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网红界的一股清流:94年的马克叔,三观正、颜值高、英语棒 | 网红3.0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提要

他成名了,并抓住了成名带来的红利。
传媒狐(微信号:media-fox)独家稿件,欢迎转发,媒体转载需授权。


采访、撰文|宋菁华


编者按
网红是这个时代的新物种。他(她)们寄生于网络,依靠巨大的传播量,从千千万万普通网友中脱颖而出,成为“红人”。
 
除了那些拥有固定标配锥子脸大眼睛的日常网红,还有一部分网红依靠的是自身的魅力。他(她)们或颜值高,或拥有特殊技能,或特别幽默,某种程度上,这部分人是网红界的一股清流。
 
很多人诟病这个时代,一个追名逐利到发指的小时代,传统的道德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各色人马粉墨登场,突然就“竖子成名”。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技术带来的便利给了更多草根人士成名的机会,也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好玩的人以及这么丰富的世界。
 
传媒狐(微信号:media-fox)近距离观察了这些“网红”,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比如出生于1994年的马克,长相成熟,人称“马克叔”。他的成名,背后是他对粉丝人群的精道分析与吸引策略。




“有时,是中国人自己看不起中国人。”


“当好客的礼仪变成了一种对外国人畸形的崇拜,我们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 


“ If you’re a parasite who is here to just mess around, have no respect for this country, I‘ll volunteer to get you on the earliest flight back home(如果你在我的祖国像一个寄生虫一样胡混,还不尊重这个国家,我将第一个报名把你送上最早一班飞机,让你卷铺盖回家!).” 


一个名为《世上有这么一种人,非常看不起中国人》的短视频近日被顶上了微博热门,各路大V纷纷评论转发。视频中这位严肃讲述着国人对外国人的盲目崇拜、最后用一口流利英语对得寸进尺的外国人发出警告的男生就是马克Malic,一位“新晋网红”。




名气来得猝不及防。今年1月,马克发的第一条微博就火了。在美国度过的第三个寒假,他在新注册的微博里发了一条小视频,用一口流利的美语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各国女孩儿的口音和神态。一觉醒来,这个视频的观看次数在一夜之间突破30万,他的粉丝数量从0到了1600,视频被众多搞笑微博大号转发,流传度甚至跳出了微博之外。私信被“喜欢你的视频”、“你英语说得真好”的留言挤爆。


马克对这条视频的火爆度一脸迷惑。他告诉传媒狐,网友的喜欢,是他坚持下去的初衷。


回馈他的是蹭蹭上涨的粉丝数:一周之后,这个刚开通的账号有了10万粉丝。半年后,他的粉丝数量达到130万,至今仍以每天1万的速度增长着。后来,除了英语模仿和分享,他似乎更想传达出一种不同的价值观:《9种不同的中国留学生》、《外国帅哥是否真的喜欢中国丑女——纽约街头真实测试》、《对于那些“A4腰”,“一元硬币手” 挑战,我有些话憋了很久了,献给每一位女生》、《手捧99朵玫瑰西装革履走在街上,路人都以为是要求婚,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人意想不到--520送给所有女生的礼物》、《奥运不是高考,别拿孙杨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但是霍顿绝对是个交白卷的》……


微博头像里,马克西装革履,手拿一束玫瑰花。他的微博介绍是这样一句话:“头像里的玫瑰是给你的”。这个“不敢说是天生浪漫,但一直在努力制造浪漫的”男孩儿在回国后的5月20日在街上给不同的女生送去了100朵玫瑰,对她们说:“你很美丽。”


反对A4腰、锁骨放硬币这种审美标准,呼吁加强对男孩的责任教育,尊重女性的态度在他的视频里很明显地体现出来:美有很多种,没必要用他人的眼光去衡量自己。在他131万个粉丝里,72%是女性,主要年龄段在16-26岁之间,大部分是学生。很多人说,马克的视频“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如果马克第一条视频的走红是偶然,但后来庞大的粉丝群可以说是完全依靠视频内容和个人魅力累积下来的:英语说得好,在视频里对各类口音模仿得惟妙惟肖;游走于华尔街和兄弟会,在留美三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大多数留学生融入当地社交圈的梦想;对女性够尊重够体贴,支持多样化审美、派送玫瑰的活动成功填补了网络上绅士形象的空位;指责对外国人的盲目崇拜现象更让他成为一个向外国人发声的代表。


