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插座价格联盟

科学文史 | 殷商西周时的11种散文文体,今天还能看到多少影子?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文體研究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近二十多年來,學者們出版了不少古代文體方面的論著,這對古代文學研究本身來說,無疑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然而,我們也不難發現,在中國古代散文文體的源頭問題,即有關殷商西周時期散文文體的研究上,很多論著中存在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或語焉不詳,或證據不足。因此,深入審慎地探討殷商西周時期散文文體問題,就顯得很有必要。


梅軍新著《殷商西周散文文體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3)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作源頭性的考察和研究,以出土文獻(甲骨刻辭、銅器銘文)和傳世文獻(今文《尚書》、《周易》、《逸周書》)中屬於殷商西周時期的作品爲基本文本,系統地探討了殷商西周時期散文文體的發展演變軌跡。


《殷商西周散文文體研究》重點探討文本在發生學意義上的文體屬性,在對具體文本進行系統梳理和考察的基礎上,采用以功能爲標準的分類原則,將殷商西周時期的散文分爲“占”“告(誥)”“命”“卜”“表”“記”“約”“典”“訓”“誓”“論”十一種文體。分述如下:


一、占


指記錄視卜兆斷吉凶之事的文辭。這種文體用於占卜場合,見於殷墟甲骨刻辭和西周甲骨刻辭。殷商時期的“占”文應用頻繁,內容豐富,歷時較長,使用者主要是殷王,少數爲大臣。至西周早期,“占”文使用明顯減少。


二、告(誥)


指記錄君臣告祭神祖、君王告誡臣屬、臣屬告誡君王、臣屬稟告君王、臣屬相互告諭、臣屬告知晚輩等內容的文辭。這種文體見於殷墟甲骨刻辭、西周銅器銘文、今文《尚書·商書》、《周書》以及《逸周書》中屬於西周時期的作品。其中西周銅器銘文中載錄周王告祭先王的“告”文雖僅見二例,但其文字淵奧宏朗,語多用韻,表明至遲在西周晚期,有關告祭先祖之類的“告”文已臻於成熟。而殷墟甲骨刻辭中的王告臣屬之“告(誥)”,實已接近於後世之“誥”,可見後世之“誥”體至遲已於殷商時期發其端倪。今文《尚書·周書》中的“周初八誥”,則標誌着“誥”體散文在西周早期已經發展成熟。記錄臣屬稟告君王的“告”文,其內容及體制較記錄君臣告祭神祖的“告”文更爲豐富靈活,可看作後世之上行公文在萌芽時期的產物。


三、命


指記錄上對下發號施命的文辭。這種文體見於殷墟甲骨刻辭、西周甲骨刻辭、西周銅器銘文以及今文《尚書·周書》、《逸周書》中屬於西周時期的作品。總的來看,“命”文用於朝政場合,經由殷商、西周的長期應用,至西周晚期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了。


四、卜


殷墟甲骨刻辭中的“卜”文,指不能歸入“占”“告”“命”的卜辭。其數量龐大,內容十分豐富。本書着重探討了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歷時較長的五種內容,卽祭祀、巡行、田獵、征伐、卜旬中的部分卜辭,以見出殷墟甲骨刻辭“卜”文的體制特徵與流變過程。《周易》卦爻辭中的“卜”文,指或載錄事物、必著以判斷吉凶之語的卦爻辭,其性質與甲骨卜辭相類。


五、表


指殷墟甲骨刻辭中載錄“干支表”“商王世系表”“貴族世系表”的記事刻辭。較同時期的其他文體而言,殷墟甲骨刻辭中的“表”文結構相對簡單,使用範圍過於狹小。隨着殷商王朝的滅亡,這種文體也就消失了。


六、記


指載錄記事言辭之文。這種文體在殷墟甲骨刻辭中已出現,經由殷商西周時期的長期使用和發展,漸趨成熟,並爲後世的敍事文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七、約


指載錄內容與法律文書相關的文辭。這種文體見於西周中、晚期銅器銘文。按其所反映主要內容的不同,大致可分爲三類:()治地之約;()治民之約;()治律之約。


八、典


指載錄君臣言辭可作爲後世治國法典之文。這種文體見於今文《尚書·周書》,現存兩篇,卽《洪範》和《呂刑》。前者具體論述了統治國家的大政方針,被視爲帝王之術,自西漢以後,受到歷代封建帝王的推崇;後者提出了刑法的具體內容與實施原則,記載了西周時期的刑法制度,是迄今所見我國古代最早而又較爲系統的法典。


九、訓


指記錄訓導言辭之文。今文《尚書·商書》中的“訓”文現存一篇,卽《高宗肜日》。此文記錄殷王祖庚肜祭武丁時,祖己訓導祖庚的言辭。另有一例見於西周早期銅器銘文,卽《叔父卣》。此文記錄叔父對焂進行訓導的言辭,出自肺腑,情意深遠。


十、誓


指載錄戰爭誓辭之文。今文《尚書·商書》中的“誓”文現存一篇,卽《湯誓》,爲湯伐桀滅夏的出征誓師辭。今文《尚書·周書》中屬於西周時期的“誓”文現存兩篇,卽《牧誓》、《費誓》。前者是周武王在牧野與商紂王的軍隊進行決戰之前的誓師辭,後者是周公之子伯禽率師討伐淮夷、徐戎叛軍之前,在費地對出征將士所作的誓師辭。


十一、論


指載錄議論言辭之文。這種文體見於《周易》卦爻辭。按是否記有斷辭,可分爲載錄斷辭、不載錄斷辭兩類。前者數量較少,所記斷辭有的位於議論之辭的中間,有的位於議論之辭的首尾。後者數量相對較多,言辭簡短,雖無“論”之名,卻有“論”之實,開啓了後世“論”體散文的先河。


綜觀殷商西周時期的散文文體發展過程,我們看到,隨着歷史、時代、社會的發展以及文本載體、應用場合、文體功能的變化,上述各種文體的演變軌跡並不平衡。有些文體的生命很長,一直綿延不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着相應的作用。有些文體的生命很短,隨着彼時彼地用途的完成,便銷聲匿跡了,而其中蘊含的某些審美特徵由於體現了“按着美的規律來製造”,作爲文學遺產繼承下來,融入源遠流長的文學創作實踐中。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梅军《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3)一书“前言”、“结论”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7856-6


梅军新著《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研究》采用以功能为标准的分类原则,主要探讨文本在其发生学意义上的属性,对传统的散文文体作源头性考察,辨析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的类别,探寻殷商西周散文文体的源流。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出土文献(甲骨刻辞、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今文《尚书》、《周易》、《逸周书》)为基本文本,去伪存真,重视共时描述与历时比较相结合,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殷商西周时期散文文体的发展演变作系统的考察,以期有助于先秦文学特别是殷商西周散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本书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