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对于父母和孩子,我们都只是好朋友。很亲密,但不住在一起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小琪是我的新加坡同事,前几天她跟她的欧洲男友Nick一起来香港,我们一起吃了顿饭。大家都离家挺远的,很自然就聊到一个话题:跟父母的关系。


Nick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好几年,口袋里已经装了很多中国故事,其中一个让他诧异的现象,是中国父母跟子女都很亲近。他问我们 :“为什么中国父母对孩子,好像比对他们的伴侣还要亲?”


小琪的父辈是中国人,早年移民到新加坡,家庭文化跟中国挺像,其中一点是她跟父母很亲。她在英国念大学,然后到了北京工作,但不跟父母一起住了。曾经有段时间她挺苦恼:既想出去体验一下外面的生活,又担心离家太远照顾不了父母。


这几年她的苦恼更多一些,因为她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她一直努力在中间斡旋。不过后来父母还是离婚了。伤心了一段时间之后,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父母都比以前过得更开心,而且还把彼此当成了老朋友。小琪前段时间回家,父母聚在一起跟她吃饭,吃完饭还一起去妈妈的新居参观,然后各回各家。


小琪说,经历着整个过程,最感激的是Nick一直在她身边,提醒她:“父母有他们的生活,我们其实是无权插手的,也无能为力。你别瞎操心!”


父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过得很好,我们也是。孩子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就跟我们和好朋友的关系那样,可以很亲密,但不能越界。小琪说对待父母的态度是她从Nick身上看到的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距,而在这一点上,她更偏向西方的方式。


我们聊了好多场景,我选了下面几个来做例子。东西方的观点未必分得清孰对孰错,但至少能提供多一个思考的可能性。


01
催婚和催生娃


我跟他们说我刚刚结婚,他们马上问我几岁。我说我快奔三啦,Nick马上显出一副夸张的表情:“哇,你都要老得能当奶奶了呀!”


我说如果再老一点结婚,估计就要开始被催了。我大学时候有一个好朋友,临毕业跟男朋友分手了,她妈妈特别伤心,就像自己失恋一样。她痛斥女儿“不孝”,因为本来以为不用再担心女儿的婚姻大事,现在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


小琪问我:“这么多父母催婚,如果急急忙忙让孩子结婚,但很快两人因为没有足够的了解,发现其实不合适在一起而最终离婚,这要谁负责呀?”


这问题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朋友,她父母一直关系不太好,经常吵架,但她爸爸仍然一直催促她赶紧找一个男朋友结婚。每次她抱怨老爸又催婚,我就问:“你有没有问他,既然他自己的婚姻都没有搞成功,凭什么要求你进入婚姻,以及能保证你结婚就更幸福呢?”她说:“我问过,他说反正人人都这样,这社会就这规则,我们都要遵守。”


在催促中结了婚,就开始催着生娃了。我们肯定对这样的“善意”不陌生:“赶紧生个娃,趁妈妈没老,帮你们带娃。”我甚至听说过在两个新人结婚前,男生的母亲要求由她来带孩子,才会同意两人结婚。


小琪笑着说:“我性格太倔,我爸妈不敢逼我。但我在新加坡的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呀。就仿佛孩子是父母拥有的资产,父母习惯性地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配置,而且孩子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仿佛要跟孝心挂钩。”


想想好像也是:跟男朋友分手,不孝;生了娃不愿意让父母帮忙带,是看不起他们;结了婚不光自己的孩子要对自己好,还得媳妇儿或者女婿也得对自己礼貌相待。


这其实是个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赶紧拥有新的生活,跟喜欢的人成立新的家庭,但打心底里又希望孩子的心一直在原来的家里。


02
几岁才能真正离开父母


上面提到中国父母在心理上离不开孩子,现在讲一点孩子们也一直在心理上长不大。很多大城市房价太高,孩子们毕业出来工资未必很高,爸妈很乐意让孩子继续跟自己住在一起,每天下班回家喝完热腾腾的汤。


Nick在中国生活了很久,他对这件事感到不可思议:“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跟父母一起住,那他在心理上,要长到几岁才能真正离开父母呢?