一口流利的英语是马克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不过在学习英语这件事上,马克也有一部自己的血泪史。留美三年,他算是成功融入进当地社交圈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与美国人交流无障碍,是学校兄弟会的成员,还有了一帮铁杆好友,生活状态基本与本地学生别无二样。能在三年时间做到这点,其实不易。


2015年,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共计35万,全世界的中国留学生数量超过50万,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然而,留学生活却并非像媒体报道里那么光鲜亮丽,适应当地环境是一方面,融入社交团体则是一个更难攀越的高峰。出于害羞心理和语言障碍,即便留学多年,很大一部分留学生仍然在国人群体里寂寞地扎堆,偶尔有几个外国朋友,也只能站在在语言鸿沟的两端,打完招呼之后再无交集。文化观念冲突和自我怀疑让不少人对语言的恐惧越来越大,几乎成为留学生群体的集体尴尬。


马克背后汇集了数个庞大的人群:想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对国外抱有好奇的人,处于留学尴尬期的人,渴望有人替女性说话的人,对国外现象有所不满的人。他变成了一个集合大众渴望的理想化代表,年轻人的身份让他精确地明白大家想要什么,成熟的外表又为他赋予了一种额外的信服力。这种超出同龄人许多的稳重让他在短短半年内成为一个网红界的“清流”,这对一个从前只抱有金融梦想的留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也确确实实打乱了他的人生规划。

现在,在暑假联合伙伴开办三期口语课的他也开始走向创业战场,当网红经济和线上教育结合在一起,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说:“我看到这个需求,然后抓住了它。”




传媒狐见到马克是在望京soho楼下的一家咖啡厅,隔壁桌的一男一女正在激烈地讨论着自媒体。这个集结了上百家创业公司、号称中国O2O创业集中孵化地的大商圈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高速前进的紧张感。这很应景,马克就是这股来势汹汹的时代洪流的典型代表。与众不同的是,他太年轻,也太成熟了。


虽然微博里澄清了很多遍,至今仍有很多人难以相信马克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90后。


这个“游走于华尔街金融中心和美国大学兄弟会派对”的中国留学生,正在美国罗格斯大学金融专业读大三。比起同龄的大三学生,他的经历也许要传奇得多:高三时自考出国,在美国新泽西学习金融,在国内顶尖的私募公司实习,带领团队拿到学校创业大赛的冠军,在州赛中代表学校获得第二,在西北的创业大赛赢得最佳社会企业奖。


聊天时,他嗓音低沉,彬彬有礼。多年的英语学习让他在说中文时也字正腔圆,发音饱满。没错,他有一种美国范,经常被误认为ABC也算是最困扰他的问题之一。


马克在微博晒出的照片里经常是一幅正装打扮,如果不是事先得知他只有22岁,单凭外表其实更容易把他的年龄划定在28到35岁之间,微博下关于他年龄的评论经常能让人笑得肚子疼:“1994年,你大学毕业了”、“给我一种长兄如父的感觉”、“我还是感觉你和我爸是同龄人”、“经历了什么让叔这么沧桑”……玩笑过后,大家也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形象上还是思想上,马克都有一种超出年龄的成熟。他有一张令人信服的脸,却有一个略显青涩的年纪,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融合出一种谜一样的吸引力——让人既困惑,又好奇。


 “你真不像94年的”,在传媒狐抛出这个问题后,马克哈哈笑了,他终于显露出一丝少年的狡黠:“如果每一个说这句话的人都给我一块钱,我现在肯定就是百万富翁了。”





谈“小粉红”:中美都有


传媒狐:在最近一期关于奥运的视频里,你对霍顿的评价得到粉丝力挺:“我知道你才19岁,这就意味着你迈入成年的时间还不长,那就让我教教你怎么做一个成年人吧。”、“首先,你得对你嘴里说出来的话负责,在说别人作弊之前好好查一下新闻和以前的报道”、“赢得第一名不代表你就是冠军,因为真的冠军是会尊重他的对手的,尤其在他们获胜之后”。针对这次霍顿事件,你对中国网友这种翻墙“出征”的情况怎么看?


