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碎片化时代的知识焦虑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第一,人的时间在碎片化。
 
现在我们干什么都动不动手欠,要去摸下手机,刷个微信,刷个今日头条什么的。当然,这赖不着人家微信,这是我们社会协作关系极度复杂化的结果,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运行,分头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块时间了。
 
可是读书上学这种事是要花整块时间的。一本书20万字,怎么也得搞个三四天吧,上个学几年,最短的短训班也得好几天吧,你越来越花不起这个时间。
 
第二,学习越来越终身化。
 
过去有个词叫“学业有成”,大学毕业基本上算学业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学成这件事情吗?新的知识像海浪一般的涌来,你一辈子都要在里面奋力前行,永远成不了。
 
20多岁你就大学毕业了,整个社会没有为终身学习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怎么办呢?
 
第三,学习越来越跨界化。
 
这是一个知识大融通的时代。
 
不信你看身边的那些牛人,谁现在干的活还是他大学本科的那个专业呢,他都说不清自己现在是什么专业,反正一肚子杂货,对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有强烈的兴趣,这样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们的社会可没有为这样的人准备好服务系统,因为我们的知识仍然是“分科治学”,在某个领域越专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没法对话。
 
比如说,我能不能用业余时间把经济学系统地学个大概?我不想干经济学,我就想了解一下。真就没有相应的产品。
 
所以我创业搞的「得到」App就想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多人需要,我能不能提供一个解决的工具。
 
在「得到」App上,我们从北京大学请来了薛兆丰教授,开了一门《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每天只需要花10分钟,一年你就把北京大学经济学课给学了。
 
薛老师录课的时候,对面坐了一个姑娘,我们公司派来的,这个姑娘第一份职业是导游,就是在旅行车门口说“上车了上车了”那么个姑娘。她的任务就是听课,一旦薛老师讲得她听不懂,就喊停。
 
整个生产流程的目标就是跟一个外行能把专业的事情讲懂。 

 在这个碎片化、终身化、跨界化学习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学习。
 
给大家五个建议,也就是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人格”。
 
我们过去往往以为阅读就约等于学习,其实不是,阅读是跟书学,但是我的体会是跟人学效率更高。
 
知识是啥?
 
知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它的真实存在场景是牛人的大脑里面,翻江倒海不断在迭代。牛人就是知识的载体。
 
所以我们这代人学习首要的条件就是尽可能和牛人在一起。我经常跟人讲,如果你在的那个公司或者单位是一个下降趋势的产业,千万不能待,为什么?它不是说发不出工资,而是那些牛人纷纷跑掉了,你身边留下的人往往是没什么本事的人,你的学习环境被剥夺了。
 
第二个关键词“概念”。
 
即通过不断地搜集新概念来高效地学习。
 
李笑来老师讲,上初中的时候他妈就告诉他,每个学期开始的时候,教科书发下来,先预习,掌握那些关键概念,那之后到课堂上听课、做作业就轻松得一塌糊涂。比如说《高中物理》第一册,不就是那些概念嘛,什么是力,什么是运动,牛顿三大定律,什么是做功,什么是动能,就这些东西。然后纲举目张,任何知识的碎片抓进来都能够安放到概念上。
 
我们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世界本身非常复杂,它怎么变成知识?就是沉淀为一个一个的概念。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个关键词“缝合”。
 
知识是自己的事,是从内心向外界盛开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识从你眼前飘过,你必须缝一针才是你的。
 
怎么缝合?
 
很简单,表达一次。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觉得特别好,收藏。这个收藏没有用,过了几天,你全忘了。这个时候应该干什么?写一句话。就像我每天写罗曰一样,看完之后写一句,这个知识我觉得哪儿有趣,这就叫缝合,这就叫读书笔记,这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
 
第四个关键词“碎片”。
 
这个争议就比较大了,很多人都反对,说学习就应该体系化、系统化的学,你碎片化学习,最后一地鸡毛,什么也学不着,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识大厦。
 
我不是说系统化学习不好,而是它不现实。前面讲到,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在被剧烈的碎片化,手里拿着一大堆碎片时间怎么办?不用于学习,难道用来打游戏才对吗?
 
碎片化时间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回到真实的学习场景来看,碎片化学习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首先,知识的产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聪明的大脑他一时一刻也只能产生一个念头,一个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可能当论文就发表出来了,这就是知识真实的产生场景。你看《论语》,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一些碎片化的对答。
 
还有一方面,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是一个最终的结果,不是新事儿,一直如此。
 
比如说你去读一本书,学一个学期的课,最终留下来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吗?几个动人的场景,几个金句,几个精辟的结论,读完一本书能够留下这些东西已经是上上大吉了,证明你没有白读啊,上课其实也是一样。
 
如果学习结果的呈现碎片化,那碎片化学习有什么问题?
 

第五个关键词“目标”。
 
在「得到」App专栏《槽边往事》里,和菜头说了这么一段话:
 
”不计成本,成败利钝的追求知识,这是专业学者干的事情。可是我们不是,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是要面对一个一个的目标去行动的。行动一步获得反馈,调整行动,再继续往前走,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识是什么?
 
知识就是偶尔亮起来的一小片天空,这是我们要抓住的线索,然后据此行动。
 
和菜头打了个比方,我们就像是一个战士在海滩上伏击正在要登陆的部队,这个时候一颗照明弹上了天,这就是知识,片段,非常的短暂,抓住这个瞬间,咱们干什么?有枪开枪,没枪有弹弓打一下子,弹弓都没有,抓把沙子也撒过去了。
 
立定目标,然后随时抠动,这就是我们面对知识的态度。   


书单:

 这是2016年让我最生相见恨晚之感的一本书。当然早就听说过这本书的大名,只可惜在没经过仔细考察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把它定位成了一本“几十年前写就的生物学科普读物”,险些错过。

《自私的基因》最早出版于1976年,经过了生命科学高歌猛进的40年,好像有理由怀疑当年的经典老书已经过时了。然而我读了几章之后就明白自己被狠狠地打脸了。没过时的不仅仅是书中的理论,还有作者在书中批判的种种错误看法、错误思维……甚至其中有很多是我们今天也不敢(或者根本想不到)随意挑战的成见。

《自私的基因》的主题是达尔文进化论,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解释生物界中“自私”与“利他”这一对矛盾。不过你也不妨把它当作一本博弈论、经济学甚至传播学的读物来读——传播学中热门的“模因”(Meme,或译为“觅母”)理论就是道金斯首先在本书初版的最后一章正式提出的。

我最钦佩的还是道金斯一阵见血的说理才能,他善于用最简明易懂的推理粉碎我们那些自欺欺人的成见。他告诉我们:用人类道德来评判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也许能让你得到一时心安,但只会让你离真相越来越远。

如果你是一个愿意理性思考的人,读一读道金斯的这本书以及他其他的书,会颇有收获。 

本期选题:LOST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