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百年烛照 有光一生——周老,您一路走好!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2017.1.14


今日(1月14日)凌晨3点半,周有光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112岁。就在昨天,周老刚刚过了112岁生日。

           

                            

周老曾被连襟沈从文称为“周百科”,的确,他是一位具有传奇学术经历的文化大家,有人将他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85岁以后,是启蒙思想家。



周老是《群言》首届编委会委员,更是《群言》的老朋友。30年间,周老为《群言》撰写了150余篇文章,很多都收录进了《语文闲谈》《朝闻道集》等著述中。他曾经笑言,“只要马克思不收我去报到,我就还为《群言》写稿”。杂志社的同志与周老有着远超出一般作者与编者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大家心中,周老就像位慈祥的邻家老者,风趣幽默,睿智可亲。老人常戏言,他是被上帝遗忘的人。而如今,我们多么希望如果上帝真的忘了,该多好。

 


“斯人已逝,有光长明”,我们特将周老曾发表于《群言》的一些观点和知识界对周老的部分评价摘编出来,追忆一代大师的泓涵演迤。愿周老一路走好。




那些年,周老在《群言》这样说


“古为今用”不仅是字形、用词、文体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要现代化。翻译者是“文化之蚕”。阅读者也应当学做“文化之蚕”——摘自《古书今译》,《群言》1991年第8期


弘扬华夏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旧布新,发扬光大。弘扬华夏文化绝不是提倡国粹主义。不能革新和发展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华夏文化必须恢复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伟大生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摘自《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群言》1996年第11期


如果教育水平不能赶上先进国家,要想建成跟先进国家相颉颃的现代化国家,那就难于想象了。——摘自《双语言时代》,《群言》1997年第6期


华夏文化既有光环,又有阴影,阴影有时盖过了光环。高声歌颂光环而不敢正视阴影是自己欺骗自己。正视阴影是争取进步的起点。——摘自《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群言》1999年第6期


评论历史事件不可凭胜败定褒贬。评论历史事件的标准是看它对社会发展是促进还是促退。促进才是革命,促退就是以暴易暴。——摘自《话说天国》,《群言》2000年第10期



创新是文化新陈代谢的一种现象:积极的现象。文化的创新,一方面有推进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有抑制的阻力。“推进的动力强于抑制的阻力,文化就能顺利创新”,这就是“文化的创新规律”。——摘自《文化的创新规律——文化的新陈代谢规律之一》,《群言》1992年第9期


传习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事求是,古为今用。夜郎自大的国粹主义,图腾迷信的复古主义,不仅无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反而会贬低和毁坏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摘自《文化的衰减规律——文化的新陈代谢规律之二》,《群言》1992年第11期



2005年7月,周老在《群言》创刊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讲话


人类文化的演变,不是一时“西化”,一时“东化”,而是取人之长,补我之短,从较低的文化进步到较高的文化,从单元文化发展到多元文化的聚合和汇流。交通发达,地球缩小,文化的区域性缩小了,文化的共同性发展了。人类正在共同努力,创造前所未有的人类新文化。——摘自《文化的流动规律——文化的新陈代谢规律之三》,《群言》1992年第12期


汉代以来,儒家大都钻研章句训诂之学,给五经和孔孟做注解,很少有实质性的发展和创新,但是留下许多至理名言,有普遍和久远的意义。今后发展,应当发挥“孔子圣之时者也”的精神,使为封建服务的古代儒学变成为后封建服务的现代儒学。——摘自《九十而学儒》,《群言》2001年第11期




周老的稿件都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


当我无力改变环境的时候,我就改变我自己去适应环境,如果既不能改变环境,又不能适应环境,我就不可能愉快。虽然不能改变环境,可是能够适应环境,我也就愉快了。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摘自《变阴暗为光明》,《群言》1993年第1期


文化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这样,人类文化才能不断前进。发展是进化,不是退化。——摘自《双文化论》,《群言》2009年第10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都热爱甚至崇拜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在现代任何民族都无法离开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呢?方法是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双文化的结合方式有并立、 互补和融合。不同的社会可以选择不同的结合方式,事实上,今天的个人和国家已经不自觉地普遍进入了双文化时代。——摘自《双文化时代》,《群言》1995年第10期