马克:这种爱国的出发点很好。因为感觉自己的国家受到侮辱、对这件事表示愤怒,所以为这件事发声,这种出发点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但目的应该是好好地去解释整件事,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单纯在别人账号底下骂人。骂人肯定是显得素质有点低,然后还没有什么用。骂他骂得再狠,他也不会突然就意识到自己有错误,突然跟大家道歉。感觉这种“出征”之前还是要把英语学好,不要连话都说不清楚,或者是只会一些很低俗的话。好好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有意义的。

 

传媒狐:美国有类似的事件吗?他们的爱国情怀是怎样的?


马克:激进的事情当然有,比如特朗普发表演讲的时候,在会场就能看到很多非常激进的人,就是俗称的“红脖子”,他们会因为太热爱自己的国家而去排斥其他移民。其实跟我们一样,当听到有其他国家的人对美国有一些不好的言论,他们也会像中国网民一样站起来进行反击,揭欧洲的老底什么的。这种网民其实全世界都有。


美国人的爱国情怀更多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比如很多人会把国旗穿到身上,服饰上会有国旗的元素。另一方面就是,他们的爱国在于敢去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全和荣誉,非常尊重和优待那些参加过战争的军人,给他们非常高的荣耀,平时看到退役军人都会说“Thanks for your serve”,感谢您的保护,感谢您的服役。


传媒狐:说说在美国的感受吧。


马克:会变得更包容。我们大学是一个种族和国籍最多元化的校园之一,纽约又是一个小世界,在这种环境下,我应该是更能接受不同了。我支持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穿着打扮,支持不同的审美。感觉自己以前接受标准化的教育,标准化的穿着,标准式的成功,但是这种单一的标准在我心中被摧毁了。


还有就是国外的月亮绝对不比国内圆。在国内的时候我没有太多感受到国内的强大,但是在国外就很深刻地感受到了。商学院的每一节课基本都会提到中国,讲经济的时候会提到中国,讲金融的时候提到中国,讲市场营销时还会提到中国。就感觉自己国家的影响力非常强,让人很有自信。


传媒狐:在美国会遭遇歧视吗?


马克:我个人感觉不多,但肯定是有的。比起肤色,更多其实歧视是跟个人行为有关。去了别人的地方至少要入乡随俗,可以不接受,但至少要尊重他们。但是有很多同学就会不尊重别人的文化。


相比来说国内的歧视很让人不理解。个子高的看不起个子矮的,腿长的看不起腿短的,瘦子看不起胖子之类。我感觉这种对身体的其实比还严重。我的基因就是这样,我是一个现实的接受者,我的身体又没法选择,为什么要因为这个讨厌我。





谈创作:我就是一个中西文化的体验者


传媒狐:你的视频影响了很多人。


马克:一开始发视频其实是个偶然,完全没有预料到会被转发那么多。后来看到有人喜欢,那就继续做了。题材什么的也完全没有限定过,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基本是搞笑,再加一些美国文化进去。大家都不是闲人,忙了一天回家肯定不想听年纪比自己小、长得比自己老的人说教。模仿口音、路人采访、和朋友一起模拟一个场景或者自己在镜头前说,都是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想法。我算是一个中西文化的体验者,还在体验中,所以想把我的感受传达给大家。


后来有一期视频的主题是中美两国的审美差异,我拿着两张女生的照片在纽约街头做调查,结果很多人就选择了在传统意义上没那么漂亮的女生。视频最后我说,审美不应该被大众标准、被媒体左右,应该有自己的审美。结果很多女生就私信我跟我说谢谢,说这个视频给了她们很多自信,有些男生的想法也被影响了。从这个视频我就知道了做视频不仅能让人笑,还能影响别人,能借着我的口去说出一些人的心里话,我觉得这样很好。


传媒狐:做视频会有贴近时事,迎合大众心理的考虑吗?


马克:我觉得迎合大众跟贴近时事是要分开的。拿A4腰那个视频做例子,当初大家都去做A4腰挑战,迎合大众就是我也去做这个,也去秀一下腰,是大家说什么我就说什么。但我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贴合时事就是我看到一个行为现在炒的很火,既然大家的目光都在这上面,那通过这个事情的热度把我的思想传递出去,帮助大家更加正确地去看待这个事物也很好。我作为一个视频博主,从我的出发点来说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我的想法,引起更多人的思考,贴合时政反而会让我更高效地去达到这个目标,为什么不呢。所以我会去贴合热点,但我的观点还是我的观点,我的主题没有变,只是通过不同的事件去散发出来,都是我真实的想法。


传媒狐:视频制作都是自己完成的吗?


