作为新媒体中很多有质量的公众考古传播内容的提供者,仍然功不可没。不过现实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难题:一边是考古文博行业对学术性的坚持,一边是媒体行业对传播性的追求,二者兼得自然最好,但不能兼得的情况其实每有发生。考古文博行业和媒体行业为此搞到彼此“怨眼”,自然谁都不愿看到;那么如何寻求调和、共荣之道?如何搭好公众考古的“传播之桥”?“挖啥呢”公众考古学术沙龙第一期,将力争直面与解决这些重要的课题


召集人



奚牧凉


北京大学公众考古硕士

“挖啥呢”公众考古新媒体创始人

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记者


主讲人



李韵


光明日报《文化记忆》周刊主编


在光明日报工作20年,始终“战斗”在文博报道一线。


率先提出“文物保护是全民的事业”;提出“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提出“大明宫保护模式不可复制”;发现传统村落中私产权文保建筑修缮在资金上出现“政府钱不能用、企业钱不敢用、自己钱不够用”的尴尬局面……


20年,因喜欢而关注,因了解而执著。吃过不少苦头,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看到一些文博圈的问题,也体会到不少圈里的难处;替文物保护的弱势鸣不平,也为文物界的无力而干着急。20年,终于将自己混成了文物圈的死党。



颜竹


《华夏地理》资深编辑总监


主要负责国内原创选题的策划与制作,如《国宝山西》、《国宝河北》、《国宝浙江》等地理历史系列和《古琴考》、《髹漆录》等非遗系列。


沙龙信息


主办方:公众考古新媒体“挖啥呢”

特别鸣谢:兮院·23号、安妮看戏创意设计工作室


时间:2017年1月15日14:00  

地点:兮院·23号


兮院·23号


报名方式


本次沙龙在召集人、主讲人外,开放嘉宾名额。在主讲人主题发言后,将邀请主讲人与嘉宾共同就沙龙主题进行讨论。


嘉宾名额有限,报名入场。请至“挖啥呢”微信公众号后台,或本文留言区报名。请注明您的姓名、身份、想参加本次沙龙的理


从报名者中选出的成功入选者,主办方将于1月14日中午14:00前与您联系,告知沙龙具体地点与联系人电话。请您注意留意微信信息。


感谢您对“挖啥呢”公众考古学术沙龙的支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