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为什么讲故事对儿童教育至关重要?|现场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你还记得小时候听故事的雀跃心情吗?听妈妈的睡前故事长大,沉迷在故事里,是儿童成长的一种姿态。在这其中,发挥他们的道德联想能力,反思个人经历的意义,都会让人去思考什么才是最好的生活,聆听故事的意义也在于此。


这两天,·桑德尔与妻子琦库·阿达多带着绘本《巴巴央和魔法星》来到了中国。这一次他不是在万人礼堂中讲公平,而是以自己和妻子的切身体验为本,来分享如何激发儿童的道德想象力,未来成为更好的公民。


“介入”故事:点燃儿童的艺术想象力


采写|实习记者 康春华


绘本《巴巴央和魔法星》的创作缘由最早来自琦库·阿达多给儿子们讲的睡前故事——一只凶猛、自私而愤怒的野兽巴巴央在一系列探险故事中如何交朋友、变得平和而善良的故事。“我的大儿子和小儿子躺在床上安静地听故事。但他们经常替我出谋划策,讨论故事接下来怎么发展,为自己最喜欢的角色编出新的冒险经历”,琦库·阿达多说。


这个原本简短的故事在她的讲述、儿子的介入与再造中变成了具有开放性和未完成性的童话故事,而她一讲就讲了四年。




《巴巴央和魔法星》封面          

 桑德尔夫妇在四年中有所启发,开创了“巴巴央故事计划”的项目,让儿童变身作家和艺术家,来自己编故事、收集故事,并把故事分享出来。同时这个故事计划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为学校和家庭教育提供一种途径。因为小朋友通过阅读《巴巴央与魔法星》及导读册,根据里面设置的问题与游戏,将主题置换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和问题,比如被欺负、被排挤、愤怒、暴力等。

       

去讲故事,去发现,让故事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还要思考故事对你个人、对你的人生来说有一些什么样的意义”,迈克尔·桑德尔说。他为妻子的绘本写了导读《读出想象力——巴巴央和魔法星导读手册》,提出预定目标之一便是“激发孩子的道德想象力,鼓励孩子参与道德问题争论和公平的对话”。这是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所区别其他绘本的地方,也是其终极意义所在。



何怀宏、琦库·阿达多、迈克尔·桑德尔、邵滨鸿(从左至右)在《巴巴央和魔法星》新书发布现场

     

迈克尔·桑德尔和琦库·阿达多作为哈佛大学知名的教授夫妇,平时上课与科研工作繁忙,但他们按照传统,依然把晚餐时间留给家庭。与孩子们聊当天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者就某些问题进行辩论,这样的对话氛围,恰恰是西方家庭和睦友好的重要标志。在孩子很小时,睡前故事由琦库·阿达多负责,她慢慢开始给孩子讲自己编造的故事,“反正在他听来,书上的和自己编的没什么差别”,后来孩子主动介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凶猛的巴巴央寻找性格转变的契机,让他变得平和、易于相处。“后来,我小儿子成了素食主义者,从不吃肉。我不知道和这些故事有没有关系,”迈克尔·桑德尔开玩笑说。


口头讲故事:激发道德想象力的新途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独者。我们和家人、朋友和社区都有紧密的联系。有时候我们经历危机和感到孤独的时候,身边的人会提醒我们,我们到底是谁,会从内心深处触及到我们”这或许是琦库·阿达多借由怪兽巴巴央的前后转变要告诉小朋友的温暖道理。《巴巴央和魔法星》的绘本故事很短,是琦库·阿达多在原初故事上有所提炼而成。“我们故意把故事写得很短,有更多留白,让孩子和家长有丰富的再创作空间”,而这些故事情节的敞开之处,暗含了不少于伦理、责任、公民问题的“可讨论区”,这需要孩子发挥自己的审美艺术想象力和道德想象力。

      

“巴巴央故事计划”的最初灵感之一,便是借鉴迈克尔·桑德尔在“公正”课上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有机会参与道德问题争论和公平对话。通过讲故事的过程,孩子们学习讨论大问题。他们长大以后作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将会面对这些大问题——“什么是公正,怎么做才正确,怎样做一个公民”。因此从小让他们参与这样的讨论,对塑造伦理人格、公民品质,会有着不小的帮助。



