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微课】Ⅱ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立体定向脑电图特点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是癫痫外科手术的常见适应证,位列成人第三位、儿童第一位病因。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的最新分类标准,FCD分3型,其中FCDⅡ型MRI阳性率最高且手术效果最好。FCD II型的病灶边界有时并不清晰,且病灶边缘的脑组织也存在病理学改变。通过植入立体定向电极,在立体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指导下手术,有利于精准切除致痫灶、保护功能区。

 

FCD II型发作起始部位弥漫,SEEG的判读有一定难度。目前探讨FCD IIa型和Ⅱb型两种病理类型的SEEG差异的研究少见。Tassi等认为FCDⅡb型的间歇期节律性多棘波较FCD IIa型更为常见。本研究旨在进一步细化FCD II型SEEG的波形特点,分析两种病理类型FCD的SEEG差异,并找寻与发作频率及致痫区定位密切相关的生物标记。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及分组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101例行手术治疗的FCD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分型的依据为ILAE 2011年分类标准(FCDII a型必须有异形神经元,II b型必须有异形神经元和气球细胞)。


纳入标准


(1)经SEEG定位致痫区;

(2)病理分型结果明确,符合FCD II a型或II b型;

(3)仅存在单一病灶。最终纳入31例患者,其中FCD IIa型11例,Ⅱb型20例。


立体定向电极植入


(1)术前评估:患者术前均常规行头皮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MR[扫描,部分患者行PET/CT、脑磁图、神经心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植入电极。

(2)电极植入方案设计原则:①重点为脑电图发作起始的脑区,包括假设发作起始和早期扩散脑区;②考虑发作起始为其他脑区扩散的可能性;③尽可能精确描绘致痫区的边界;④评价能否完全切除致痫区,即致痫区与功能表达皮质的关系;⑤精确评估解剖学病灶与致痫区之间的关系。

(3)电极植入方法:在机器人定位辅助系统(robotizedstereotactic assistant,ROSA,法国Medtech公司)精确引导下,按照SEEG电极设计方案逐根植入电极。术后行头颅CT扫描,将CT图像传人ROSA,与术前MRI融合,确认电极植入的具体位置。电极(北京华科恒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包括8、10、12、16个触点,触点长度为2.0mm ,直径为0.8 mm,间隔为1.5 mm。

 

SEEG分析


采用脑电图仪(美国Nicolet公司)进行SEEG分析,采样频率为1024Hz。为排除麻醉和创伤的影响,选择电极植入48h后的SEEG进行分析。鉴于睡眠期SEEG易于同步化,影响定位,间歇期SEEG选择清醒期进行分析哺j。所选择的SEEG波形及指标包括

(1)间歇期:①多形性Delta活动;②持续性癫痫样放电(continuous epileptic discharges,CED),可为持续性或近持续性(持续性:至少有1次持续时间34 h,且持续期内放电指数I>50%,每组放电间隔≤10 s;近持续性:至少有1次持续时间≥1 h,持续期内放电指数I>50%,每组放电间隔≤60s),可为节律性或准节律性,根据波形分为3种类型,即持续性棘(尖)慢波为主型、持续性多棘波或多棘慢波为主型以及前二者的混合型,均允许含有快活动或高频放电;③阵发性快活动(频率≥30 I-Iz);④孤立性癫痫样放电,可为尖波、棘波或多棘波等。(2)发作前期:CED加速现象。

(3)发作期:①棘波节律;②低波幅快活动(low voltage fast activity,LVF)(频率≥30 Hz);③高频(频率≥80 Hz);④电位递减事件(electro-decremental event,EDE);⑤发作起始: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视觉分析确认发作起始。

(4)发作后期:CED早期再现,指排除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发作后180 S内出现发作前CED样放电;

(5)皮质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cortexes,ESC):观察是否诱发惯常发作或先兆。CED分布指数为出现CED的电极数与总植入电极数的比值。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面x-s表示,偏态资料以中位数表示。分类变量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或似然性;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电极植入及监测情况


单侧植入29例,双侧2例,每例植入电极数量为7-17根,平均每例(11.2±2.0)根。总监测时间为3~34 d,平均(7.7±5.7)d;所监测到的癫痫发作次数为2~101次,中位次数为9.0次;平均每天发作次数为0.2—25.3次,中位次数为1.8次。MRI阳性患者(共26例)平均每例植入(11.0±1.8)根,MRI阴性患者(共5例)平均每例植入(12.6±3.0)根,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额叶组(共18例)平均每例植入(10.8±2.4)根,非额叶组(共13例)平均每例植入(11.8±1.5)根,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手术年龄<18岁组(17例)和≥18岁组(14例)中位发作频率分别为2.7次/d和0.7次/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病程<10年组(15例)和≥10年组(16例)中位发作频率分别为6.0次/d及0.8次/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病灶部位、病灶侧别、性别、起病年龄与发作频率无关(均P>0.05)。

