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孩子大了,这些话要写信告诉TA! | 思享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经典诗词,既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写照,也是后人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


但随着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媒介涌现,电脑、手机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载体,传统的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在你的万里之外,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最近,作家麦家写给儿子的一份信引发了很多人对于家书的记忆。



不少人突然间意识到,原来已经很久不再提笔写信,也很久没有收到过别人写的信。尤其是一些“90后”、“00后”发出感慨,“我们从来没收到过信,没有体验过‘见字如面’”。随着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媒介涌现,电脑、手机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载体,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很多“90后”“00后”等“新新人类”来说,所谓“抵万金”的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尺牍信札,传递温暖和力量


家书作为一种文化,曾经在很多中国家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见字如面,也是中国人维系情感最朴素的一种方式。


杨月是一名普通的“80后”,现在也是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她说自己搬过几次家,扔了许多觉得没用的东西,但有一样确实一直珍藏。那是父亲在她刚上大学时写给她的六封信。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一封。

“在信里,父亲会叮嘱我天冷多加衣,会提醒我好好与同学相处,甚至还在大三的时候,含蓄地问我有没有恋爱……”杨月对父亲的信如数家珍,她说自己没事的时候会看很多遍,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当初,每每读到‘我的女儿,见字如面’这样的开头,都会无比感动,哪怕当时离家再远,也能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温暖和感动。”

作家麦家写给儿子的信,也是这样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在热播的文化节目《朗读者》中,麦家朗读了一封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信件——《致信儿子》。整封信中,有对孩子成长的期盼、有对生活的担忧、有人生道路的警醒,更有作为父亲浓浓的不舍。一切的情感都被麦家融进文字,娓娓道来,催人泪下。许多网友将这封信称为“2017最美家书”。

从一名普通父亲写给上大学的女儿的信,到知名作家放在儿子留学行囊中的信,传递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挚爱,传承的都是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亲情文化。

事实上,在中国,前人留下来的经典家书举不胜举。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梁启超家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傅雷先生的家书,被后世当成是家庭教育的范本。

有网友如是评价:“学生时代读《傅雷家书》,只觉得生硬、老套、隔离,甚至一知半解,顶多算是‘知道’而已。后来经历多了,才渐渐‘懂得’家书中的用情之深。而‘知道’和‘懂得’,这中间远隔千山万水。《傅雷家书》中的那些教诲、那些思想,情感真挚、才情并茂,令人受益匪浅。”

传承下来的家书还有很多很多,无不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让人从中感受中国式智慧与情感。


渐行渐远,传统家书受新媒介冲击


遗憾的是,承载中国式智慧与情感的传统家书并没有一直传承下来,甚至有消失的迹象。


“你知道我读了四年大学,为什么只收到六封信吗?”采访中,杨月问记者。原来,在杨月大四的时候,手机已经开始普及,她和父亲之间的交流便更多地转为了电话、短信。


“其实,我心里还是比较遗憾的。大四是我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关键期,如果父亲能接着给我写信,一定会给我的人生做出一些很好的指导。虽然当时也打了电话、发了短信,但因为无法储存,对于那段记忆我已经模糊甚至不记得了。”

如今,已经是一位三岁孩子妈妈的杨月也坦言,自己没有给孩子写过信,只是偶尔会在朋友圈发一下孩子零星的成长记录。

还有媒体记者曾做过一次尝试,跟随邮政投递员一起投递信件,试图寻找家书背后的故事。但整整一周下来,还是一无所获,万封信函竟然难觅一封家书。

“传统家书趋于消失,是因为遭遇现代通讯工具的‘挤兑’。随着电话、视频、手机短信、微信、即时聊天工具等日渐普及,很多人已经没有更多的耐心,手写一封书信,因此传统的纸质书信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文学博士陈晓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传统书信文化的式微,首当其冲影响到的是现在的孩子。记者在石景山爱乐小学校园里做了一次随机调查,两个班级约50名孩子,竟没有一个人收到过一封正式的书信。



采访中记者发现,也有一些家长尝试着用另外的方式代替以往的书信与孩子进行交流,比如信件邮箱、电子书。刘玲是一位7岁孩子的妈妈,她喜欢文字,所以会时不时写一些给孩子的话,定期发给一个固定的邮箱。


