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百亿元的问号 互联网医疗到底行不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别容易产生争论的领域,人人都是可以置喙的专家,而且很难产生普遍认同的观点。举两个例子,有人说看病花钱多了不好,就会有人说人命关天医疗不贵什么贵,即使政府和社保多分担也不过左手倒右手,税收和社保还是大家买单。有人说医疗服务的目的应该是让患者满意,就会有人说患者满意度和实际疗效往往负相关,能哄人的医生不能治病,有医学研究证明患者越满意的医院死亡率越高……够乱的吧!

在这样一个从细节问题到顶层设计全都有争论的行业,“互联网+”的入场并未一锤定音,相反倒是激起了更大的争论:体制内有国家的医改努力,体制外还有民营医院、商业健康保险、医生集团各路“义军”,互联网医疗才算得了老几?

百亿元的问号

诚然,BAT、各路创投大咖已经对互联网医疗重度下注,数以百亿级的资金投入,已经催生了多家独角兽级别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更孕育了大约3000+的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这些公司浩浩荡荡如过江之鲫,急切地寻找突破,期待赚取巨大的体制利差。不过,人多热闹未必说明方向正确,在没有跑通模式之前,谁也不能说自己是胜利者。倒是一股股寒流不时光顾,吹过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心田,让每个人不禁自问,那些数以百亿人民币的真金白银,真的没有投错方向?

来自前方的消息也不容乐观:阿里系在阿里健康的重金加持,,后遇到网售药品被叫停;另一行业老大春雨医生更是在会场上被知名医院院长呛声“做IT的想看病此路不通”,又被一篇逻辑不通的“论春雨医生的倒掉”的旧文砸得晕头转向;至于融资上高歌猛进的微医集团,其力推的“互联网+分级诊疗”也未完全跑通,互联网医院遍地开花,营收数据却差强人意,落得一个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因此,似乎有一个有趣的巧合:这个价值百亿元的问号,每到九、十月间就会被重新祭起。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互联网医疗到底行不行?

超级护城河

在这里先抛出本文结论:互联网医疗是解决中国医疗体制难题的根本性力量。当然,如果本文引用国家政策的动向,或者马云、张磊、郭广昌、马化腾、徐小平这一连串灼眼的名字来证明这个观点,估计也还不能服众。因此,本文将会换个视角,从宏观的角度论证这一观点。

不过,本文不会急于阐述“互联网+”的优势,也不去列举传统医疗体制的遍地痛点,这些都是“PPT语言”,融资的时候用得上,却不能在现实中带来成数量级的效率提升、体验提升和成本下降,而这才是大规模用户迁移的驱动力,也是颠覆式创新的源头。

事实上我们必须先承认,以医院为中心的传统医疗模式具有“超级护城河”机制,而这一机制目前还很强大。而互联网医疗是否具有成为基础性的变革潜力,要看她是否有潜力拆掉这个机制。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超级护城河”究竟是什么?稍稍回顾一下《创新者的处方》这本医改经典,就会发现“医院”这一商业模式的产生,其实只有300多年。医院最终坐大,将医生和患者圈进高墙,坐收暴利,无非有三个原因:

1、分诊的需要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医学知识。医学分工越来越细,数以百计的医学专科,使医疗服务的分工高度细化,给患者带来了选择困难:患者不知道自己该求助于哪个专科,更不知道哪个医生更善于治疗自己的疾病。专科齐备的医院,实际上是撮合供需“股票交易所”,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2、共享设备的需要

现代医学越来越依赖于昂贵的医疗设备。这些资产投资门槛高,且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医生个人无法负担。医院的存在,使医生们可以共享这些设施,提高使用率,分摊成本。因此,医生和患者都必须集中到医院,医疗服务才能够开展。

3、以品牌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需要

医疗行业具有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实质上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扮演着上帝的角色,患者无从分辨和选择。而医院这一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市场自发纠正信息不对称的机制。患者可以“认庙不认和尚”,以医院口碑来代替医生的水平。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医院加强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简化了患者的选择成本。

