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沙龙精华 | 王剑 多重人格、当代艺术与儿童认知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由网络智酷主办的“互联网思想者大会系列预热沙龙”,第二场《 王剑 多重人格、当代艺术与儿童认知》于十一月十二日,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举行。




本期策划人王剑,200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造型工作室。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年轻时的王剑曾从事过火车司机这一工作,而后很长一段时间他自主学习,期间广泛阅读了文学、艺术、历史及禅宗等书籍。1996年他开始在北京寻找艺术生涯的方向,期间从事过编辑、电视编导、美术指导、设计等工作,并于2003年完成了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学习。




无论抽象还是极简,王剑的作品显示出早期他对东方哲学的探索、创作日趋成熟时期的诡辩,以及对西方诗歌与社会学渐长的兴趣。曾举办个展《无非物》,曾参与群展《诗性的抽象绘画——2016抽象艺术第九回展》、《向内——中国抽象艺术第八回展》等。


到场嘉宾洪眉,是一位科幻文学作者,人工智能文化研究者,电视制作人。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三十年,曾任央视文化栏目导演及制片人,后创建中央电视台新科动漫频道并担任频道总监及频道公司总经理,同时任国家《中国电视动画》杂志主编。




央视媒体生涯之后,洪眉在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任会理事并创建创新教育研究室。洪眉在电视媒体期间的主要作品有:央视总篇头《国歌》、《电影高科技》、《信息化与中国》、《网络与社会》、《超级计算机》、《青藏铁路》、《交叉科学》、《中国器乐》、《中国营造》、《和谐中国》、《新音乐的N个瞬间》、《航天传奇》等。


敲 黑 板
沙 龙 开 始


科技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王 剑

科技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挑战,比较正经了。但是比较直接的一个感觉就是,我觉得教育首先都是面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包括孔子时期的讲究礼,是跟当时情况有直接关系的。另外一个教育在上千年过程当中,方式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是老师主要教学生生。但是现在由于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很不一样的变化。因为我对于教育这方面很少看教育类的书籍,我是从观察孩子来获得重要的经验在里边。

    


我就发现关于学习情况,尤其现在3岁、4岁特别小的小孩跟之前孩子学习的情况,外部环境有很大不一样了。因为我女儿3岁多,她在一开始还不太会走的时候,爬的时候用嘴触摸手机屏幕,自己在上面,她发现用她一个非常有限身体的动作就可以跟外界有互动,虽然那时候她可能还不是有效的,但是她看到用最拱它就有变化。基本上现在学习方式都是自学方式,不太需要大人给他一些干涉性的,他自己会在手机的一些应用,学字、学英文或者玩游戏,玩的游戏里大部分,这个并没有引导,她会选择一些偏学习类的。

    

而且当我们平常孩子写作业,重复写好多遍什么的,但是我发现小孩们在玩学习类游戏的时候会不停重复。有时候我看说这已经很没意思了,为什么还玩。重复对于人学习是一个必须的,只不过这个重复是要发自他自己重复的。现在学校里大部分是老师、家长让他重复的。所以孩子在未来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把学习的主体回到他自身上,更加地自主性了。这样的话未来教育的方式肯定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老师是不是还给现成的一个东西给到学习者。

    

洪 眉

这个题目是一个非常好的题目,我觉得这个题目本身也提到科技发展对于教育的挑战,确实是我们这一代人,新一代人都面临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的深刻性和颠覆性可以说是大于我们所有人的想象,科技对于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挑战颠覆性是巨大的。可能过几十年之后反过来再看这个问题就会看到对我们的颠覆。




两个方面: 一个是表现形式上,结构上颠覆。现在国际普及的教育模式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教育模式几百年来的渊源,渊源的构架是根本上的颠覆,这个颠覆今天不详细说。

    

第二是灵魂上的颠覆。灵魂上的颠覆是以科技发展重新构造教育的灵魂,这个东西是特别特别大的挑战,但确实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我只是把想法放在这里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教育

应该侧重哪些方面?

王 剑

家长或者学习者很关注于创造性,对孩子将来有没有创造性,或者将来能不能创新等等。创新不是拍脑袋突然之间的事情,它是缓慢的过程,它是在大量积累基础上一点一点前进的过程。另外创新根据我看,往往是两个完全看起来不相干的东西和在一起的时候出现新的。


比如沙发跟杯子两个看起来没什么关系,但有的人把这两个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新东西。所以原来的学习方式基本在怎么样变着花样成为不同的沙发,如果有人把杯子和沙发结合在一起它很可能就是一个新。所以不要分得那么清楚,这可能是一个大的忌讳。未来能够学习的东西,比如目前学习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技能,这两者在未来一点用没有,人工智能都代替了,技术比你弄得还好,知识比你记得还多。


那学什么呢,特别是艺术教育的时候教什么呢?肯定是机器不具备的,就好像艺术家的直觉,目前看来人工智能还没办法解决。

    