“女儿每年过生日,我都会写一封信,发到我专门为她申请的邮箱里。我想把这个邮箱作为女儿18岁的礼物。”


期待回归,手写家书是最珍贵的传承


面对传统书信的渐行渐远和电子家书的应运而生,也一直存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其实,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可称为“多维家书”或电子家书,与传统家书相比,它只是变了一个形式,感情交流的内核并未改变。

但也有人认为传统书信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


在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齐大辉看来,“家风,是最高贵的文化,家书,是最珍贵的传承”。


“家书意味着一种家庭情感,是一种家庭文化、氛围。”齐大辉告诉记者,随着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媒介涌现,电脑、手机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载体。很多人在家庭中都习惯与手机为伴,疏于与家人沟通,甚至连一句像样儿的打招呼都没有了。

在这种时候,纸质的家书显得尤为弥足可贵。“在你的面前,放一本书和一个电脑,感觉肯定是不同的。电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好的也有坏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是纸质书却不同,它承载着文字情感。每个人的字迹不同,当孩子翻看、品味父母的书信时,也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其传递的文字情感。”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

《意见》要求有关方面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尽快把家书纳入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范围,组建专门团队,加大征集保护力度,系统整理家书文献,深入研究家书内涵,推动家书文化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走出去,适时启动家书“申遗”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与传承家书文化的生动局面。

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传统家书所承载的教育意义。

郭悦,北京市京源学校一名普通的老师,她在班级管理中借助了书信的形式,在同学间开展“写给亲爱的你”主题活动,让学生手写书信,可以写给父母、写给老师,写给同学。作为班主任,她给全班30个孩子,每人手写了一封信。“孩子们在读到那封信时,我们之间的心灵距离是那么近,彼此之间充满感动和爱。”


▲京源学校学生含泪阅读父母的来信。学校供图


有社会学家预言,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因为社会越是现代化,越会有一些人怀旧、复古,想返璞归真,这是一些人的追求,“现代化与怀旧是永远并存的”。



春暖花开, 提笔给孩子写封信吧

亲爱的孩爸孩妈们:


见字如面!


很高兴在春暖花开之时与您相遇。万物复苏的季节,总让人回忆起孕育生命之初的时刻,曾那样充满期待与欣喜。


只是时光荏苒,甚至流逝得悄无声息。曾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孩童,在何时变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玉树临风的少男?在感慨并欣喜孩子的成长时,您是否也有那么一点儿失落和遗憾?


多少美好的瞬间,在记忆中已然模糊,想拾起已再难寻;多少心底的话语,还未告诉孩子,他已经嫌你太琐碎太唠叨……


“母子一场,不过是看他的背影越来越远,告诉自己不必追。”龙应台的话说的理性无情而又正确无比。


也许我们追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但可以用家书给他们前行的力量。


也许我们无法抗衡时光的流逝,但可以用文字记录心灵之间的交流。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家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著名的《傅雷家书》,每每读起总觉得历历在目,即便过去了六十多年,这位父亲舐犊之情依然动人。


家书传递着温度,在回忆与倾诉之中定格美好;家书传承着家风,在字里行间渗透家庭的价值观。


通讯发达的今天,手写家书尤显珍贵,更是联络亲情、述说温情、增进感情的一座桥梁。即日起,本报面向广大家长朋友,开展“寻找最美家书”活动,寻找一个长情的你,期待一封有温度的家书,用文字润物细无声去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


找一个暖暖的午后,沉下心来,字斟句酌,写下您对孩子的爱与期待吧。即便有一天信纸泛黄,也能令回忆再现,让一颗颗拳拳爱子心,在白纸黑字间跃动。


您的朋友:现代教育报



文章:文 / 本报记者冉阳、娄雪、王小艾

来源:现代教育报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君




  推荐阅读  

教育界权威解读:这就是未来的高考命题方向和改革趋势

《朗读者》中,这四位名人父亲的教子经,值得每位家长学习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一场考试,你及格了么?

别怪孩子跑得不远,只怨你当年目光短浅

小学入学年龄放宽?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在这里!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