用现代文字改写古代经典,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都是如此。要求古代文字始终不变是不可能的。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对汉字简化大惊小怪了。——摘自《闲谈简体字》,《群言》2006年第9期


地球缩小了。东西方文化正在汇流成世界文化。今天“洋为中用”,明天“中为洋用”,后天“中洋共用”。问题不在“中”或“洋”,问题在“用”。——摘自《漫谈“西化”》,1987年第8期



民主不是十全十美的制度,但是历史证明,民主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文化,使盲目崇拜变为独立思考,因循守旧变为进取创新。——摘自《什么叫做全球化?》,《群言》2001年第1期


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更新,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势利导,发扬光大,这是当前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摘自《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文化》,《群言》2007年第5期


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我们的当前任务是:建设小康,志在大同。——摘自《全球化和大同理想》,《群言》2007年第7期


大家眼中的周老


作为超过百岁的老人,周老最鲜明的也是最可贵的特点是一直关注世界的最新发展,站在时代的前沿。,而不是从中国看世界。——资中筠


他经过超越其专业的阅读,谢绝了包括一类的社会活动,、经济、文化以至历史的书籍,又及时从互联网采集最新的信息,最后化为若干关系千万人命运重大问题上独具慧眼的观点。此中凝聚了这位耄耋老人多少日夜的心血和思考!——邵燕祥


读老人家的书,听他讲话,深感其中有个最核心的主题,即如何认识中国与世界。他提出,要以“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为出发点,“重新审视”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表示,即使再苦再难,也“要把我们国家导向正道,成为现代化国家”;而“建设现代化国家,正道就是民主之道”,,是完全一致的。——解玺璋



周老本人也正是凭借他对祖国和华夏文化的热爱,凭借其不断的学术追求,才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周老还指出,我国“书同文,语不同音”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必须改变,要致力于语言文字自身的规范和统一,这是汉语得到更大发展、走向现代化的首要环节。——袁贵仁


世界眼光和历史眼光,是一个大学者必备的科学素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周有光先生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所以他的许多见解都带有前瞻性,而且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江蓝生


半个世纪以来,周先生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毫耋之年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至今思维敏捷,信息灵通,笔耕不辍,眼界超前,绝无保守,对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和管理的后辈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几十年前就有不少青年人因为读了周先生的著作,受到周先生人格魅力的吸引而自觉跨入语言文字事业中。——杨光


我想他首先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者,不像今天一讲到爱国民族主义者总是和封闭、排外、独大、脑残联系在一起。像周老这样的一代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实际上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这批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我把他们称之为“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爱国主义者”。他们心目当中的国,是走向世界和文明的这样的国,而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与世界隔绝的国。周老和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实际上就是“五四之子”,五四精神所熏陶培养出的这一代人。这一点周老一百多年过去没有变化,他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世界主义者。——



大学者雕小虫忙,近年《群言》杂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他议论社会现象的短文。他其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斗士,其人具有杂文家惯于挖掘社会病的特质,但不赤膊上阵。他把自己的“愤”,化在平实睿智之中,常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文字读来别有不愠不火、绵里藏针风味。——王乾荣




周老发表在《群言》上的部分文章

《比较文字学初探》再版前言,2012        
我与那些民主人士,2011  
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国,2010   
从语言资源化说开来,2010
巧遇空军英雄杜立德,2010
几个文字学问题,2010
漫谈台湾的语文改革,2010
人类文化学发凡,2010 
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2010    
双文化论,2009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2009  
《〈伊索〉的舞台艺术》序,2009      
三老闲谈窗外事,2009
华夏文化的复兴,2009  
窗外的大树风光,2009     
“拼盘”与“杂炒”,2009   
怀念《拼音小报》,2009
多极化与一体化,2008       
台湾采用《汉语拼音》,2008    

回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过程,2008   
不丹王国的民主化,2008    
反帝运动的历史来源(读史笔记之一) ,2008      
 微言大义和托古改制,2007    
全球化和大同理想,2007
人类文字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规律,2007 
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文化,2007   
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起飞,2007     
丁亥春节的祝愿,2007
“食衣住行信”,2007
闲谈简体字,2006
孔子教拼音,2006
文化冲突与文化和谐,2006 
见闻随笔选段,2006
拼音冗谈,2006
从“华语热”谈起,2006 
文字学问题半日谈,2006