马克:基本都是自己拍,或者身边哪个朋友帮忙拍一下,一个手机就够了。有一些场景需要找一些技术比较好的朋友剪辑。如果场景比较简单,做一条视频大概要花一两天。


传媒狐:都在什么平台更新内容?


马克:是3月份开了微信公众号是“马克叔学英语”,现在还不太成熟。因为微博已经达到效果了,所以就不想在微信上发一样的东西。很多人想了解我是怎么学英语的,所以微信平台就更加偏向于英语教育这方面。比如有期视频是看美国大学生做中国高考题,我在微信上就把他们做错的题截出来,解释他们为什么做错了。当然还想再把微信号做好一点,做成日更那种,让它更不一样。总之就是,微博是创作,微信是分享。 

 


马克曾接受《环球时报》专访



谈三观:曾经也是一个直男癌


传媒狐:到美国很快就融入了吗?


马克:目前没听说有人一到美国马上就融入了的,肯定有几个月甚至小半年的磨合期和孤独期,流过几次泪的事儿也有过。之前我觉得自己口语挺好的,一去肯定交流无误啊。结果一下飞机就傻了,他们语速特别快,和我以前听的听力完全不一样,只能听懂一半的感觉。去电影院也根本听不懂,只看那种能看那种通过画面就了解剧情的科幻片,感情片完全不去看的。


我爱国,也喜欢中国同学,但是我知道我是带着自己的目的来到这个国家的,要融入这里就不能和中国同学扎堆。前几个月我留下的人生笑话真的特别多,但是胆子大皮厚,就敢一直和美国人说,敢主动“被”邀请,看到什么活动就说我也去我也去。感觉性子要直一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把他们正常地当身边的朋友,他们也会拿你当朋友。我算是比较快融入进去的,铁哥们也交了很多。


传媒狐:你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游走于华尔街金融中心和美国大学兄弟会派对”。


马克:华尔街就是我自己的梦想。学校离纽约很近,也有很多校友在华尔街就职。我经常去和学长了解一些经验,去一些公司参加活动。我还爱玩,是兄弟会成员之一,兄弟会的派对基本都能拿到邀请名额。从小在电影里就看到美国大学有多嗨,从前隔着太平洋看的东西现在是真实地发生在我身边。在纽约的生活真的很美剧,每天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


传媒狐:派送玫瑰这个活动让很多女生感觉很温暖,你感觉自己是一个浪漫的人吗?


马克:我不敢说自己是天生浪漫,但是会努力追求浪漫,努力为适合的人营造浪漫吧。


派送玫瑰这个活动其实是美国兄弟会的一个传统,叫“You are beautiful day”。兄弟会的四五十个男生每个学期会挑出一天一起穿黑西服打红领带,捧着玫瑰花在学校为女生派送玫瑰,跟她们说“You are beautiful.”让她们知道无论长相身材背景如何,都是美丽的。活动的画面真的非常壮观,捧玫瑰花的头像也是做活动时照的。然后很多人就不停地问我这玫瑰是给谁的啊,是不是要求婚,我就在微博写出了这个传统,大家就转发说太暖了,我们学校的男生就知道在学校里跟我们抢饭。


当时我就想回国的时候一定要办一场这样的活动。五月二十号这一天是大家喊自己是单身狗吃狗粮的日子,我就在这天给大街上的女生们发了100朵玫瑰,跟她们说你很美。,收到花的这九十多个女生虽然表情各异,但是都很开心。还有女生说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收到玫瑰,第一次被男生这样夸。


尊重女生,改变审美,开拓审美,这些想法是我去了美国之后学到的。说实话,以前在国内我是有点直男癌,但是去那边之后有很大的改变。我出国的最终目标是想了解不一样的想法,了解不一样的做事方式。我学到了,学到就做出来去影响大家。这个视频被疯转之后,我就向十所大学发起这样的“玫瑰挑战”,然后他们再点名别的学校去散发这个活动,当时真的是有三四十个学校都参加了这个活动。很多女生都说很感动,那我就觉得值了。


传媒狐:这种想法和家庭教育有关吗?


