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漫笔丨冬日读诗有感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冬日读诗有感

某个深冬的午后,在办公室里,我朗诵着北京市朝阳区教研员何郁老师的一首诗《女儿的身影》:

孩子,你越来越瘦了/都瘦成了一枚钉子/牢牢地钉在祖国的神经上

你的少年时光/多么轻啊,轻得像一片叶子/可以自动飘起来

夜的深处/我感觉你越来越冷/是什么东西在顽固地包围着你?/寂静的夜装作什么都不知道

唯有你的身影/在述说着一个时代的创伤/那些小小的作业山也不大呀/为什么我们总是翻不过去?/刺眼的灯光下/我甚至无法/为你画出一个孩子的形状

……

孩子,我不知道该恨谁/我找不到敌人/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老师/我只感到双重的迷惘

读完之后,不禁默然。生命美好,只有一次,却要面对太多对生命的扭曲。或许,对于孩子而言,在这种种扭曲之中,尤以教育带来的伤害为重。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名教育者,也是一位高三孩子的父亲,更是一位诗人。当他用诗人的悲悯、父亲的怜爱和教育者的胸怀来审视自己女儿在“作业山”中的身影时,他从瘦弱的女儿身上感受到了多少遗失的美好呀!那个曾经给家庭带来无数欢乐幸福的身影,如今却在繁重的课业中变得又瘦又冷,成了一片没有分量的叶子。

少年时光,只有一次,少年原本应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叶子啊!然而,究竟是谁让这片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叶子变得轻飘、冷而瘦了呢?何郁老师说,他找不到敌人。是的,这并非个人之错。当整个社会都把高考当作学习的终极目标时,当教育遗忘了育人的本质是让人变得高尚美好而沦为功利的附庸时,当家长和老师都身不由己地亲手给孩子套上应试的枷锁时,瘦、冷、轻飘都只不过是功利化教育的必然产物。瘦,是这种教育对中国少年体质的伤害;冷,是这种教育对中国少年情感的伤害;轻飘,则是这种教育对中国少年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伤害。

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模式深刻反思了。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教育太需要一片宁静的土壤。如果教育不能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如果教育体制不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果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最终标准还仅仅是高考升学率,那么,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少年时光将永远无法充盈丰满,只能轻飘。所幸的是,在我们的教育道路上,已经涌现出一批深感应试教育之痛的先行者,他们已经在用不同的声音呼告,用不同的姿态行走。

我突然希望,有一天我能朗诵另一首《女儿的身影》,这首诗中的父母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会由于社会的不完善而受到伤害。这一切,就从我们的教育——我们自己的教育开始。


作者:廖瑾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王 晶  微信编辑:王 景   校对:张敬印  审读:刘 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