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不点名、不考试、不批作业!这个“疯”老师被总理点赞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关注“京城传奇”,后台回复“皇帝”揭晓答案!

————————————————————————————————



作为启蒙思想家,他可能最特立独行;作为灵魂工程师,他又是如此几近疯狂。


文言文转白话文、新式标点取代旧符号、书写本改直行为横行……所有近代影响至今的汉字革命,都和这个“疯‘老师有关。

 

1887年出生的钱玄同,从小就与众不同。在父亲传统旧式的管教下,他很自觉地就意识到,臣民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所以书写“玄”字时,为避康熙“玄烨”的名讳,都会去掉末点,从不疏忽。




然而,16岁那年,这样忠君保皇的思想突然来了个“大逆转”!在读了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后,钱玄同说:


读完此书,方恍然大悟二百年以来满廷之宰割汉人,无所不用其极……章邹主张,实在是有理呀有理!


革命的思想一出现,便一发不可收拾。钱玄同18岁剪掉辫子开始办新潮报纸,20岁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研读教育学。




在东京留学期间,他开始师从章太炎。每当章太炎讲完课,大家在塌塌米上席地而坐时,他的话匣子总是最先打开,像连珠炮一样口若悬河,而且容易激动,谈到精彩之处,还不由得在坐席上乱爬。因此,鲁迅和许寿裳便给他送了个雅号“爬来爬去”,又称“爬翁”。


做学生这样不中规中矩,做起老师来也同样天马行空。


1913年,钱玄同来到北京,作为五四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化名人,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处任教。




最初任职教师时,钱玄同便热爱青年,关注青年教育。他曾发文提醒全社会要以青年的前途为重,特别提出教育者的天道人心,就是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青年,万不可敷衍于“乌烟瘴气”的旧社会。  


他曾在《新青年》发文说:


“我对于一切学问事业,固然不‘保存国粹’,也无所谓‘输入欧化’,总之,趋向较合真理的去做。


他对“国粹”的批判,眼界高远,胆略豪迈,当时有读者写信称赞:“钱玄同先生,我最佩服他,他是说话最有胆子的一个人。”


1918年,在北京召开的国语教科书编辑会议上,公推钱玄同为编辑主任。经过繁重的工作,他与马裕藻、陈大齐、徐悲鸿所选编的教材最终完成。其中有琅琅上口的民歌、情趣盎然的童话、生动感人的故事……而且每个字旁都标有注音符号,革故鼎新,大受好评。




就是这样一位改革先驱的老师,对学生从不端师道尊严的架子。钱玄同给学生写信,总以“先生”相称,自己则谦称“弟”。


有些学生诧异起来,钱先生怎么称我为“先生”呀,是不是他不认我这个学生了。他知道后,又将“弟”改称为“兄”了。


更有意思的是,据说他从不批改学生的试卷。但是,北京大学为此特意刻了一枚“及格”的木质图章,钱玄同把考卷直接送到教务室,由教务室统一盖上及格的图章,然后在按照各人的名字分别记入学分档案。




当钱玄同在燕京大学仍旧这样时,却碰了钉子:学校将他的未判考卷原样退了回来。钱玄同毫不退让,又将考卷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校方生气地警告他,如再拒绝判卷,将扣发薪金。没想到钱玄同立即作书一封:判卷恕不能从命,现将薪金全数奉还。”并在信内附上了若干钞票……




钱玄同1939年去世,其后数十年里,不断有他的学生撰文怀念其教育教学工作。据《文汇报》原总编辑徐铸成晚年回忆:“钱玄同先生上课,从不看一眼学生有无缺席,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该到的全到了。也从不考试。”


这样完全信赖学生的自觉自治的管理,一派大气磅礴。


而对于朋友,他又少不了“毒舌”。鲁迅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就是钱玄同的督促。尤其是《狂人日记》的面世,更是因为钱玄同的劝说。虽然之后两人关系分离,但鲁迅走上新文学道路的第一推动力,还是公认来自钱玄同。




钱玄同毕生从事教育,桃李满天下,而没有直接受到他教育的人,也一直间接受益于他的改革壮举。


正像总理说的:没有钱玄同等前辈锲而不舍的追求,也许我们今天还无缘享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之恩泽。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