我一直也是关注王剑老师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索,首先艺术是帮助孩子在他灵性上的打开,并不仅仅是技术。那么科技的新技术在这方面能有什么帮助,现在正好我们也都在探索这些新问题。关键是成人或者家长,还有70后、80后家长,家长自身得有学习的,而不是老的东西线性的就得这么着,让孩子按传统的那么这也赛不过谷歌引擎,背多少东西也背不过搜索引擎,那是传统的教育方式。


我觉得新的教育方式是要,一个是家长是学习的态度,还有一个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他是生命,不是机器。艺术教育是帮孩子认识到不是机器,是生命,通过艺术打开了很多内在的灵性。创造力是在灵性打开的时候有很多自然的发现,创造是发现的过程。


我觉得还是不要给画各种圈。不管是技术上也好,也是外部环境,只要不用画圈,孩子永远比大人要聪明。因为他们都是未来的,在这过程当中我们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你要认真发现它里面的可能性,不要变成绊脚石在前面就靠了。如果有帮他挪开,他继续走。

    

艺术是比较快速了解人的最重要的精神那部分,艺术是比较快的一个通道。我看画看得比较多,我觉得艺术是对孩子来说是快速通道,可以了解人,了解自己。


洪 眉

一个是很同意王老师的观点,艺术教育本身并不仅仅是让孩子更有才华,考学或者将来作为修养上做一点光彩,是跟它整个生命成长相关的。我觉得今天科学、艺术、教育的题目,现在的家长孩子都和过去不太一样,因为孩子都更开放,更国际化,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家长有一种责任和使命,因为我们的孩子更开放、更国际化了,因此对新一代孩子将来参加到国际事务,是影响世界的一代人,这跟过去在本土是不太一样的,参与到国际流通里,这种情况下家长开放的心态不要老看着他,不要给他心里很小就上把锁,帮他打开,艺术、科技要在这方面帮忙,而不是加一个锁。尤其是不要让科技、艺术变成模式化或者知识化,然后把孩子变成机械的状态。


科技对艺术教育的可能性

王 剑

我们有一段时间一直在做在线教育,我对于科技东西比较感兴趣,新东西出来以后经常会想怎么能应用到新的教学实践里去。所以前段时间,包括国内AR这些东西都去看了,了解了。包括上次也体验了MR,的确很不错。我觉得这些科技东西如果是教育者或者是开发者能够把几个领域结合,比如说专业领域、教育领域和技术三者能结合在一起的话,最终可能能达到学习者跟教育者,两者都在这当中解放了。因为未来的教育可能还会保留传统的方式,老师跟学生这样的一种感觉在。另外还有一种很可能老师补存在,就没有老师了。究竟老师对学生是不是必须的,或者老师是不是一个人的形态,中国古代讲“师法自然”,到处都是老师,科技真的会“师法自然”,学习的方式变得更自由。

    

这方面开发起来还是有很多问题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搞专业的人,现在已经好很多了,大家已经意识到不同领域应该慢慢把界限模糊掉,不要分那么清。我在接触很多搞艺术的人对于技术非常排斥的,别说科技了,软件都觉得不带碰的。这个时候这些东西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思考的方式。另外一个一部分家长对于科技各种各样担心,孩子的眼睛什么的,会让孩子尽可能远离这些数字东西。这里可能会存在另外的,比损伤眼睛,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比损伤眼睛还要损失更多的东西在里面。


洪 眉

新科技和教育给我们生活带来的这种影响,还有使用,不管担心不担心反正会变成现实的。我觉得怎么面对这现实可以值得思考的,这为什么会变成现实呢?因为使用这种设备也是内在的一种欲望,欲望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没办法避免的。

    

具体来说AR,国内有很多VR,国内VR跟国外不太一样,国内有点山寨。这些技术应用到课堂也好和教育也好仍然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中国人比较喜欢做成传统教育方式理解下的怎么增长知识,本国人比较容易从这个角度做应用。也有美术教育,但是还是传统型的。还有一块可能性,对个人比较有价值的,顺着王剑老师说的,拓展孩子们的空间认知和空间的开拓,那么MR这个技术就变成了宇宙空间和多维空间与内在空间中间的连接窗口,我认为这个技术要用在这儿的话这个技术就是非常好。


举一个比较优秀的案例。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就是空间探索的应用者,科学家团队,天体物理学家和英国特效公司,他弟弟就是《人工智能》电视剧的导演。集科学、艺术、技术、影视、娱乐于一身的探索是给我们新的教育带来了一种方式,虽然看上去很复杂,但是在普遍的MR上是不是可以也学习空间探索方式,用科技搭建了一个多维超体,用这个超体来看雾霾和灾难和超体是什么关系。超体又不是随便来的,是科学家多方面的集合,也有艺术、宗教融合形成超体然后来探索空间的本质。我认为这个好像是可以从娃娃抓起。


本内容为沙龙内容节选。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网络智酷。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沙龙报名信息。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