迈克尔·桑德尔

     

北大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认为在巴巴央冒险与转变的故事背后,有非常宏大的问题值得挖掘。“我儿子今年十三岁,他观察到故事中巴巴央有一天去了靠近野蛮岛的地方,听到那边的吼声,汗毛一根根竖起来了。吼声召唤了他的本性,可能就要变回去了,因为受到巨大的致命诱惑。”这这样的细节背后,细心的孩子就能感知到如何控制冲动和暴力倾向、人的本性是否能因为环境而改变等非常宏大的问题,孩子在再创造时,必然面临在不知不觉中会进行伦理与道德上的思考,这也是巴巴央故事的魅力所在。从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绘本通话,孩子在每一次的介入、在创作中都体现着一种道德选择,而家长能在故事中间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这是孩子未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成为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


中国式困境: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


作为学者型父母,迈克尔·桑德尔和何怀宏从父母经验的角度进行了跨文化对话,同时也谈及在各自文化背景下的当代教育困境。比如在互联网极速发达的当代,电子产品、社交网络成为干涉儿童阅读的最大危机,在未学会阅读的时代先学会了各种电子产品的玩法并沉溺其中,这极大减少了孩子的阅读时间,对于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迈克尔·桑德尔对此表示了普遍的担忧。何怀宏面对这样“熟悉的”、“在中国家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场景”忍不住一笑,他提出了策略性的应对方式——在孩子还没有接触电子产品之前,培养起他的阅读的习惯,而且要把这个习惯培养强大,让他觉得读书是生活中最可爱的事。“一定要趁着孩子比较小,比如幼儿园、小学、更低年级的时候给他讲故事,因为口头讲述和让他自己读还不一样,你就介入了他,而且有一种亲密的关系。最后他也不会激烈的反抗你了,可以交流沟通。”何怀宏说。


中国社会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的智识水平有所提高,对教育的需求更加多元化。而主流现行体制的弊病,让不少中产阶级的家长有所抗拒。他们越来越倾向将孩子送进国际学校,甚至送入私塾或者在家自行教学,后两者是近年中国越来越火的“行为艺术式”的教育。这些非主流教育途径的弊端在于不可持续性,孩子往往在初中毕业之后,就复归于主流教育体制之下,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制度,才能寻求下一步的教育可能。这些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纷繁复杂、各有优劣,家长应该如何选择一条教育孩子的“通途”而避免对孩子造成危害呢?现场不少家长发出这样的疑问。桑德尔和琦库·阿达多均认为在所谓主流教育体制与个性化教育之间,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对立和冲突,毕竟在所有的教育中,来自家庭的道德教育,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二者。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

    

  我想任何一个国家所谓的德育体系,都应该鼓励儿童和学生对原则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他们应该思考,我的生活应该遵循一些什么样的原则,另一方面又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尤其在父母的感染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迈克尔·桑德尔说。一般而言,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带给孩子健全的道德观、良好的伦理观念,但这依赖于有效的亲子沟通。琦库·阿达多看到了“口述故事”方法在家庭道德培养中的全新作用,它不仅带来良好的亲子互动、激发艺术思维的活跃性,同时也能促进道德想象力的发展,让孩子在故事中体悟伦理和道德的含义。

    

何怀宏谈及当下中国教育现状的诸种困境,他主张一种温和的教养方式,即更关切伦理道德的潜移默化作用。“道德教育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孩子的诚实;第二,对别人有同情心;第三,宽容或者忠恕。”他总结道。例如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当堂质疑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并因此顶撞老师。这样的状况在中国孩子身上并不鲜见,他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却并不具备尊师重道、尊重他人意见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有所偏颇的。而伦理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有平等、宽恕之心,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学会尊重其他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两者是伦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偏颇任何一方都不行

     

今天,我们希望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养育孩子,这对父母而言,确实是一种强大的困境。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实习记者 康春华,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赏给坚持原创的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 帕慕克 | 《S.》 ||米有故事  大嘴川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玛丽莲·梦露


点击图片

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特别定制版《阿城文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 E N D -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