马克:有影响。我的家庭是很美满的,但我父亲其实有点直男癌,我母亲又是一个很能接受的人。小时候我就疑惑爸爸妈妈两个都一样的时间上下班,为什么回家之后什么事儿都是我妈干,我爸爸就躺着看电视。我当时就说妈妈我帮你吧。她就说你写作业去吧,要是真想帮我将来你娶媳妇的时候就不要这样对她就行了,多承担一些就行了。这应该是对我的第一个影响吧。第二个就是在美国那段时间跟大家的思想交流,我觉得说得很对,这世界上除了男人就是女人,为什么只尊重男人不尊重女人呢。我觉得这是非常无理的一种想法。


传媒狐:很多人说你的三观很正。


马克:很多人说我三观正,其实有点寒心。我在美国就没人说我三观正,因为他们也是这种想法。我不是说美国的想法比我们这边好,但是国内确实有一部分人的想法是不那么可取的。当然,我如果没出国,一些想法可能也和现在一样。


但是我这些话拿出来被人表扬,那我就觉得更应该做一些事儿了。不是因为受到表扬和受到鼓舞,而是我说这些话都会得到表扬,大家可能真的需要提高。因为直到我的思想被大家认为“对啊,不就应该是那样”的时候,我才是最开心的吧。



谈未来:选择面更宽了


传媒狐:做视频这件事打破了你的人生规划吗?


马克:将来要从事什么行业,这个问题我每天都在想。在微博这个事儿出来之前我的目标一直是明确的。当初的梦想就是先在美国的金融公司工作三到五年,然后回国工作。但是现在感觉自己面前的路变多了,有些路还很轻松很快乐。所以现在还在思考,还在迷茫中。


传媒狐:为什么会选择创业?


马克:现在只算一个尝试。其实从没想过自己会和英语教育联系在一起。因为一开始出的视频里有英语表达,很多网友就私信我英语是怎么学的,能不能教课,打开私信一百条里大概六七十条是关于英语的。既然有这个需求,我也了解他们的想法,还有足够的人气,具备这些条件,那我也没什么可藏的,就教给大家呗。我不敢说我英语有多厉害,但比其一般人我的口语还是比较好的。很多人说学英语没有环境,我感觉我是最没有环境的人。我是小城市出来的,去美国之前唯一对过话的美国人是一个签证官。


既然要做那就做正规,然后就联系了北京的两个在英语教育行业里算大牛的朋友,一起编教材,编课程,现在在腾讯课堂做过三次课,在收费的情况下每次都有接近七八百个学生参与,评价都很好。网红经济和线上教育联系在一起,给任何一个平台的引流和现金流都是很强的,而且还是是以个人的身份。其实我很反感一种评论,就是说我以前是一个人做视频,现在就商业化了,开始挣钱了。我认为有团队是为了把东西变得更好、更专业。其实没有商业谁都没法进步的,商业是推进行业发展的,不用去那么排斥它。


传媒狐:在创业这件事上,会不会有人对你的年龄有质疑?


马克:因为我长得太老了,他们会说,“你怎么才做这件事儿啊”,“哎你是在别的公司干了十年吧”。我觉得我还是有一张令人信服的脸的。其实我也不算是第一次做事,也有一些创业经验。在国内私募公司实习过,在美国自己开过公司创业,拿了学校一年一度的创业大赛的冠军,然后代表学校参加州赛拿了第二,西北的大赛也拿过最佳社会企业奖,前前后后也赢了一万多美元奖金。我也算有过小小的经验,怀疑我的还不算太多。




为国人发声,为留学群体发声,为女性发声,这些视频让他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暖男“马克叔”。除了“我不相信你是94年的”这种年龄梗,“我喜欢你看事情的态度”是微博留言里出现频率最多的一句话。


在这个网红层出不穷的时代,这个从不P图、一夜之间“被”成名的马克算是一个异端。直到回国之后走在路上被人认出来,他才明白自己原来真的“有了一些知名度”。抛去“大叔”成熟的外壳,他仍是一个谈起偶像会兴奋,想到前路会迷茫的大男孩儿。在平均每八分钟就有人创办一家公司的经济环境下,创业无疑是一个残酷的考场。不过,就像他自己所说,也许未来总比想象中来得复杂,能成为自己的英雄,就已经足够了。

 

小福利


对马克有兴趣的人可以访问以下链接


http://weibo.com/p/230444ad3f62c8166127d1ff6b11b0c72b9e7b


传媒狐
微信:media-fox

新闻背后的新闻
热点背后的热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