以上三个原因,构成了医院模式的“超级护城河”,将医生和患者圈进高墙,形成一个“中心化”处理模式,而中心必然导致拥堵,也就是为人诟病的“看病难”和“看病贵”。互联网的实质恰恰就是“去中心化”,任意两点可以直接连接。因此我们看到,互联网医疗在从各个方向上切入:从分诊机制入手,产生了大量的“轻问诊”类服务;从共享设备入手,产生了云HIS、远程医学影像、远程病理等服务;从医生评价入手,产生了类似大众点评的医患社区产品。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是体制外变革力量中,唯一一个可以对“超级护城河”实施全方位拆除的机制,其他三大“义军”,即民营医院、商业健康险和医生集团,还在较低层次的产权安排层面,这是前互联网时代中国医疗体制的欠账。蛋糕分的合理,固然可以激励大家做出更多蛋糕,不过却远远比不上“去中心化”以后的供给雪崩和精准匹配,正如其他行业发生的那样,将会同时拉低价格并提高品质,实现颠覆式创新。

既然互联网医疗这么强大,那么为什么目前互联网医疗产品还在医院墙外打转,未能出现一个真正的打通模式的产品呢?究其根本,还在于医疗服务的整体复杂度较高,解决任一患者的问题,都涉及诸多环节,轻问诊、云HIS和医生评价等单一服务、单一痛点的解决,对患者而言意义不大,期待连点成线才能真正获得发展,所以还需加以时日。

质疑中的战略定力

毋庸置疑,目前主流的互联网医疗产品,没有一个是真正跑通了模式,彻底解决用户痛点的。今天可以说马云看走了眼,明天又去说春雨要倒掉,后天笑话好大夫原地打转,不过讥笑正在学步的婴儿不会走路,是再也容易不过的事情。而从趋势中看到未来,才是真正的战略定力的来源。对于市面上常见的对互联网医疗的质疑,简单归纳成几条,并一一解释:

1、关于优质资源错配问题

广安门中医院白衣女子的愤怒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为什么我拿不到的专家号,你们可以拿到?质疑者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互联网医疗公司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黄牛网络,把用脚投票的资源变成了用钞票投票,将会使得优质医疗资源变得更为紧俏,有需求的穷人将被剥夺医疗权利。事实上市场是中性的,某些质疑者不能一方面高举市场化旗帜期待遥遥无期的医疗机构产权改革,另一方面却对已经到来的诊疗服务市场化定价视若洪水猛兽。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让专家的医疗服务得到合理价值,是市场应该做的事情;让有需要的穷人能看上病,则是政府应该从需求侧补贴做的事情。退一大步,即便就是黄牛网络,为了利益最大化,更加合理的模式必然是将优质资源送到边际收益更高、边际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出售,北京的专家到省城,省城的专家到地级市,才能获取更大的受益。而这种模式换个说法,不就是本轮医改力推的“分级诊疗”,而且这种自发的优质资源下沉基于利益驱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恰恰行政命令所难以做到的。

2、关于合法性问题

也有很多人质疑医生脱离所在机构实施医疗行为的合法性。诚然多数互联网医疗产品是想帮助医生实现“去中心化”,脱离医院控制,实现市场定价。而这一逻辑是否成立,有赖于医生多点执业的合法性。目前多点执业政策的推进态势是,,地方能拖就拖(多数省份未出台实施办法),公立医院深恶痛绝。要知道网络约车行业,直到上月国家新政出台之前,,都是绝不松口合法性问题,并以严厉执法打压。而对于医生多点执业而言,政策环境无疑友好得多,,,医生所在医院尽管深恶痛绝,但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而网约车最终取得合法地位的案例教育我们,变革不是来自于乞求政策层高抬贵手,更重要的是把产品做好,对用户真正有用,合理性就会导致合法性。

3、关于业务数据量

在浮夸成风的互联网创投领域,确实有很多数据是难以理解的。不过这真的不关外人一毛钱关系,因为外人一毛钱也没有投资进去。业务数据是真是假,自有投资人尽调核实。世界上的事情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敢于造假的公司必定走不远,吃下去的也必然还要吐出来。而数据难以理解,很可能的一个解释是,在培育市场的早期阶段,烧钱补贴过度刺激了需求,使得业务量异常增大。而市场需求真正启动以后,烧钱停止,真实需求开始沉淀,业务数据就会回归正常。

总之,在互联网医疗的征途上,传统医疗模式的“超级护城河”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横亘在前。面对规模上万亿的医疗服务业,胜利的果实只会等待有足够耐心、真正踏实做事的人们来摘取。所有的质疑,都是进步过程中最好的垫脚石。

来源:动脉网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