对这个观点我挺感同身受的。几年前我来香港念书,毕业之后前两年,我跟朋友合租一间二十几平米的房子,我的房间大概6平米。相比起能跟父母一起住、不用捱贵租的朋友,我得省着钱花,约朋友吃饭大多选中午,因为很多餐厅午餐比晚餐便宜。我记得有一次我爸说:“没事,实在不行就告诉我们。”我当时心里感到挺难受。


后来涨了工资,换了大房子,没有再跟朋友合租了。当我把房子整理好,坐在沙发上,我突然有种长大了的感觉:一开始有苦都往心里咽,熬过去之后突然对自己充满信心,因为原来我可以靠自己在这个社会找到越来越好的位置。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心理上可以离开父母了,不需要心理暗示自己“实在混不下去就向爸妈求助”,我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跟爸妈交流了。


Nick说他已经不记得跟父母一起住是什么感觉,从成年开始就离开家。尽管他经常跟父母聊天,也欢迎父母来探望他,他也偶尔回家,“但我不愿意再跟他们住在一起,我们会互相打扰。”


03
不要再打扰父母的精彩


Nick的父母最近从巴黎搬到法国南部的阳光小镇,很开心地招呼他过来度假。他说他的父母一辈子“都想着要过二人世界”,他一成年就把他“轰”出家门。他说父母的感情对他影响很大,“我知道作为孩子我只呆在他们身边十几年,只有他们老两口才能互相陪着走过几十年的时光。


我想起我刚上大学的几个月,第一次离开家,我妈有时候给我打电话会说到哭,因为不习惯我不在身边。几年后她已经不知不觉走了几个大洲了,学会了做面包和甜点,在健身的路上也不断进步。有一次她跟我说:“爸妈老了,肯定思想会落伍。你应该到外面看到好东西新思想,要告诉我们。”那时候我觉得我妈太in了!


是呀,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怎么能浪费在怀旧上,真正可以挥霍和享受的日子才正式开始呀。我跟爸妈说,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工作,两人好好相处,一起继续出去看世界,继续拥有年轻人的快乐和烦恼。


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有个担忧:我担心自己离家太远,将来爸妈生病,我没法好好照顾他们。他们两个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也许距离到那个时候,我们还要等几十年。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日期,我们互相困着,这不是浪费生命是什么?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总会想到办法的,而在它到来之前,我们也什么都做不到。”


04
回家。哪里是家?


跟小琪和Nick吃完一顿饭下来,我总算有点头绪,究竟我们一直说东西方对待父母的方式不一样,归根到底,是我们对于“家”的定义不同


在东方传统观点里,和父母组成的 原生家庭,是最核心的“家”,所以我们会有“把媳妇娶进家门”、“把女儿嫁到别人家”的说法,所以父母对辛辛苦苦攒一笔钱,在孩子成家的时候帮忙付一笔首付,因为这是“我们家孩子的家”,也就是“我们的家”呀,所以我们会对自己的伴侣没有像自己那样孝顺父母而感到恼怒,争吵“为什么你对我爸妈不好”。


相反地,在西方观点里,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更疏远,这是不少移民国外的中国人感到很失落的,因为孩子长大之后跟自己“不亲”了,感觉跟普通朋友一样,偶尔才一起吃顿饭。而跟伴侣组成的关系才是核心的,不会因为有了孩子,重心全部转移给了孩子,而懈怠了跟伴侣关系的维护,觉得老夫老妻不需要穿得漂漂亮亮去约会,不需要制造惊喜,甚至不需要给予对方最起码的尊重。


不过其实不管我们更同意哪种观点,我们都应该多跟父母和伴侣交流,毕竟每个家都有自己专属的快乐宝典呀。


前段时间跟我爸妈出门玩了十几天,回来路上我爸问我:“跟我们出来那么久,你老公没有意见?”我愕然之余,狡黠地回答他:“不要这么八卦!”




文/口袋猪

作者系KAWOO的好朋友和忠实粉,现任职于某国际财经通讯社,酷爱游走在大街小巷寻找不同的人们和不同的生活乐事。


每天一张图,一个故事

「开物生活」每天分享一张图,讲述一个身边人的故事。为平实的生活创造一道风景,在日常相伴中带来轻松和愉悦,不经意间流露自然的幽默感和诗意,这是开物的设计哲学,也是开物的生活哲学。

如果你也喜欢开物的故事,请给我们留言或传照片。我们会把每一个用心的留言收集起来,并与这些读者交流。我们希望在交到新朋友的同时,也能与这些有意思的读者对话,写成新一期的故事。


往期故事

回复明日
《已是明日》

回复手信
《美琳达的手信》

回复飞机
《住在有飞机起飞的城市》

回复花姐
《见过世面的花姐》

回复万里
《万里之外的爱情》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