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有一种情感,叫乡思难忘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2013年岁末,有幸于京城结识书画艺术大家王桂堂先生。有感于王先生对书画艺术六十余载孜孜追求勤学奋进的精神,遂以不逮之笔力为王先生整理自传,现已草成初稿,后期陆续推出,敬请各位喜爱书画艺术的朋友们关注!


王桂堂自传(王桂堂口述    高原水萱整理)

第一章  五龙河畔家业兴

第一节    钟灵毓秀之地

第二节    和谐温暖之家

一、钟灵毓秀之地

胶东屋脊,牙山挺秀,得天地之造化,纳自然之灵气,古木参天,环境幽雅,福地洞天,香火兴盛。牙山北麓,一泉始涌,众泉汇聚,以清水河之名,由西北而西南,再南行而入莱阳,在莱阳城南五岔口处,集蚬河、富水河、墨水河与白龙河汇聚而成五龙河,由此一路扬波,浩浩荡荡,奔流到海。


距莱阳城30华里,五龙河北岸从东向西一字儿排列着五个村庄:众水村、柴沟村、韩格庄村、马家夼村、牛百口村。五村卫河,河泽五村,自古而今,物产丰富,文化深厚,人丁兴旺。而柴沟村尤得母亲河眷顾,背山面水,自然形胜,土地富庶,人才辈出。柴沟村有三百多年的成村历史,村民全为王姓,村中建有王家祠堂,称为家庙,是历代王氏宗族祭祖上供的地方。左边及其后是王氏祖坟地,王姓的老祖先们就在这里安息,坟地中有翰林碑,王氏祖先中有读书进爵光耀门庭的,都在这里留名千古。


以王家祠堂为原点,往北,是一片名为大北坡的小山坡,坡后西面有一条小山沟,沟旁有一尊略似人形的黑色怪石,两米多高,人们敬畏地称其为“石人”。“石人”周围多是墓地,森然冷清,人迹罕至。再往北,山势更高,有半里路远后称大北山,平坦了一段路,又随山势增高到了小天,过小天到烽台山,约有45度的陡坡。烽台山是全村的最高点,松林密布,景色宜人,站在山顶上极目远眺,可以看到东面五河交汇的五岔口。往西看,能看到莱阳市海拔最高点荆山的主峰,而烽台山是荆山的支脉。向北看,能一眼看到三十里地外的莱阳城。向南可以看到纵横流淌的五龙河,但看不到山峦环抱的村庄。自古以来,烽台山是保卫莱阳城的军事要地,山上建有玉皇庙,还有古代留下来的将军墓,在阵阵松涛中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的积淀与厚重。


烽台山到柴沟村这一片,古迹处处,光龙头碑就有十几幢。山中清泉汇集,形成两条小溪,人称东北沟西北沟,两边的山像伸开的双臂,一东一西将整个村子轻轻地拥抱在烽台山的怀中。两溪随山势曲折蜿蜒,明灭可见,溪水潺潺,清澈透亮,且水量丰沛。得水之便,芦苇在这里扎根,水草在这里飘荡;杨柳在这里顾影,果木在这里吐芳;甲鱼在这里栖息,鱼虾在这里戏浪;青蛙在这里跳跃,鸣蝉在这里高唱;牛羊在这里觅食,鸟儿在这里飞翔。春来绿茵铺地,孩子们在这里踏青,挖野菜,辨草木;夏来鸟语花香,孩子们在这里乘凉,学游泳,识水性;秋来鱼鳖正肥,孩子们在这里忙碌,捕虫鱼,捞虾米;冬来水落石出,孩子们在这里散步,敲冰凌,捡石子。在孩子们眼里,这里不是公园,却胜似公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越过东沟是瓜龙溝。一座不高的小山,山上遍生樱桃树、山楂树、栗子树、苹果树、桃树和其他杂木。山顶上有一片松林,有的秀颀挺直,高可几丈许,似持戟勇士,威风凛凛地守护着柴沟村;有的虬枝盘曲,高不盈数米,似苍龙伏地,为柴沟村吐纳天地间的浩然之气。惠风和畅的日子,透过瓜龙溝的松林看旭日东升,“勇士”与“苍龙”尽裹于万道霞光之中,云兴霞蔚,松林竞秀,真是无限风光,画图难足。


越过西沟是高旦山。名虽称“高”,实则山势不高也不太险。与瓜龙溝相映成趣的是,高旦山坡顶上也有树,但其独特之处在于整个山顶有且只有一棵松树。这棵苍松生于柴沟村建村之际,见证了柴沟村数百年的历史。苍松虽老,却老当益壮,独立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边,造型奇特,端庄大方,虽无泰山、黄山迎客松之名气,却有超越两山迎客松之美观。尤其在夕阳下山之时,火红的太阳挂在树梢,霞光四射,仿佛一位得道的老者托着一枚熠熠的红丹,要将无边的福祉,祈送给大地上的万民。那种慑人心魄的美,令人终身难忘。


流经瓜龙溝和高旦山之后,东沟与西沟在村前汇合,携手穿过一块小平原,南向注入五龙河。这块小平原约一公里见方,土地肥沃,以丰富的物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柴沟村民。平原南端是陡峭的五龙河北岸,山崖高耸处建有一座龙王庙,常年香火缭绕。早些时候,龙王庙东侧还有一座姑子庵,荒芜之后就没有再重建。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个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小村庄,我一生梦牵魂绕的地方!


二、和谐温暖之家


我是公元194519日出生的。那时的胶东半岛政治形势复杂,社会混乱不堪,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柴沟村与胶东半岛的其他村落一样,经历着时代嬗变的阵痛,仅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动乱的社会中艰难地庇护着一村老小。我父亲是一位极具传统色彩的朴实农民,他忠诚厚德,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屋里屋外都是一把好手,不光地里的活儿八脚平踩,样样精通,还会木工、瓦工、修房造屋、编筐织篓等。由于光靠种地吃不饱肚子,他便在农闲时挑着担子四乡奔走,收买农副产品和家庭的废旧物品,再将其卖出去,赚取差价来贴补生活。我父亲勤劳踏实,待人诚恳,因此虽是“头发换针”类的小生意,倒也做得顺畅,能将一家老小的生活勉强应酬下去。


父亲的前妻生下了两个女儿,在小女儿5岁时因积劳成疾而不幸去世。后来经人介绍,父亲续弦,娶了我母亲,生下三男四女,我是母亲的第二个孩子。我刚记事的时候,二姐就已经十二岁了,而大姐出嫁时我还尚在襁褓之中。我母亲心地善良,视我大姐二姐为己出。虽然人口多,度日不易,但一家人和谐相处,也有融融之乐。

                                                        (未完待续)


王桂堂先生简介


王桂堂,字清香,号柴沟山人,翰墨斋主。1945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现居北京。系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等。习研书画艺术60余载,涉猎山水花鸟人物等,诗书画印四全。拜廖静文、雷正民、刘玉山等先辈为师,继承传统,集诸家之长,形成了多变的艺术风格。


王桂堂先生微信二维码

感谢大家对本公众号的关注与支持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