旧事重提谈拼音——预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2005
汉字性质和文字类型,2005  
如何弘扬华夏文化 ,2005     
人类文化问题的再思考,2005
语文规划和社会建设,2005   
女士不宜称先生,2005
“六书有普遍适用性”例略,2005    
世界四种传统文化略说,2005     
新陋室铭,2005
《百岁新稿》自序,2004
后资本主义的曙光 ,2004   
回顾资本主义时期,2004      
西天佛国的新面貌,2004   
字母学略说(下),2004    
字母学略说(上),2004    
学写八股文,2004
人类文化的结构形式,2003
文字学的轮廓画,2003 
中国文化跟国际现代文化的接轨,2003      
马亚字的故事,2003

怀念敬爱的张校长——读俞信芳先生《张寿镛先生传》,2003
圣书字的故事,2003    
漫说文字改革,2003
丁头字的故事,2003     
关于比较文字学的研究 ,2002     
文字“三相”分类法略说 ,2002       
美国社会的发展背景,2002      
规定音节汉字 统一音译用字,2002
异形词的整理和汉语词汇的歧异现象 ,2002 
几个有不同理解的语文问题,2002      
把阿富汗建设成亚洲的瑞士,2002      
传统宗教的现代意义,2002
刺客列传和现代恐怖,2002    
走进世界,2001
九十而学儒,2001     
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2001  
漫说太平洋,2001  
吴老与文字改革,2001
字母跟着宗教走,2001
语文生活的历史进程,2001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二次战后世界大国的“大分大合”(下),2001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二次战后世界大国的“大分大合”(上),2001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下),2001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上),2001  
什么叫做全球化?,2001  
三大符号系统,2000  
拼音正词法和国际互联网——“拼音进入21世纪”之三,2000
话说天国,2000   
拼音方案和汉字教学法的革新——“拼音进入21世纪”之二,2000
拼音化和东西文化交流——“拼音进入21世纪”之一 ,2000

文明的冲突,2000      
英语是怎样成为国际共同语的? ,2000 
越南文化的历史演变——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演变之四,2000

日本文化的历史演变——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演变之三,2000   

朝鲜文化的历史演变——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演变之二,2000   

中国和汉字文化圈——汉字文化圈的文化演变之一,2000    

新世纪的祝愿,2000   

文明古国的知识现代化——欢呼《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的发行,1999

现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1999

四种传统文化的历史比较(下),1999

四种传统文化的历史比较(上) ,1999

读高平叔著《蔡元培年谱长编》,1999

从人类历史探索现代化的含义, 1999

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1999

回忆拼音方案的制订过程,1999

语文教学的两条思想路线,1999

什么是比较文字学,1999

《ABC汉英词典》序言,1999

汉语规律和中文输入技术,1999

积极推广普通话,1999

门牌编号要科学管理,1998

白话文运动80年,1998

文房四宝古今谈(四),1998

文房四宝古今谈(三) ,1998

文房四宝古今谈(二),1998

文房四宝古今谈(一),1998

三个国际语言问题(下),1998

三个国际语言问题(中) ,1998

三个国际语言问题(上) ,1998

双语言时代,1997

喜与忧,1997

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1996

引导一代青年的思想家胡愈之,1996

双文化时代,1995

读孟一疑,1995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1995

新加坡革新语文教育的经验,1994

改革开放和外来词问题,1994

中国有“三宝” ,1993

变阴暗为光明,1993

文化的流动规律(文化的新陈代谢规律之三) ,1993

文化的衰减规律(文化的新陈代谢规律之二) ,1992

文化的创新规律(文化的新陈代谢规律之一) ,1992

 巧遇杜立德,1992

“东洋”变成“西方”,1992

从科技术语想到佛学术语,1991

古书今译,1991

旅美狂想曲,1991

与林汉达先生一同看守高粱地的时候,1990

国际扫盲年谈中国扫盲问题,1990

希望的春天,1990

大变革时期,1989

科学的一元性,1989      

两访新加坡,1989

三开其口,1988       

见闻杂记,1988   

改革必须“务本”,1988

我感到震动 ,1988

漫谈“西化”,1987         

我看日本的语文生活 ,1986

关于专名音译问题,1986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1986

百万解甲事工农,1985    

开放是国际主义政策,1985

美国归来话家常 ,1985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