 

FCD 1I a和II b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结果显示,在发作频率≥10次/d的患者中,FCDⅡb组显著多于FCD IIa组(P=0.028);FCD IIb组MRI阳性率显著高于FCD IIa组(P=0.042)。性别、起病和手术年龄、病程、MRI阳性、病灶部位、病灶侧别、植入电极数量、监测天数、发作次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随访结果


31例患者中,l例失随访,余30例随访6个月,83%(25/30)Engel分级达I a级,其中FCD1I a组和1I b组分别有90%(10/11)和75%(15/20)Engel分级达I a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

 

SEEG分析结果


发作前期-->发作期的波形特点可分为4种类型(表2),每种分型有若干亚型,同一患者可有1-3种分型或亚型。其中CED加速_LVF占比最大(48%),但波形特点有个体差异。SEEG各期波形特点在FCD lla型和Ⅱb型患者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ED分布指数与监测发作频率呈正相关(r=0.364,P=0.044);CED是否出现多棘波或高频与监测发作频率无关(t=0.356,P=0.725);CED(75%一100%波幅)持续性和近持续性两组间的日均监测中位发作次数分别为1.8次和1.8次,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0,P=0.046)。75%一100%波幅、50%一75%波幅及0%~50%波幅电极的CED早期再现比分别为21/26、9/17、10/21,75%~100%波幅电极的再现比更高(x2=6.349,P=0.042),且再现时间更早(图1)。


 



CED总出现率为84%(26/31),棘(尖)波型的频率为0.5—5.0 Hz,多为2.0—3.0 Hz,持续2—23s,间隔1-48 s;多棘波型的频率为10—30 Hz,持续100—2 000ms,间隔200—4 000 ms。CED波幅75%一100%和50%~75%电极与LVF电极一致以及位于其内部的发生率(92%比82%)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9,P=0.611),但高于0%一50%电极(57%)(X2=7.332,P=0.007)和无CED电极(3%)(x2=43.660,P<0.001)。CED波幅75%一100%与50%-75%电极与发作起始一致及位于其内部的发生率(77%比59%)之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1.596,P=0.206),同样高于0%一50%电极(19%)(X2=15.572,P<0.001)和无CED电极(0%)(X2=38.055,P<0.001)。31例患者的LVF电极与发作起始一致率为48%(15/31),包含起始占45%(14/31),其中无CED病例的LVF与发作起始的一致率为100%;而有CED病例的一致率为38%(10/26),包含起始占54%(14/26)。选取CED、CED加速、LVF、CED早期再现中的共同电极(如缺失CED加速或CED早期再现,可选取同时符合其他3个波形特点的电极)与发作起始电极比较,一致率为35%(9/26),位于起始内部率27%(7/26),包含起始率为35%(9/26),部分重叠率4%(1/26),与单纯用LVF和发作起始比较得出的相互关系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19,P=0.021)(表3,4)。





 


讨论

 

在癫痫外科切除性手术中,FCD占20%一25%(儿科比例高于成人),其中29%一39%为Ⅱ型。FCD II型病理特点独特,在电生理学和影像学特征方面有别于其他FCD类型,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高。研究表明,FCDⅡ型病理异常组织需完全切除方能获得良好预后,而仅依据影像学异常进行手术并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因此有必要植入颅内电极进一步精准界定切除范围。

 

与硬膜下电极相比,采用立体定向电极更加理想,后者可深入病灶内部并触及脑沟、岛叶等深部结构,亦可三维采样,从而有利于界定FCD部位的范围。但是,SEEG的阅读和解释有一定难度。

 

Aubert等认为,FCDII型SEEG发作起始可分为局灶型(31%)、网络型(61%)和双侧半球型(8%)。57%的网络型、87%的局灶型患者术后可无发作,但双侧半球型预后不佳。该分型方法说明FCDII型SEEG起始可相当广泛,常超出影像学异常范围。因此必须对其波形特点细化,探索优于仅根据发作期起始界定切除范围的方法。

 

本研究表明,FCD IIb型的MRI阳性率高于Ⅱa型,且b型发生于额叶的概率有高于II a型的趋势,该结果已被其他研究证实。本组FCDⅡb型患者病史中所记录的发作频率高于a型,但日均监测发作次数却无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为电极植人和减停抗癫痫药物对发作频率产生了影响。此外,病灶部位与监测发作频率无关,说明FCDⅡ型病灶本身的致痫性与发作频率的关系更为密切。本组平均每例植入的电极数量为11根,较国外报道的所有病因类型平均13根的水平稍低,可能与本组患者病灶位置明确有关。MRI阴性患者与阳性患者植入电极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阴性病例数过少有关。设计电极方案时,由于前者致痫区的假设部位常不止一个,所以需要更多电极来证实。总之,致痫病灶较小且边界清楚的情况下,电极植入相对较少。

 

Chassoux最早提出间歇期节律性棘波放电(rhythmic spikedischarge,RSD)的概念,认为对于FCD II型的致痫区部位的判断不能仅依赖于SEEG的发作起始,需结合发作前后及间歇期EEG的特点,如RSD。本研究参照了上述研究,但对RSD进行了重新命名和分型。通过分析发现,并非所有病例均出现RSD,根据其波形特点,笔者认为命名为CED更准确。

 

Tassi等的研究显示,FCD IIb型间歇期节律性多棘波更常见。本研究显示,清醒期FCD II a和IIb型间节律性多棘波的数量无明显差异,推测Tassi等的研究结果仅反映睡眠期的SEEG特点。两组间SEEG的差异可能仅限于发作前期一>发作期的过渡形式和CED早期再现率,该趋势需扩大样本量分析。Cepeda等的研究显示,FCDⅡb型的致痫性特别是电活动同步化与GABA能神经网络活性增强有关。气球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无自发GABA能突触活动,缺乏内向电流,仅可见微弱外向电流,缺乏电压或配体门控通道,不接受突触传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FCD II a与Ⅱb型的致痫机制应均与异形神经元有关气球细胞不具备致痫性,但不排除其对电活动产生调节作用。Tassi等认为,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气球细胞上表达增加可增强缝隙连接的作用,从而引起电活动快速扩散,因此SEEG显示lI b型多棘波明显,尤以睡眠为著,而清醒期受抑制,这类似于丘脑网状核产生睡眠纺锤波的机制。事实上FCD IIb型多发于额叶,额叶癫痫在睡眠期发作更常见。虽然Nobili等认为FCDⅡ型夜间发作的特点独立于额叶存在,但并未细分FCD II a型与II b型对夜间发作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位于颞叶、额叶、后头部的FCD II型在睡眠期发作的比率分别为33.3%、67.6%和37.5%,P值为0.06,仅需增加少许样本,即可能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Tassi等以此为依据,推测气球细胞可能是睡眠期FCDII b型发作更多的原因,而与病灶部位无关,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此外,本研究发现,随CED波幅下降,相应波形变得不够典型,多棘波和高频放电减少,发作期LVF波幅低、频率慢,发作后CED再现时间也会延迟。笔者还发现,CED电极的分布范围与发作频率成正相关,CED持续组较近持续组的发作频率更高,同时亦验证了Tassi等的研究结果,即CED是否包含多棘或高频(即波形)与发作频率无关。因此,通过减少CED的范围、降低波幅、减少持续时间可能会降低FCDⅡ型的发作频率,故CED可作为大多数FCDII型患者疗效预测的生物标记之一。

 

FCDII型的脑电图在发作前一>发作期会有变异,首先出现LVF的电极仍为判断发作起始的主要依据。本研究中EEG医生可能参考了CED的分布范围,报告的发作起始范围小于LVF分布,但会参杂个人经验,因此需要更可靠的生物标记以减少误差。有学者提出,SEEG发作起始的特点为

(1)80—120 Hz快活动;

(2)非常缓慢的去极化漂移;

(3)电位递减。

在FCD II型患者中,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电极有时仍然分布广泛。本组选取满足多参数标准的共同电极定位致痫区,其与发作起始的一致率仍有35%,这与LVF单独作为生物标记相比仅下降3%,但包含起始的情况下降19%,部分地克服了LVF电极分布较广的问题。

 

本文为国内首篇详尽描述FCD II型SEEG特点的研究。本研究发现,FCD II型的病理特征对间歇期(清醒期)、发作前-->发作期、发作后SEEG的波形特点及监测发作频率影响并不显著。FCDⅡ型患者SEEG的个体化差异大,但仍有规律可循,其中间歇期CED可能是FCD II型疗效预测的一个生物标记。此外,间歇期CED结合多参数标准可能较单独应用LVF定位致痫区更优,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


参考文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8月第32卷第8期


作者   王梦阳   陈述花   栾国明


来源:临床神经电生理

编辑:格格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格格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